邝静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民族声乐演唱与采茶音乐文化的关联性分析
邝静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采茶戏音乐是茶乡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采茶音乐文化在以其独特的内涵诠释着茶乡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与民族声乐不可分割的关系。采茶音乐以采茶戏为主要内容。该音乐形式在声腔方面延续了民族声乐的特点,在演唱内容方面都借鉴并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故事内容。
民族声乐演唱;采茶音乐文化;声腔;内容
采茶戏,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采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采茶戏,就没有采茶音乐文化。采茶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生发并形成于明清之际[1]。在此之后,采茶剧种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这种独特的民俗音乐文化,还逐渐融入了茶乡当地民歌、小调的声腔特点与故事内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中国的民俗音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包含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戏曲演唱文化又包含着各地独特的民俗小调。
1.1 博大精深的戏曲演唱形式
中国戏曲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包容甚广、遍布全国各地、涵盖“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剧种和以昆曲、川剧、湖南花鼓戏、东北二人转等颇具代表性的各类小剧种。其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过,总体来说可分为三大类唱腔。主要是:一、抒情性唱腔。该类唱腔在演唱时以慢速度、婉转的曲调、繁重的唱腔和较强的抒情性见长;二、叙事性唱腔。该类唱腔在演唱时以中等速度、较为平直朴素的曲调、较多的字数和较为简单的唱腔见长;三、戏剧性唱腔。该类唱腔在演唱时以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强烈的唱腔和可疏可密唱词为特点。这三类唱腔作用各异,但都包含于戏曲演唱形式之中。充实了中国民族文化,也为采茶戏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2 平直朴素的民间歌唱小调
民间歌唱小调,即民歌小调,它是中国民族演唱音乐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内容构成和结构复杂多样,组成部分之一茶乡小调也种类丰富,且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来的声腔特点也不一样。不过,总体来说,它的唱腔特点也表现出了民歌小调较为平直朴素的一面,内容也主要为直接、委婉地表现民间生活。比如,无论是抚州地区流行的时调还是赣南采茶调,抑或是湖北的黄梅采茶小调都在调式上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色彩,在演唱的时候随意性较强。有时候会出现同调式不同调性或同调性不同调式的情况[2]。也正因为如此,采茶调这种民族音乐演唱形式才为采茶音乐文化提供了更多更为丰富的内容。
1.3 载歌载舞的演唱技巧
载歌载舞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另外一个颇具特色的演唱技巧。中国的民歌小调和戏曲一样属于民族声乐,因此也大多数具有民族声乐载歌载舞的特点。比如,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是“载歌载舞的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以歌舞演故事”,以声腔抒发感情。抒情性唱腔多用来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叙事性唱腔常用来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戏剧性唱腔常被用来表现感情的强烈变化和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而在采茶音乐文化中,这些演唱技巧也都被较为巧妙地继承了下来。而即便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声乐——中国戏曲的舞蹈表现形式,也被采茶音乐文化继承了下来,比如采茶戏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等舞蹈形式就是对戏曲中舞蹈形式的借鉴和传承。
既然采茶音乐在演唱过程中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形式有诸多关联,那么,采茶音乐文化的内容与民族声乐演唱内容有相似之处也就成必然现象。
2.1 随意+“土气儿”=声腔特点
中国戏曲虽然是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但是在21世纪的时尚青年眼里它就是一种十分“土气”的乡土文化。也因此,发源于戏曲并继承了戏曲文化诸多特点的采茶音乐的声腔特点也就被当代青年们很自然地定义为唱腔随意并土气的文化形式。不过,从中性的角度理解,这一论断也确实说出了采茶音乐文化的特点之一。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土气成就了采茶音乐,成就了这种文化。因为采茶文化本就根植于茶乡,服务于茶农。因此,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其声腔特点,都体现出了随意性。随意地唱茶农故事,随意地抒发茶农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腔调还是内容都时刻连接着“土气儿”。
2.2 源于又高于现实的舞蹈特点
采茶文化的“土气儿”也向喜爱或不喜爱它的朋友们证明了一点,即:它是一种“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式。这一舞蹈形式的特点可以通过十分有代表性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种舞蹈略窥一二。“矮子步”来源于茶山之中的茶乡人民出门采茶都要弯腰屈膝地爬过多座山头的动作灵感,可以说,走现实中的“矮子步”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单袖筒”和“扇子花”的动作程式则是出脱于茶乡人民的采茶动作。因此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3];也就不会有内容丰富的采茶音乐文化。
2.3 借独特的演唱衬词抒发胸臆
笔者之所以称采茶音乐丰富多样,是因其在不同的地区有语言互不相同、曲调各异的多种采茶戏,譬如:仅仅江西就有15路采茶戏,它们因为根植于独立的音乐土壤、使用不同的演唱语言而必须独立冠名,不过,它们和其他地区的采茶戏一样,都必须借用独特的演唱衬词抒发胸臆。另外,赣南和粤北的采茶戏中都有很多极富当地特色的衬词。
如:(1)赣南采茶戏牡丹调,选自张宇俊演唱的《上广东》唱段:花开(喂那个)牡丹,叶落又细,大妹妹那个细妹妹过来过来,哇你(衣嗬)知,伢去(呀那个)出门本当(你个)做生意,家中(哟你个)事(呀)情(该就你个)做生意,家中(哟你个)事(呀)情(该就你个)全靠你,家中(哟你个)事(呀)情(该就你个)全靠(哟呵)你;(2)粤北采茶戏牡丹调,选自刘吉增演唱、饶纪洲记谱之曲:(丑唱)牡(哇个)丹(子)开(里个)花叶(呀)叶有细,(哩)束多(哇里个)兄(呀)弟两(呀)边(哪)企。小弟(里个)今(哪)日初到贵地,白:(啰嗬)唱得(个)唔(呀)好包(哇)涵佢。(哩)唱得那个不好唔(呀)好包(哇)涵佢。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知,采茶音乐文化中有独特的演唱衬词,并且这些衬词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抒发胸臆而用的(如赣南采茶戏牡丹调中第一句中牡丹前面的“喂那个”衬词是为了表达牡丹花开时人们的喜悦心情;粤北采茶戏牡丹调牡(哇个)丹(子)开(里个)花叶(呀)叶有细,则是为下面歌唱主人公表达自己唱得不好时请大家多包含的羞涩之情,所以一句话用了多个衬词,缓慢地道来自己的意思)。
对于民族声乐和采茶音乐文化,综上所述,可以八个字概括它们的关系,即:相辅相成,相联相析。
3.1 采茶音乐演唱一脉相承于民族声乐
中国的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乐府时期,当时朝廷的专门音乐机构采集民歌并加工整理是为了供统治者娱乐所用。正是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促使了音乐的飞速发展,经过隋唐和宋元的发展,到元代时期,杂居的出现,让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可以被吸收、继承的固定的曲调和声腔。比如:采茶音乐文化中的民歌小调和采茶戏都有元杂居的声腔曲调,抚州单台戏——小调中《十二月采茶》《打彩》《铜钱歌》中大部分继承采用了徵调式和宫调式。而在平时演唱时,如上文中的赣南采茶戏牡丹调和粤北采茶戏牡丹调也都继承并发展了戏曲中的衬词和拖腔的特色。
3.2 惟妙惟肖的动态美——对歌舞形式的继承
包含采茶戏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采茶音乐文化既然是在民歌小调和戏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因此,这类采茶戏的技巧不仅具有歌舞的形式还具有程式化、虚拟性的舞蹈特点。比如采茶戏中特别有名的三种表现形式“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生活中采茶动作的真实、惟妙惟肖性,又有民族声乐中亦唱亦舞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矮子步虽然是对采茶生活中爬山动作的模仿,但是也借鉴了戏曲文化中程式化的步伐,它与戏曲中小矮人(如武大郎)的步伐有相似之处。扇子花和单袖筒的表演形式则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分别借鉴了戏曲中的扇子功和水袖舞。
3.3 同中有异,各有其语
虽然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和采茶音乐文化的关联性非常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毕竟是同中有异的,比如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大多数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各用自己的方言。但是,正是这一演唱特点也造就了它们的同中有异。既然各种民族声乐都采用本地区的方言,也就在语言上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以“粤语方言”为代表的广东采茶民歌,字音有包含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中入在内的九个不同的声调,这就构成了粤语采茶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而吴方言区自有以苏州话为代表的采茶音乐,虽然现在部分地区的民族声乐已经越来越趋向普通话化,但仍然掩盖不了以方言为特色美的采茶音乐的审美性。
包含采茶戏在内的采茶音乐文化种类繁多,不仅特色鲜明,而且与民族声乐一脉相承,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其称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因保护而保护,要从分析其和民族声乐演唱的关联性入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保护它,促进它的发扬光大。
[1]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2(4):5-10.
[2]吕彬.民族文化中的音乐表现——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的研究[J].音乐时空(音乐论坛),2014(22):79-80.
[3]何莎.南昌民歌与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邝静(1987-),女,侗族,湖南宜章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育,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