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艳
(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作用研究
——以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的分析
张辽艳
(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本文首先对生活化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阐述,并以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就音乐教育创新与传统茶文化联姻的基本逻辑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就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基本作用进行说明,希望能够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一定的启示。
音乐艺术教育;传统茶文化;传承作用
学校音乐教育属于一种“特长教育”和“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范畴。在关于音乐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国内外的音乐艺术美学普遍认为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最终源泉和素材的最终依据。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内嵌于生活实践、服务和指导于生活实践的文化体系,巧妙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注入茶文化元素、理念等既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又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在关于创新音乐艺术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我们认为“生活化教育”策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创新途径,对这一途径的提出主要基于这样几个价值动因:
1.1 课堂式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在生活化教育美学中,艺术确实源于生活并且超越于生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在立足于课堂式教育的时候应当树立一种“大艺术教育”的观点,即应当用生活世界的线索来弥补科学世界过于注重专业艺术知识分工、过于强调知识事实本身的弊病,从人文性、交往性和实践性的角度上来解决胡塞尔所讲的那种“由于科学的社会作用所引起的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
1.2 音乐美学提倡开放性、综合性的审美关怀
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需要遵循音乐美学的价值导向。当前我国学术界相对普遍地认为音乐美学的产生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美学和音乐学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产物。这种学科属性决定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途径必须因循着一个“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教育思路,综合利用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素材写生教育等方式寻找多样化的艺术灵感,实现一种“大音乐艺术教育”的格局,“必须放开眼光,保持恒久的开放性,古今中外一切与音乐文化现象有关的、能够促进音乐美学学科生长的资源和方法,我们都应该不拘一格地拿来使用”。
1.3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朝向
在教育哲学、音乐艺术教育美学的多重面向中,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教育”理念在中观的实践层面上强调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也就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这种交互主体性是一种提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教学中灌输和参与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胡塞尔认为师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关于教育知识、教育信息的非对称性,但是在教育实践的意义上,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相互存在”,这种相互存在可以看为是一种“平等关系”,“这种彼此为对方的相互存在造成我的此在与所有他人的此在的客观化的平等”。至此,在这种主体间性的意义上,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应当从各个方面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因为在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师生之间基于一种灌输论的教育工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序列中,一般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范畴,这些不同属性的教育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现代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精神洗礼”作用。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追求幸福生活和人的“优雅生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纠正这种明显的社会分化带来的教育审美功能损失方面,以生活化为根本属性的“茶文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1 将音乐融入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在现代社会分工的场景中,音乐艺术及其教育都是属于社会分工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音乐艺术带有“局部性”、“专业性”和“小众性”之特点,而茶文化、生活化理念下的音乐艺术教育提倡走“大众化”、“渗透式”的教育路线,归结起来就是主张充分利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资源、渠道、媒介、时空、素材等对学生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样式,开辟出除了正式的课堂教育、理论教育、应试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例如,在我国古代茶文化音乐教育美学看来,十分注重一种“通感教育”,即将不同的身体体验,如味觉和听觉融合起来,给人一种超然的审美体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观照下,“将音乐沏到茶水里面倾听”便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和审美中体验生活的良策。
2.2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待“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也是我国茶艺术教育的基本立场。与茶文化有关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并不是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化,而是致力于形成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体系,在这种教学体系中,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注重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艺术教育,还在于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体验生活审美的情趣,将生活作为理解艺术本质、实现艺术审美的重要场域。
2.3 将“互动式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如上文所讲,师生之间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艺术教育带有明显的参与式、对话式、主体间式或者说交互主体式的特点,这个过程展现出了教学逻辑就是“互动式教学”,其所纠正的是课堂教育的封闭性、单向性和灌输性。在艺术教育美学看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让学生“被迫接受艺术美”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只可以让学生在形式美意义上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皮毛、细枝末节,却不能在深层次上对学生自主体会音乐艺术的价值美、陶冶美、深层创造美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一般意义上,音乐艺术教育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认为,至少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定位、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三个方面应该加强教学的创新。作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价值选择、价值认知、价值审美的“美育”方式,音乐教育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观照下,我们认为音乐教育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作用表现为这样几点:
3.1 有利于将茶文化给现代人复苏到生活化的情境中去
音乐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来源于现实实践生活的,因此对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创新、尤其是生活化导向的教育模式创新来讲,一个必然的教学环节就是“回到生活情境中去”。对于这种回归生活情境的教学过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从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的氛围上回归,也就是要积极地开辟我们正规教育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学生组织、艺术长廊、文化民族节日、草坪广场甚至是社会化的采风情境等。二是从音乐艺术教育的素材上回归生活情境。在史学研究上存在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其实在音乐艺术教学上也存在这种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采茶歌、采茶曲、民间小调、知名民歌等加深对学生感悟生活的引导作用。因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艺术,借助于音乐教育和茶文化的联姻,可以给现代人一种心灵的慰藉。
3.2 有利于将茶文化复苏到学生主体体验的路径上去
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音乐美学提倡一种“天人合一”、“人万物一体”、“通世和谐”的价值追求。当音乐艺术教育的生活化被学术界推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教育创新的境界时,在深层次的“集群性假设”的文化结构上,我们会发现越是回归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就越是一个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音乐美学的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即是注重音乐艺术教学之对“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平衡,让学生们在追求专业化的音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的追求。对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音乐艺术教育的“应试教育”导向,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音乐艺术的良好课堂氛围,因为生活化音乐教育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灵感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活化教学中的互动过程,使教学者可以和学生们之间形成一种形式上的“交互主体性”和“伙伴关系”的教学格局,实现对灌输式教育、强迫式审美的革命。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添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演讲、小组点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和评价等过程,教学者承担起评价者、评委和服务员、仲裁员的角色,用学生的参与式教学加强对音乐艺术的体验。
3.3 有利于将茶文化回归到民族性和民俗性的品质中去
当我们对茶文化音乐艺术进行“生活化教育”之回归疾呼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是茶文化音乐艺术的国际化。西方音乐艺术教育的“接受美学”认为,在一个跨文化对话交流的文艺场景中,“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对于我们当前的音乐艺术教育现象来看,“重西方艺术、轻民族技艺”是一种主要的违背“生活化”策略的表现,在很多学生看来我国本土性的音乐艺术成为了未经接受的“第一文本”,丧失了作为文化基因的价值引导功能。对此,我们至少可以建立起科学的音乐艺术教学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转变,以考核促进民族化音乐艺术理念的主体价值生长。在教学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要适当地增加对教师“能否利用传统茶文化音乐美学”、“能否利用传统茶文化音乐艺术元素”、“能否利用传统茶文化音乐艺术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1][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姜楠,陈剑.论音乐美学的学科综合性[J].东岳论丛,2014(6):179-182.
[3]陈胜云.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J].兰州学刊,2011(3):28-31.
[4]江畅.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203.
张辽艳(1984-),女,陕西临潼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本科高校声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