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结合研究
刘芳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体现新时代人文精神,需要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结合体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国际性、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以人文素质的内涵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结合在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意义,最后就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结合应用于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事实证明,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是一种建立跨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策略,为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
英语教学;茶文化;人文素质
我国既是经济大国,也是文化大国。我国的人文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可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贯穿于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但是,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出滞后性、保守性和被动性等特点。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我国高校应把握时势、与时俱进,在保留我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吸收西方名校优秀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茶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较具代表性的文化“标本”。我国历史上,无论在电影脚本、名人小说,或者是工艺制品等,无一不显现茶文化的“身影”。茶文化是我国人文素质培养的精髓。将茶文化加入英语教学的课题中,是我国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创新之举。
1.1 人文素质的内涵
所谓“人文”,通俗地说,“人”就是指“人类”,“文”则是指“文化”。“人文”实际上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人类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对于“素质”这个概念,其中“素”代表先天性的意思,“质”是指品质,因此“素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经过时代的演变而保存下来的先天性的品质。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是由被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观而造就的先天性品质。这种品质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学识、认知、判断力、情绪等等。
1.2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使“人”真正称之为“人”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文素质教育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人文学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和人文行为教育。这其中,人文学识教育是主体,人文思想教育是目的,人文行为教育是最终结果。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课题中都是围绕这三部分展开。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存在一种“重专业、轻文学”的现象,即学校在课程设计安排上,文学类的课程少之又少。换句话说,普遍高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很多高校负责人认为,相比较于专业知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非常虚无缥缈:一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性系统的培训,简单的文化课并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并没有一种自主意识,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最终都沦为“逃课”科目。以上看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令人堪忧。
2.1 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加顺理成章
前文中有介绍,普遍高校并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这并不表示高校不愿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目前现状在于专门开展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题是一件高投入低回馈的事情。而对于英语教学的性质而言,形式上的英语教学其目的是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能力,而实质上也是在学习另外一种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学习本身就属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我国传统茶文化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将其作为人文素质培养教材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编入英语教学课题中,既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国的人文文化学习,从而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更加顺理成章。
2.2 使我国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更具国际化层次
不同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众多高等学校一直秉承着“高等学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教育”这样一种理念。像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高校之所以举世闻名,就是因为这类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生感知和辨别事物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我国高校通过英语教学这样一个途径传播我国传统茶文化,将会使得我国茶文化更具西方视野,使我国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与国际层次标准靠近,使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与世界接轨。
2.3 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文精神
科技需要创新,人文精神同样也需要创新。我国传统茶文化经过另一种文化气息的语言去翻译和编撰,将会在语言文字中植入他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风格,这样将使得我国传统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异国特色”,实则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碰撞与融合有利于创造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新型人文素质,丰富人文素质的内涵。
3.1 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编入英语教材
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因此,入选英语教材的文章也不应全是来自于国外刊物,文章的内容更没有必要完全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习俗。我国也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精髓,传统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我国传统茶文化久负盛名,国外许多刊物都连载我国茶文化的相关文章。那些文章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外来学者对我国茶文化的所见所闻。我国高校在英语教材的编选上,可以适当增加茶文化专栏板块,在文章的挑选上,可以从国外期刊上摘取介绍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文章,以供学生学习。这样既保留了英语的本土特色,又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2 英译“茶”影片欣赏
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看英译影片也是其中一种教学模式。我国有很多茶文化相关影片,比如有《采茶女》、《茶馆》、《春秋茶室》、《绿茶》等等。部分影片可以找到英语音频版本。欣赏英文影片是快速掌握英语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观看一部电影的同时,人的大脑很多神经会被调动起来:听觉神经、视觉神经、文字翻译、思维合成等等。学生们可以在欣赏完影片后完成一篇英文观后感,以此培养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观后感的写作训练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写观后感首先需要作者对影片表达的主旨有一定的认知,其次需要作者对影片有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文学鉴赏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正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对“茶”影片观后感的英语写作训练顺应了我国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非常值得被纳入英语教学。
3.3 “茶”类文学的翻译
让学生开始尝试“茶”类文学的翻译不失为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结合的另一种典型教案。“茶”类文学作品并不少见,如《茶花女》《盛世茶香》《清茶如温》等等。王小波曾经说过:“最好的文学家在做翻译。”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尚且不谈,但是这句话体现了翻译所需要的文学素养。不同于前文中提到的写英文观后感,翻译所译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思想。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文字的组合都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茶”字为例,比如“粗茶淡饭”,“茶余饭后”等,这类成语里面虽然含有“茶”字,但并没有“茶”意。我们都知道,“粗茶淡饭”是形容生活朴实,“茶余饭后”则表达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因此,在进行英语文学类翻译时,显然直译无法真正诠释原文真正含义。由此可见,学生在尝试“茶”类文学的翻译时,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显然不够。译者首先需要通透“茶”文学作品,包括“茶”文学作者的表达习性和“茶”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再去思考语言表达和翻译手法。通常情况下,学生坐在桌前准备翻译时,他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了一本“茶”类著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动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去精准地表达原著作者的意思。由此看来,对“茶”类文学的翻译将调动学生自觉培养人文素质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学到的人文知识,文字表达技巧以及文学思想都塑造了学生新的人文素质。
3.4 建立“茶”文学英语角
英语教学最终还是需要应用于实际,因此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各大高校可以建立一处“茶”文学英语角。在每个礼拜三或者礼拜五的18点到20点这个期间,英语“茶”文学角将会对本校所有师生开放,届时本校所有外籍教师会汇聚在这个文学角与大家交流“茶”文学。在这个文学角里,所有人一律只能说英文,交流的主题围绕着“茶”文化。学生们可以向外籍教师谈谈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交流品茶之道等等。口语的训练是英语的基础。很多要矫正英语发音习惯的人也可以借此机会帮自己训练发音吐字技巧。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与外国人交流沟通时,他们身上散发的一种自信、果敢、坚定的品质正是我们中国人所缺乏的。这是他们国家造就的一种人文素质。多跟这些外籍教师交流,他们的这种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我们,从而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我们的人文修养。
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体现在众多方面,将英语教学与传统茶文化结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不可否认,在英语教学中植入传统茶文化确是目前而言非常可行而且事半功倍的一种人文素质培养策略。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一种牵强植入的方式,但在最终,这种策略将会让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升为一种自觉性行为,从而带动人文素质水平整体提高。
[1]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2]廖飞宇.茶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23-224.
[3]迟文成.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130-130.
[4]梁露.中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教育的契合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6):250-251.
[5]郝颖.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教育的契合[J].福建茶叶,2016,38(6):244-245.
刘芳(197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