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清,周丽云
(1.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9;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浅析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
韦清1,周丽云2
(1.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9;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采茶舞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发展。采茶舞的及时引入对现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讲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接着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后对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给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采茶舞;高校;公共体育
在传统文明逐渐消亡的今天,高校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明的重要“根据地”,理应肩负起发扬传统文明的使命。从采茶舞中,我们不仅能够从舞蹈的动作中获得启发,也能够学习到舞蹈之外所折射出的生活哲理。因此,将采茶舞加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之中,不仅能够补充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也能够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之时,采茶舞的加入也让高校意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1 理论大于实践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大于实践。虽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数不胜数,可是,它却没有成为指导学生体育训练的利器,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公共体育课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课程变得枯燥和无味。从考试的结果上来看,试卷的分数远远要比实践课的分数高得多,这种偏向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精力都放在课本上,而没有加强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多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对于公共体育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薄。
1.2 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却仍然受到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不少高校的体育老师都是由兼职的社会人士担任的,他们并不讲述公共体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会特意的向学生传达良好的体育精神,而只是将单一的体育动作教给学生。在单纯的模仿中,学生无法学到体育运动的技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工具也没有被较好地利用起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高校对公共体育认识的不足都会严重阻碍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就算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得到全面而又系统的训练,更没有可以施展的平台和机会。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许多具有民族印记和民族传统的事物反而变得弥足珍贵。当我们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的民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采茶舞的引入像温暖的阳光重新唤醒这片沉闷的领域,让公共教育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具体而言,将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2.1 采茶舞可以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目前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虽然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但是由于老师的不专业,他们在讲解知识时通常十分笼统。采茶舞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不仅给了茶叶良好的生长条件,也孕育了当地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他们将辛劳与汗水,将一段段采茶故事都编织在采茶舞中,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蹈体系。因此,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中能够极好的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采茶舞中,高校的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节,这无疑也能够弥补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体育精神的欠缺。
2.2 采茶舞可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整体的内涵
采茶舞不仅是采茶者辛勤劳作的记录,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编排都经过舞蹈家的仔细揣摩,而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也让采茶舞变得更加迷人。这些无不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展现。因而,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增加新的光辉。从饱满的精神文化和优美的舞蹈动作中,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就像是坐上了通往艺术世界的列车,踏上了一趟既传统又高雅的艺术之旅。
2.3 采茶舞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供方向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想要全面的落实这项教育政策。但是,由于在前期的发展之中他们早就已经偏离了方向,因而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许多高校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走。而在我国的茶文化中,自古就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追求为人们创造自然而又和谐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将之很好地运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让学生亲自的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和深意,一定能够为高校公共课程提供崭新的方向。
采茶舞的引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意味着采茶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因而,只要我们能够结合素质教育的思路,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够将其合理地、正确地运用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之中。
3.1 播种文化:让茶文化渗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要想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之中,就必须在高校中广泛普及茶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举足轻重的文化宝藏,里面包含着众多的传统礼仪和规范,能够成为学生行为上的规范者和实际生活中的指明灯。而茶文化与采茶舞的学习决不可分割进行,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了在高校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普及茶文化,高校应该定期举办茶文化的讲座或者茶文化节,邀请专业的茶艺师到学校进行茶艺表演,并让学生参与到这场全身心的洗礼之中。茶文化的普及不仅对采茶舞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改善高校的环境氛围,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3.2 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采茶舞的动作
采茶舞是我国特有的舞蹈,它不仅能够体现采茶者劳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强身健体,舒缓身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质和独一无二的健体功效才能够让采茶舞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不被时光所冲走。采茶舞的动作舒缓流畅,举止优雅,具有很好的视觉感染力。这也使它能够快速地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借鉴采茶舞中的精髓,并将之运用到传统体育运动之中。例如:我们可以筛选其中的动作,将其重新整合在公共体育的体操中,进一步提高公共体操的连贯性与和谐性。另外,为了在高校更广泛的普及采茶舞,让每个高校的学生都能够关注到公共体育教育和采茶舞,高校可以举办一场采茶舞大赛,或者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茶室,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华传统的茶文化和茶舞蹈,并对之产生真正的热爱。
3.3 多媒体课堂:借助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帮助
许多高校无法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采茶舞是因为缺少专业的采茶舞老师。但是,这在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材播放已经精心录制好的采茶舞视频。第二,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网络直播课的学习方式进行采茶舞的学习。这两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能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虽然我们无法将每一位学生带入到茶园中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茶园的生活,带给他们一场心灵上的茶园之旅。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直播课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透过屏幕,学生也能够及时的获得老师的点评和动作上的指导。与此同时,高校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4 科学指引:参考学生的具体情况
与专业的体育课程相比,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基本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并建立基本的体育责任心。因而,高校的体育课程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的专业度。在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在采茶舞中,有不少的动作就连专业的舞者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出科学的指导:一方面,建立学生学习传统舞蹈的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减少一些难度系数高的舞蹈动作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不以分数定输赢,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学习每个采茶舞的动作,细细的品味每段采茶舞背后的故事,真正的领悟到采茶舞的魅力。
综上所述,作为新中国人才的培训以及输送基地,高校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理论上的指导,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上的培养。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该发挥其作用,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德行兼备的人才。将采茶舞运用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让高校的学生在优美的舞姿中舒缓,在清醇的茶香中陶冶情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历练和成长,进而成为具有中国魂的新一代建设者,最终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和昌盛。
[1]胡蝶,傅丽琴.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03-204.
[2]白刚,沈建国,郑维.大学体育基础理论与健康教程[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3]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9):252-253.
[4]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M].梧州学院学报, 2014(6):57-61.
[5]唐锐.以采茶舞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76-177.
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名称:中国东盟贸易区体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广西边境口岸为例,编号:KY2015YB331
韦清(1969-),男,广西宜州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周丽云(1983-),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