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中的英语解说探讨

2017-02-05 05:14:04徐红艳
福建茶叶 2017年1期
关键词:茶艺图式译者

徐红艳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茶艺表演中的英语解说探讨

徐红艳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茶艺表演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西方社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最为直观也最为便捷的形式。不过,由于文化翻译的特殊性,当前茶艺表演的英语解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翻译的本质内涵,而后从文化图式、美学色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指出了我国茶艺表演英语解说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为文化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促进茶艺文化的有效传递,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世界性推广。

茶艺表演;英语解说;文化翻译;现状;问题;策略

茶艺表演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板块之一,它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出茶文化的人文内涵与哲学奥义,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茶文化最简单也最便捷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不断深入,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茶叶贸易迅速扩大的双重推动下,茶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茶艺表演则成为我国茶文化展示的主要形式,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背后,翻译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与其他表演形式相比,茶艺表演具有较强的文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对每一个动作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对那些在中国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完全没有概念的外国观众来说,就需要译者采用一些独特的翻译技巧,以增补或缺省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实现有限时间内特定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达。

1 文化翻译的本质

文化是特定群体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从广义概念来看,它由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构成,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狭义概念来看,它主要包含语言、文字、习俗、思想、价值观念等,是人们在历史过程中主动积累经验的结果。文化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翻译置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要着重处理文字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信息失落及变形等问题,根据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学说以及纽马克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化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应和在功能上的对等,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茶艺表演是一项极具民族文化深意的活动,其中不仅涵盖了我国茶文化中关于儒、释、道精神的精髓,追求中庸、大同、和谐、自然、淡泊和宁静,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历史典故与文化术语,民族文化意义十分丰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站在文化翻译的高度,筛选出独具东方意蕴的文化术语,而后在英文语境下找寻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句,倘若没有类似的表达,那么译者可以通过注释的形式,在讲解的过程中予以澄清,当然,对于那些对上下文的理解和进展没有关键作用的内容,译者也可以采用省译的策略,从而充分利用茶艺表演的有限时间,把外国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内容上,聚焦于其深度和透彻度,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高效性。

2 我国茶艺表演英语解说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国际社会,获得了高度关注与赞誉,茶艺表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项目,在茶文化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茶学研究热潮”之前就已进入许多国家,成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文化的窗口。然而,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拥有诸多的主观创造元素,究竟能够取得怎样的翻译结果与译者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水平密切相关,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原文信息的失落与变形,阻碍茶艺文化的国际推广。不过,茶艺表演的英语解说是现场实时翻译,对于语言细致程度的要求远远低于笔头翻译,传情达意是其首要或者说是核心目标,对于句式结构的工整对仗和词句的互动美学并没有特殊要求,所以说,茶艺表演的英语解说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当前,与茶文化典籍的翻译研究水准相比,我国茶艺解说的翻译研究仍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也存在一系列较为显著的问题亟待完善与提升。

首先,茶艺解说翻译生硬,缺乏相关文化图式,观众无法获得表演内容的具体背景信息及内涵意义,造成解说理解困难或误解。图式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雷特在上世纪初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代的是人们对于过去经验的反应和对这些经验的积极组织。后来,该概念被引入文化、文学领域,形成文化图式的理念,所指的是人脑基于习得的知识与经验所形成的有序的知识框架或知识系统。文化图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民族性和地域性,如果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没有清晰的认知,则将无法理解与文化图式相互关联的内容,也就无法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流。若要化解这一难题,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文化图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让读者或观众在异同对比的内心活动中明确原文的本义,促进茶艺文化的传播。

以茶艺表演中最常用到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为例,这一术语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功夫茶的手法。关公巡城的做法是:冲泡好功夫茶以后,在给客人们分茶汤时,为了让各个茶杯中的茶汤浓度一致、色泽均匀、滋味接近,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待客,茶艺表演者要先把所有茶杯呈“一”字、“品”字或“田”字型摆开,采用来回提壶洒茶的手法,将紫砂壶提到一定高度,在泛着热气的小茶杯上来回“巡逻”、循环往复,就如同古代将领在各个城池之中穿梭巡逻一般,故名曰“关公巡城”,既形象生动,又彰显出这一动作的连贯性。“韩信点兵”的做法在于,为了使茶壶中最后几滴最为浓郁、最为醇厚的精华在各个茶杯中均匀分配,避免浓淡不一的情况发生,茶艺表演者还要在最后时刻将茶壶中的最后几滴茶汤均匀分配在各个杯中,一杯一滴,如同将领在士兵中点名一样,故名曰“韩信点兵”。

通常,英语解说者对于这一术语的翻译为:“Pour the tea into every cup in order,we should bear these four words in mind,low,fast,even and end.”“When the tea is nearly ran out,pour the rest of tea into every cup.Every drop of water should be distributed evenly.”译文大概传达了原文的表面意义,但对于其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则完全遗漏,令译文显得寡淡而粗浅。另外,“关公巡城”对于茶艺表演者有“低”、“快”、“匀”、“尽”四项要求,其中,“低”是指倒茶的高度不宜过度,以避免茶汤香气和热度的散失,“快”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匀”是要保持各个茶杯中的茶汤在色泽、气味、浓度等方面均匀一致,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尽”则是出于对茶汤醇滑口感的考虑,茶艺表演者要倒尽茶壶中的茶水,若是留一部分在容器中,那么茶将会进一步溶解,令茶汤口感发涩。译文简单使用“low,fast,even and end”予以表达,没有交代释义的背景信息,完全不具备任何文化美感,甚至会令观众感到不知所云,影响观众对茶艺表演的欣赏。

其次,茶艺解说过度口语化、直白化,缺乏美学色彩。二十世纪,翻译美学兴起,对我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诸多翻译理论家投身于翻译美学研究的事业之中,提出一系列对翻译审美取向和文字修饰的指导思想,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策略支持,比如毛荣贵所著的《翻译美学》、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许渊冲的《翻译的艺术》等,提倡让译文重现原文的音韵美与字句美,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下仍不失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然而,当前茶艺表演翻译大都采用直译手法,基本上是字字对译,忽视了茶艺表演所具备的艺术美感,既没有关照到原文的语言美感,又没有考虑到译文在目的语框架下的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比如,茶艺表演中有“若琛出浴”的说法,指的是一种温杯的手法,茶艺表演者以冲泡的第一次茶水来烫杯,不断地转动杯身,如同飞轮一般欢快地旋转,极具动态美感。“若琛”是小杯饮茶的创始人,后世人们以其名代指小茶杯,而“出浴”则展现出清洗茶杯的动感与节奏感,带给人们清新脱俗的感受。然而,对于这一术语的英文解说为:“use the tea to warm up the cup,in this process,we should turn the cup around”,仅仅是将茶艺表演的直观动作传递给观众,将原有的美学特征完全遗漏,无法带给观众自然清丽的感受,也无法让观众深入理解每一个茶艺动作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最后,茶艺解说过度追求简单化,对词句的翻译不经斟酌,甚至借用部分茶名的翻译方法,以汉语拼音误用为英文翻译。在我国茶叶品名的翻译中,有些茶叶带有独特的文化历史气息,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或是朗朗上口的表达,这时,为了保留词意的完整与字句的优美就会以独特的音译形式,即用汉语拼音作为其翻译形式,比如龙井茶译为“Longjing Tea”。但是,茶艺表演翻译与茶名翻译完全不同,前者往往是内涵丰富的历史典故、四字短语或是长句,使用拼音翻译根本无法传递其中的文化色彩,因而是不可取的。

3 茶艺表演英语解说的翻译策略

茶艺表演的英语解说与其他翻译形式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原语言及原语文化为根本,以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讲究传情达意、用语准确,强调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所以,对于茶艺表演的英语解说,可以遵照以下几点策略进行翻译,以期取得良好的传达效果。

第一,要做好译前准备工作,积极把握文化图式,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色,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着手茶艺表演翻译之前,译者应当对茶艺表演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理解,有了茶文化知识的深厚积淀,才能够在观赏的过程中对每个步骤形成准确的文化认知,避免在表层意义上泛泛而谈的情况发生。在研究茶文化的过程中,译者还会与传统文化的其他层面相互融合,与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在译文之中可以极大提升文本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程度,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第二,要协调运用多种翻译技巧,直译、意译、音译灵活运用,保证译文的质量与美感。东西方的文化图式存在巨大差异,单纯采用任何一种翻译手法都会造成译文不准确、不生动、不丰富的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歧义、形成误解,不利于我国茶艺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译者应当根据具体需求,在保证原文意义准确传达的基础上,从形式美感出发,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实现形美、意美与音美的和谐统一。

第三,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翻译团队,由优秀的译者领头做翻译研究。我国茶文化拥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对我国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其他文化形式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而这种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可避免地提高了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当积极组建和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翻译团队,对于茶艺表演中常用的文化术语给予标准的翻译形式,既能够保留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文化特色,又能够减少翻译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失落及变形等问题,有利于我国茶艺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

[1]胡庚升.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1990 (4):1-6.

[2]尹京子.浅谈高校的外事口译及人员素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35-36.

[3]张冬梅.口译翻译的“文化意象缺失”[J].语文学刊,2006(19):85-88.

徐红艳(198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茶艺图式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茶艺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6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32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茶博览(2016年10期)2016-11-16 07:14:48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