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方颖(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ESP视阈下探讨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曾方颖(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传播我国茶文化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本文根据ESP教学特点,反思了目前我国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存在专业分离、教学通用化、专业交叉形式化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联合培养、编写针对性教材、增加实践活动的参考性建议,以期完善我国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机制。
ESP;茶文化传播人才;人才培养
我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因此有关茶文化传播的研究不在少数,以探讨茶文化传播的路径、方法与影响的居多,其中,也多有涉及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内容翻译的视角。余悦、董文鑫(2010)讨论了唐诗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赵婷(2016)分析了3D动画技术对传播茶文化的推动作用,刘静(2016)从《茶经》翻译的角度探讨了译介作品对茶文化传播的意义,等等。然而,少有研究涉及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问题,可是相关传播人才却是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他们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茶文化传播的范围和质量,因此对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问题值得探讨。与此同时,英语作为目前较为通用的语言之一,传播类专门人才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鉴于以上,本文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教学)的视角,对培养茶文化传播人才的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为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促进我国茶文化传播做出一定贡献。
ESP,全称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与一般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对的概念。一般英语的教学更注重基本英语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广谱性的英语教学模式;与之相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ESP主要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通常是职业发展中需要对某一领域的特殊语域和独特的英语行文方式予以掌握,具有受众针对性;另一方面,ESP将通用英语专业化,从而产生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商务英语、军事英语等分支学科,具有专业针对性;Robinson(1991)将ESP的这种特点称为“专门性”,并视为ESP的核心特征。
由此,不难看出,ESP是将英语与其他具体专业领域结合的学科门类,故而也称为应用英语,具有综合性特点。所谓“综合”,是指有自成的教学体系和特点,不是简单的加和,与会英语的人说说其他专业的词汇或者其他专业的人说说英语都有质的区别。其次,鉴于ESP的专业针对性,ESP学习者理应具备或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将英语能力的锻炼穿插其中,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和课程安排上做特殊处理。
3.1 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内涵底蕴,是我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茶文化传播人才首先是传承和发扬历史传统、弘扬我国茶学理念和茶道精神的客观需要。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从古至今有大量文献古籍记录了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足迹,如陆羽的《茶经》、黄儒的《品茶要录》,逐渐形成结合儒、道、佛哲学理念的茶学内涵(叶盛珺,2015);因此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将我国人文思想向外输出,让世界了解我国历史和思想文化。同时,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的竞争是迫切需要培养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又一主要原因。“软实力”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播茶文化直接影响到我国价值观和文化因子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进而影响我国综合竞争的实力,而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显然是完成这一使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再者,随着我国茶叶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我国茶叶正在不断地“走出去”,这一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茶文化传播类人才帮助茶企与海外客户贸易往来、进行品牌的海外推广、对外宣传企业文化等;培养茶文化传播人才是中国茶企走向世界、参与全球贸易的必然要求。可见,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对推广我国思想精神、增强竞争实力、参与世界贸易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2 ESP视角下对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3.2.1 专业分离
目前的茶文化传播人员多是单专业教育背景,比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非英语专业人士(如茶学专业人士),或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茶文化传播类工作(比如茶企招收英语专业毕业生做翻译、商务代表等)。实际上,这些茶文化传播职业人员的知识系统中,英语与茶学专业是分离的两个系统,即让会普通英语的人说些茶专业行话或者让茶专业背景的人说普通英语。从ESP教学的综合性来说,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加法运算”模式,即将两类专业勉强结合,却不够“专业”,这里的“专业”指的是综合性、融合性的跨学科“专业”。
3.2.2 教材、课程通用
现在分支出来的ESP教材、课程甚至专业以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等领域多见,茶学领域的专业英语分支较为少见。因此茶学英语通常仍是安排在一般英语,至多归在依然较为泛化的《农林英语》的教材、课程适用范畴中,适当灌输一些茶学方面的词汇,并不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没能体现出ESP教学在茶学领域的优势,也使茶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3.2.3 专业穿插流于表面
茶学英语的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鉴于上述教材、课程方面与普通英语或泛化英语通用,茶学英语教学尤以词汇教学为主。这就使得茶学领域的ESP教学成为了流于表面的纯英语教学,只是在普通英语教学过程中记忆与茶相关的词汇,与一般的单词识记区别不大。学习者并没有真正习得在茶文化传播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没能透过英语来了解茶学。这种ESP教学虽然叫做专门用途英语,其实更像普通英语教学,跨专业的知识穿插和应用较为形式化。
4.1 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茶文化传播人才应该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基于对外传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看重,很大一部分可认为是兼具茶学和英语专业背景的专门性人才。这类人才理应对双专业背景都有较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让单专业背景人士科普性地学习另一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专业”人才不够专业的现象。换言之,应当有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茶文化传播类工作,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专业人士。为保证这类工作者的专业性,可根据院校特色,将茶学领域的ESP教学发展成为茶学英语专业,正如一些医科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一样。茶学英语专业可考虑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即茶学专业和英语专业老师联合授课。由此,一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的院校具有完善的茶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为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方向的学习;另一方面,茶学英语专业仍属于英语类专门人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加上以茶学专业为依托的培养方式,能够使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双向复合能力,进而使培养出的茶文化传播人才达到更高的专业度。
4.2 开发以内容为依托的针对性教材
ESP教学不能脱离专门化的教材。然而,目前尚未出版发行针对茶学专业的英语教材(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2013),因此茶学英语的教学使用的仍是一般英语或农林英语的教材,需要有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帮助学习者提高专门用途的英语水平。茶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可基于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该教学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为教学法理论,后来由教育学家威尔逊引入ESP的教学应用中,其核心是通过内容来习得语言,实际上学习者既获得了内容传递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能力,是一种整合式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也可根据该理论,因此编写茶学英语的教材可围绕茶学领域诸如茶艺学、茶叶营养等专业内容展开,使学习者学习茶学知识和训练英语技能两不误。
4.3 增加实践活动课,避免学科交叉流于形式
如果ESP教学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专业活动的不足应是原因之一,使ESP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同质化,茶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这里的专业活动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英语运用实践活动,二是茶学领域的实地活动。通常,茶学英语学习者只是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茶学方面的文本化知识、记忆相关词汇、做一些脱离实际场景的口语练习,却没有真正将英语运用到茶学领域的真实环节,极大地影响茶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使两学科表面结合,实际缺乏交叉平衡点。因此,茶学英语的课程安排也可穿插实践活动课,比如采茶基地实习、欣赏茶艺汇演等,要求学习者用英语在实际场景中交流和表达意见、描述实际操作流程、撰写英文实践报告等,提高英语的专业应用能力。这种实践区别于茶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活动,因为虽然茶学类专业背景的学习者可能参加过茶学的相关实践,了解相关流程,但在茶学专业本身的实践中并不直接应用英语,其目的在于培养茶学领域的专业技能;而茶学英语的实践活动是要让学习者运用英语在实际场景中交流和解决临场问题、体验实地环境,目的主要是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与前者不可混同。
综上所述,培养茶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对外弘扬我国文化,同时有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帮助我国的茶叶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完成这一使命,很大部分茶文化传播人才会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对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仍存在诸如专业性不强、教材和课程趋同一般英语、实践活动缺乏等问题。反思ESP教学综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特点,本文提出适当参考性建议帮助改善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即联合培养、开发专门教材以及增加实践活动课,希望有助于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承担起传播我国茶文化的使命。
[1]Robinson P 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2]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3]《茶经》的译介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J].福建茶叶,2016 (3):374-375.
[4]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1(4):223-226.
[5]余悦,董文鑫.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0(5): 140-152.
[6]赵婷.数字3D动画技术推动河北茶文化传播与茶品牌建设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08-2-09.
曾方颖(1990-),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