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2017-02-04 03:32张乐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自觉反映无产阶级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功能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综述,分析得出研究应在内容的丰富性、研究领域的关联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内涵 功能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G16-ZX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8-02

自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用于西方哲学。到20世纪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意识形态”解读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列宁在《怎么办》中,认为只有代表人民大众利益诉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研究逐渐兴起。国内学者通过译介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成果,开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社会属性、实际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

我国意识形态研究总体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结构、基本特征、功能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1]

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精髓,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自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觉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

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建设意识、领导意识的统一,人民性、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体现了其鲜明特征。[3]

从国内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定义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自觉反映无产阶级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可以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中起主导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4]

有的学者认为,宏观上意识形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制度作为其外在结构实现的。制度提高经济绩效的经济学解释是其提供了激励与秩序来引导资源更合理地配置。[5]

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来说,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完成一种理性认知,但人民群众一般不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是以一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6]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其他各种性质意识形态交汇、交锋时,获得政治保障、政策支持和资源占有优势,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有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7]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就已从德育角度提出并探讨了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和思想政治观念多样”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德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和如何坚持高层次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问题。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体制确立,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政治和文化依托新媒体技术突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转化或者被弱化。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凸显,国内格局变动带来的利益分化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日益暴露了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不足。[8]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包括:话语功能泛用遮蔽其本质内涵,宏大叙事结构弱化其情感认同,既有认知模式阻碍其认知接受。[9]研究者认为,需要注重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过程控制,关注对象的个体差异,发挥隐性教育渗透功能,构筑互联网媒介技术平台。

还有学者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蕴含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具体的条例条文、伦理规范、艺术形象、思维方式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理念及自觉行动,从而实现其驾驭精神秩序、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功能。[10]

由此可见,实现执政党、国家、社会层面意识形态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国家到执政党到社会的渗透,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社会到执政党到国家的完善,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充分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四、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近二十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献的梳理,文献资料丰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有一些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第一,拓宽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从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虽然也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更为侧重于对其基础性问题,如内涵、历史演变、原则、意义等宏观上、抽象上的形而上分析和阐释,而缺乏对其现实问题的有针对性、对策性的研究和探索。

第二,加强研究领域的关联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在对自身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因此,关联性研究便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也不例外。在研究意识形态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其与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新媒体传播等问题的关联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惯性,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该问题的研究水平。

第三,创新多种研究方法。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学者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多采取宏大叙述的理论阐释模式对其进行总体把握,梳理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脉络,同时,研究中更需要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才能有效避免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空洞性,提高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

[2]叶启绩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2.

[3]金民卿.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7(6).

[4]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65.

[5]刘英杰,魏溦.意识形态何以提高经济绩效——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分析[J].东南学术,2015(5).

[6]陆树程,崔昆.论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7][11]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8]曾令辉等.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9]李春会,赵继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矛盾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3).

[10]夏建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

张乐(1981-),辽宁开原人,宁波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