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0)
探究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
崔燕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0)
茶文化在中国可谓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清代至今其种类数量以及产地都有着惊人的变化,由于其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人们对茶文化流连忘返,由此产生了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采茶戏。它的出现标志着又一种音乐体系的产生,在这美妙音符的传播下,让人们更多的认识到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历史,虽然历时不久但足以达到让人惊叹的地位与高度。
采茶戏音乐;生发;传播
能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行传播茶文化的采茶戏音乐,在经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唱下,充分的发挥了其独有的魅力,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友人去发现并了解其中的奥秘。作为一种特色的传播渠道,采茶戏音乐也受到了许多限制,地域的不同、茶种类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许多原因都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所以,以下我们来探讨一下问题的成因以便于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文化,茶的出现是采茶戏音乐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旋律亦或是歌词内容都是以农作的事情作为基础,所以,也详尽的记录了不同区域的技艺与特色。目前,在采茶戏音乐的发源地,有一股源远流长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与传唱着美妙的茶文化音乐,它的分支多半在长江流域,也曾一度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对中国人乃至中国都具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它的特点也是极其的鲜明,例如:
1.1 地域色彩鲜明
采茶戏作为一种音乐体系,其韵律与特点自然就会受到不同传唱者而产生差异,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地方特色以及唱法都直接影响着采茶戏音乐,然而,不管是在哪里,其根本并不会有大的差异,表现出来的辛苦与欢笑依然清晰。
1.2 种类繁多
时间上的落后并不会对创作音乐的人产生影响,相信作曲作词人的天赋,终究成就了这个独具一格体系的产生,剧种的众多让人们可以更好的选择自己的喜好,从而也加速了其传播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采茶戏音乐起步虽晚却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的原因之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几大有名的戏曲分布地区,例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江西的抚州采茶戏、江西的赣南采茶戏等都是巧妙的利用其地理位置来取名的。歌词的美好体现了采茶这份工作的艰辛,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与认识采茶文化的真谛。
1.3 流传范围广,发展速度快
地理位置与现代化设备的困乏,并没有阻挡住采茶戏传播的脚步,它缘起于江西,而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多方向多渠道的传播开来,可以说是下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上到拄着拐杖的老人,不经意间就能哼唱出几句,从平头百姓到官宦世家都免不了被这种通俗易懂的旋律所吸引,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啊!
1.4 灵活多变,朗朗上口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正是采茶戏音乐可以被广为传唱的根本原因,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更是巧妙的被记录在采茶戏里面,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更加体现了每一个作者对采茶戏的热爱。由于为了方便传播,其节奏与段落的划分更是由不同人的喜好而定,无论是小调还是完整的歌曲,其节奏的变化可谓大有不同,因此,采茶戏音乐更加能引起人们的追捧与传承的兴趣,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我国的习俗有很多,而其中之一的采茶戏更是被众多地域所传唱,尽管其形成体系的时间稍晚了一点,但是作品确实十分繁多,将《采茶歌》直接用于名字的也不再少数,而被很好的保留并记录的多半用了“南吕”作为主要旋律,例如《闺中闻杜鹃》(曾瑞)、《闺情》(曾瑞)、《夏日》(顾德润)等,它们的主要唱法都是连套。由于技术以及储存方法的落后,大部分都是以传唱形式传播,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整理成册进行分类记载,所以,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的曲目也是屈指可数的,这就让人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时的采茶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我国采茶文化的一大损失,十分可惜。而很荣幸的是,采茶歌曾被当做词牌,虽然其中的内容以及旋律被呆板的统一了格式,但是仍然没有被很好的记录。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可以发现一部分记录了的歌曲,但是想要完整的去寻找以及发现其中的旋律已经是痴人说梦了。有词却没有旋律的“采茶歌”的词让人叹息,而有调却不见词的记载更让人不解。我们找到了《九宫大成》中高大石调正曲《采茶歌》及南吕《采茶歌》进行了比对时可以看出,“采茶歌”以曲牌的形式出现确实十分的早,而《九宫大成》被重新编辑后,我们就更难发现其作者与原内容到底是什么了。而后的爱好者将其中的“采茶歌”同晚期清代的“采茶戏”进行比对,用以更好的查找出其中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真正的对中国的采茶剧进行考察,两部作品成了有实质性意义的参考文献,即《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也就是在这时才基本理清了中国的采茶戏音乐的历史。作为采茶戏的发源地,江西的种类自然是很多的,然而它的分布也是最为广泛的。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对采茶戏都进行了自我定义式的整理和修改,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使得采茶戏音乐得以快速的发展,简短的歌词,节奏感超强的旋律,更加为众多的农民百姓所喜爱与传唱。从春唱到冬的“十二月采茶歌”,更衍生出了可以与其回应的民间舞蹈,也很好的融入了我国的各个值得纪念的节日,而被充分编辑好的歌曲和舞蹈更是在春节时间展现其独有魅力的时候,劳动产生美在这时有了更加具体与可视性的体现。
采茶戏从最初的单人传唱已经逐步演变到由双人合舞亦或是多人伴舞的形式,这也就促使了采茶戏剧团的产生,依样画葫芦的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的民间戏剧团,节目的新颖、场景的变换、人物的不同都为我国采茶戏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从来就不会乖乖的重复着一个形式,这也成就了采茶戏的多样化。它们有别于京剧、豫剧,唱词不同但是曲调基本不变,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西皮]、[二黄]、[四工腔]、[尺调腔]等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曲调不改,但是曲风会受到不同组织或者个人的不同产生独具特色的变化,所以它们更不会有统一的称呼,因地域的不用所取得名字也就大有差异。如赣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等。地点称谓不同,也造就了唱腔的不同,地方特色可以体现,文化内涵得以发扬,是采茶戏音乐与众不同之处。从古至今,每每被传唱,却从未间断,这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更是我们每个地域对这种文化的热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说到唱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然而以这种形式去记录去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更是值得我们敬佩与称赞的,可是我们并不能骄傲,更不能感到无聊与不值得,之所以我们还能够听到这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都得益于每一个采茶戏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与坚持,这就更加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团结。
随着采茶剧种在不同地区得以扩展和传唱,势必会被人们所了解,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茶文化的思考,也激发了更多的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热情。是的,音乐没有界限,茶文化和音乐是共生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同为音乐,采茶戏与纯音乐却有着天壤之别。为了方便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人们认识到采茶人的艰苦与耐心,采茶戏音乐需要更多的去记录真实的采茶工作以及方法和技巧,将一份辛苦的工作变成一个可以传唱的快乐事情是采茶戏音乐产生的一个原因。因为喜欢,所以重视,因为有用,所以传承,因为是一种文化,所以需要让人了解与认知,这些,都是支撑采茶戏音乐的重要支柱。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一种变幻,旋律还在,只是更多加入了人们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技巧,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让人快速记忆的手段,为了更好的传播与传承茶文化与采茶技艺,人们“无所不用其极”,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有多少值得人们记录与了解的神秘。
与其说是变幻,倒不如说是演变,这其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同为音乐,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所以要先做到可以很好的融合到一起,这其中的复杂或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如何做到物中有歌,歌中有理这是一种怎样的难度,又是多么聪明的人才能参透其中的奥妙呢。其次,融合自然要融入当地文化,如果以顺口溜或者小曲小调的形式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更是它的即兴性与随意性,才使得不同方言的人可以娱乐的唱出属于自己特点的旋律。
同为一个曲牌名字“牡丹调”的赣南采茶戏和粤北采茶戏,所产生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唱腔结构的改变、落音调试的区分,使得两地产生了不同的特色。然而,注重于高音的赣南采茶戏,前奏很长,做了更多的铺垫,抑扬顿挫的节奏十分明显,使得听众完全沉浸在前后变化的美妙音符中,让人赞不绝口。而粤北采茶戏则把重点放在了中音区,去掉了多余的变动音符,一气呵成式的唱法,富有扎实唱腔功底的唱法,也是笼络了大部分听众。本着传播茶文化的思想,共同的围绕着共同拥有的茶文化在不断的努力着,等待它们的,是更加宽敞而又明亮的道路。
研究中国采茶戏音乐,是当代茶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需求,采茶戏音乐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论证采茶戏音乐艺术的特色,从源头分析其生发、传播以及变异的过程以及实际情况,才能够为戏曲音乐的探源溯流提供依据和参考,也能够推动当代茶文化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冯岩.山东梆子声腔艺术琐谈[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2-15
[2]张莹.从韵律看黄梅戏唱词中的“把”字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5-47
[3]王丽.黄梅戏不同板式的演唱技法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16
[4]徐婉.浅谈戏曲音乐与山东传统文化的碰撞以及在现当代文化中的发展——以吕剧音乐为例[J].戏剧之家,2014(8):35-37
[5]郝捷.浅析山西晋剧音乐的构成元素及其组织手法[J].今传媒, 2016(4):78-79
[6]滑鹏杰,刘江元.浅析牛淑贤的豫剧演唱[J].大众文艺,2015(4):36-38.
崔燕(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