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文化为例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对外翻译

2017-02-04 21:38刘伟李文东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典籍饮茶茶文化

刘伟,李文东

(1.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91;2.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876)

以茶文化为例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对外翻译

刘伟1,李文东2

(1.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91;2.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876)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而进入世界各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了解都是始于茶和茶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历程,指出茶文化在日韩两国以及在欧美国家传播路径的差异性,而后阐释了茶文化的对外翻译情况,最后分析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对外翻译的意义所在,为后续茶文化传播及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茶文化;对外传播;翻译;茶典籍;意义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四千年前人们发现了茶叶的功效与用途,并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越发密切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茶叶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体现。我国茶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自幼深谙茶艺之术,他把饮茶视为一种精行俭德、陶冶情操的艺术享受,将儒释道文化与茶事活动融为一体,首创中华茶道精神,享有“茶圣”之美誉,其著作《茶经》则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为茶文化的系统性、严谨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世的茶学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完整史料。

在我国民族文化中,茶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蕴含了深刻的哲学理念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在历史更迭中兼收并蓄、日渐丰盈,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亲和与内省之道,从佛教文化中学习内敛与清净之心,从道家文化中参透质朴与自然之理,其精、气、神都宛若清茶一般,既可以荟萃在盈盈小杯之中,又可以香漫于神州大地之间,乃至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如今,茶文化已经在很多国家普及开来,不少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始于茶叶与茶文化,可见,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译介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跨文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1 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于茶叶对外传播的准确时间,学术界尚有一定争议,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是始于汉朝,据记载,当时巴蜀地区的茶叶已经进入商品生产模式,湖南等地开始种植茶树且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为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源,随着海上及陆路丝绸之路的繁盛,茶叶随丝绸、陶瓷等民族产品的外销进入西方各国。宋朝时,北方少数民族与契丹国进行茶叶贸易,将茶叶传至西亚、西北亚、俄罗斯等地,与当地乳饮相结合,形成了地域色彩浓郁的奶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最为成功的案例体现在日本和韩国,因为三者同根同源、一衣带水,文化风俗都是以古代中华文化为母体发展起来的,儒、释、道精神在三国都有较好的发展,且与文化礼仪有着较深层次的融合,它们在饮食方面均处于“清饮”体系之内,在茶叶商品输入和相似文化的渲染下,茶文化在日韩两国很快就得到认可并获得快速发展。隋朝文帝年间,茶叶传入日本,受到了日本皇室的青睐,公元729年天皇在宫廷内举办大型饮茶活动,召集僧侣入宫讲经并赐予茶叶,后来,日本僧侣将中国的茶籽、制茶技术、饮茶技法等带回国内,先是在寺庙、宫廷内普及,而后在全国上下形成饮茶之风。茶叶与茶文化传入韩国也遵循了同样的路径,出访我国的韩国使臣将茶籽、种茶及制茶技术、饮茶方法带回国内,全面引入唐宋时期的茶道仪式与礼仪规范,并与当地阶层意识相融合,形成了带有韩国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韩茶文化在礼仪规范、精神内涵、系统程度方面与我国茶文化十分接近,也就是说,我国茶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在日韩两国得到了最为全面的保留。

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来到中国,将茶叶带回威尼斯,并在其游记中对茶叶的功效、特点等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茶叶正式进入欧洲始于十六世纪,中国与俄罗斯开展了小批量的茶叶贸易,荷兰则通过海运将茶叶运送到欧洲,而后茶叶进入英国、法国等国,并获得了皇室贵族等上流阶层的推崇,特别是英国的卡特琳娜皇后,她认为茶可以令她身心平和,并能促进消化、保持身材,于是经常以茶款待友人,并在宫廷之中推行饮茶之风,素有“饮茶皇后”之称,如今,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每日例行之事,特别是在午后一定要饮用“下午茶”,不但有风雅高贵的表现方式,还有严格的绅士、淑女礼仪规范,可见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

随着茶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茶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汉代时期,茶多作为文人之友,与梅兰竹菊相似,象征文人茶客的高尚人格,历代墨客往往一边品茗一边吟诵诗词歌赋,赋予了茶文化浓厚的书卷色彩,在小规模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也保留了这一气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则被赋予了清廉之意,东晋时期陆纳反对酒宴请客,便以清茶招待大将军谢安,遂成佳话,“以茶养廉”的说法正式形成,由于此时茶叶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仍然处于“小众”层面,人们对其不甚了解也不甚关注,因而对其内涵同样没有什么增添或删减。发展到唐代时期,茶文化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的清修中同样处于重要地位。天竺高僧到中国传播禅学,提倡坐禅修形的方法,提倡通过饮茶来实现清心寡欲,认为茶中有道、道中有茶,通过饮茶可以得道,所以便有了僧侣每日必行的“禅茶”以及“禅茶一味”的说法。这些僧侣到日本、韩国布道时,也将已成体系的茶文化带入两国,从宫廷寺院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加之民族文化上的相通性,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就呈现出一定的本地化特点,在保留了原有程式与内涵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日韩礼仪规范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扩大了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茶文化的传播情况在欧美国家则完全不同,由于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茶文化要融入当地社会,必须要接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出现特定程度的改变及增删。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后世主义,而欧美文化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世主义,所以茶文化中原有的中庸、无为、淡泊等思想势必要在欧美大陆的传播过程中丢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实用、功效、价值等思想,那些比较中性的内容比如贴近自然、静心养神等,则得到了良好的保留。所以中国的茶文化是一人独酌或两三挚友共饮以期修身养性,欧美茶文化则是众人齐聚一堂以求拓宽人脉;中国的茶文化是静静清饮以体味其中的自然清香,欧美茶文化则是随意混饮以达到美味和饱腹的功能。所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欧美茶文化则是一种物质性的享受。

2 茶文化的对外翻译

茶文化的翻译除了对茶名、茶类、茶产品等的翻译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相关茶典籍的译介了。从古至今,我国有数部以茶与茶文化为主题的专著,包括《茶经》、《茶道》、《续茶经》、《茶》等,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续茶学研究工作也作了较好的铺垫。在这些作品中,陆羽所著的《茶经》可以说是最为细致、也最具权威的一部,虽然整本书只有七千五百余字,但它全面论述了从种茶到采茶,从煎茶到饮茶乃至颂茶的各个环节,被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很多外国人开始通过研究茶文化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而他们研究茶文化的一项重要来源就是以《茶经》为代表的茶典籍。

在茶典籍的对外输出及对外翻译中,日本与韩国再次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文化语言优势成为《茶经》等作品首先传入并得到译介的两个国家。南宋时期,日本僧侣多次访华,返程时除了带走茶籽及种茶技术以外,还有很多关于茶叶及茶文化的文献和典籍,其中就有《茶经》的手抄本。明清时期,来往日韩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起来,他们将《茶经》等典籍中所记载的茶道文化带入这两个国家,还与当地精通汉语的学者一起对典籍进行翻译,实现了茶文化在日韩两国的迅速普及。

在欧美国家,由于茶叶直到十六世纪才传入欧洲,因而茶文化翻译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唐朝中后期,许多沿海城市与西欧频繁地开展商务活动,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方发声。到明代时期,政府积极推进茶中西贸易的开展,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了茶叶的出口以及茶文化的输出,茶典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译介之路,比如,意大利作家拉马斯沃根据《茶经》用本国语言写成《中国茶》一书,尽管两部作品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后者萃取了前者的基本要领和精神内涵,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是茶文化欧洲翻译的第一步。后来,在商人及学者的共同推动下,《茶经》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拥有上百个版本,例如1935年美国学者William的译本《茶叶全书》,1977年Viannery翻译的法文版本,Marco Ceresa整理出版的意大利语版本,等等。这些欧美译本与原文相比,保留了《茶经》中的一般信息,但相关的典故、传说、历史等并未提及,原作的神韵和内涵未能全部体现,这一点就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但总体而言,这些译者都精通中西语言和文化,也懂得茶典籍中所要表达的伦理与哲学思想,译本在细节处理上比较合理,在文化交际领域同样游刃有余,推动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

3 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意义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碰撞也日渐突出,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承载着华夏精神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慢慢流失,特别是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文化的现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构成了极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弘扬经历了五千年沉淀的深厚文化,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年轻一代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中流砥柱。

在这一背景下,以我国茶文化为代表的对外传播和对外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茶是我国的民族产品,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哲学性等于一身,是儒、释、道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饮茶活动,人们可以体会到天人合一、自然无为、谦和中庸、净心醒悟的崇高境界,实现内心的朴实纯净。通过学习茶文化,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茶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精髓和荟萃,其中融合了中国文化中几乎全部的主流内容,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具有极高的传播与推广价值。

总而言之,茶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含义,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古代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传至世界各地,与各地风俗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当今,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准确把握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采取恰当的方式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开展并指导茶典籍的对外翻译,实现我国茶文化的长足发展。

[1]程程.透过陆羽《茶经》解读茶文化的内涵[J].黑龙江史志, 2009(16):69-70.

[2]陈倩.《茶经》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 2014(1):133-139.

[3]姜怡.茶典籍的对外译介与文化传播[J].农业考古,2009(5):288-29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QSM201610029001)。

刘伟(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李文东(1975-),男,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典籍饮茶茶文化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四季饮茶与健康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