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欣赏教学

2017-02-04 02:59索娅敏付珊珊
福建茶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茶歌闽西钢琴曲

索娅敏,付珊珊

(1.河北艺术职业学院;2.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 050000)

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欣赏教学

索娅敏1,付珊珊2

(1.河北艺术职业学院;2.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 050000)

改编自福建闽西客家茶俗“采茶灯”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将传统茶歌茶舞中调式、节奏、乐器等民族元素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和表现手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钢琴音乐烙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在《采茶扑蝶》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茶文化、茶歌和钢琴乐的双重发展目标,建立欣赏教学的层次结构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对《采茶扑蝶》的理解。

《采茶扑蝶》;福建闽西;采茶灯;欣赏教学

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社会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利用程度远超世界其它国家。我国社会不仅将茶文化与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艺术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大量以茶事活动为题材的艺术形式,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茶歌、茶舞等与钢琴等西方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又融合西方艺术特点的现代艺术作品。尤其1956年由刘福安根据闽西客家传统“采茶灯”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将具有深刻民族烙印的茶文化、民族音乐与西方乐器完美结合,不但让西方音乐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对我国茶文化及民族音乐,尤其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采茶扑蝶》为切入点,在剖析其民族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以欣赏教学的方式推动我国钢琴教学和茶文化的发展。

1 《采茶扑蝶》内容简述

《采茶扑蝶》是著名音乐家刘福安在1956年,根据福建省龙岩地区民间歌舞“采茶灯”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刘福安在龙岩地区茶歌茶舞等茶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客家“采茶灯”中活泼轻快的曲调、清新优美的旋律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同时将客家茶文化中独特的茶歌与西方音乐表现形式、技巧结合在一起,通过旋律的变化讲述了福建闽西地区劳动人民在茶山采茶、扑蝶的情节,并且茶女的多情、可爱、淳朴气息展示的淋漓尽致。在《采茶扑蝶》钢琴曲中,音乐家采用了独特的变奏三部曲式组织形式,整部曲子以C小调为基础,以快板式弹奏速度及反复再现式主题完美诠释了茶女采茶的全部过程。具体来说其构成主要包括:首部阶段,刘福安主要采用传统茶歌“正采”及西方3乐段衔接的构成模式,展示3个相似采茶主题。例如在1到28小节,作者通过轻快旋律及伴奏音交织呈现,为听众呈现茶女采茶的辛苦及忙碌,而29到52则对主题进行二次变奏,通过高八度演奏渲染茶灯节等茶俗的节日气氛,而从53小节起开始以对应声部,展示茶女扑蝶的活泼和愉悦。中部部分,刘福安将客家“采茶灯”音乐“倒采”的特殊曲调进行改编增加作品抒情性,同时采用低音、高音伴奏的方式增加旋律的变化。最后再现部分,作者完全再现首部阶段主题,并且采用逐步增加力度的方式,烘托茶灯节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可以说《采茶扑蝶》是将福建传统茶文化、茶歌文化与西方乐器的完美结合,通过将传统茶歌多变的节奏与钢琴复调技术,为现代社会完美阐述了福建地区茶女采茶之欢快及淳朴的生活态度,堪称茶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型代表。

2 《采茶扑蝶》浓郁的民族特征

《采茶扑蝶》虽然是通过钢琴这一西方乐器进行表演,但是其素材取材于福建闽西客家茶文化中极具民族特点和地方文化特点的“采茶灯”音乐,而且还大量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和旋律,让这部钢琴曲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极易引发我国社会对传统茶俗茶事活动及传统音乐的想象和认同感。具体来说其民族特色主要表现为:

2.1 采用传统茶歌的五声调式

与西方钢琴乐推崇“大小调式”的惯例不同,我国传统茶歌主要通过“宫商角微羽”五音为调式,而在《采茶扑蝶》中,作者刘福安正是以传统五声调式取代了大小调式,同时和声方面也完全取代了西方序进式和声安排,最大程度满足中国听众听觉习惯。《采茶扑蝶》突破了西方音乐传统三度叠加式及和弦基础式和声类型,使用了丰富的附加音的和弦及分解式和弦等传统中国音乐用法,营造出了非常浓郁的传统音乐风格。而在复调层面上,作者将西方传统对比性复调和我国传统音乐支声式复调进行了充分结合,让乐器更加符合民族音乐五声调式特点,为西方传统钢琴音乐注入了民族音乐的思维和技巧,不仅体现出民族音乐的潜力,而且也彰显出茶文化、茶歌极强的融合力。

2.2 采用传统茶歌旋律节奏

我国传统福建闽西地区茶歌茶舞具有非常明快活泼的流畅感,这种横向及单线性音乐节奏,不仅让茶歌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容易引导听众进入情景。在《采茶扑蝶》中,刘福安为凸显福建客家茶歌调式与性格的鲜明特点,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茶歌单生及横向的旋律线条。例如在乐曲中,作者采用了民族音乐常见的“再现”式旋律结构,通过茶歌常用的“合头”及“变尾”方法的民族茶歌旋律结构与和钢琴曲式结构相互融合,这一方面满足了西方乐曲多声部创作及编曲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茶歌曲调旋律揭示内容及刻画茶农艺术形象的目的,挖掘了茶歌旋律艺术的曲调表现特色及感染力。与此同时,为烘托乐曲的气氛,刘福安根据茶灯节及茶歌的文化特点,将摸进、节拍、高音区和弦、重音及加华变奏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整个旋律结构中,凸显客家茶俗活动的喧闹气氛,激发听众的情绪。

2.3 采用传统茶歌的音乐素材

我国茶叶产区民族众多,而茶歌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为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刘福安的《采茶扑蝶》正是将福建闽西地区客家“采茶灯”中独特的音乐元素运用到钢琴曲改编中,让西方音乐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乐曲中吸收了客家“采茶灯”中“正采、倒采、扑蝶”三种曲调,同时让三种曲调紧密衔接,让客家原著茶农的故事和音乐特点完美地融合在西方音乐中。另外,《采茶扑蝶》中还将民族乐器的声效特点用钢琴表现出来,例如在乐器开始部分,就采用模拟民族乐器的方式作为引子,尤其唢呐、铜钟、大锣、胖鼓等民族乐器以最快速度将听众吸引到茶灯节欢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客家茶歌的意蕴,同时也让钢琴曲这种西方音乐更加动听和具有变化感,从而实现闽西茶文化及茶歌文化的现代阐释。

3 《采茶扑蝶》欣赏教学的设计策略

《采茶扑蝶》融合了传统茶歌和西方钢琴乐的艺术元素,将其引入到音乐课堂进行赏析教学,能让学习者领悟钢琴乐,实现音乐技能、茶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共同提高。但是要想提高《采茶扑蝶》等由茶歌改编钢琴曲的欣赏教学效果,教师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进行音乐技能讲解灌输,而要根据茶文化、茶歌及钢琴教学规律对欣赏教学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树立茶文化与钢琴赏析的双重目标

在《采茶扑蝶》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闽西茶文化为导向,以文化促进钢琴技能练习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要把握茶歌与钢琴乐间的文化关联,认识到茶歌和钢琴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尤其是调式、节奏的特点,并选择不同弹奏风格和钢琴理论进行融合,形成茶文化理论与钢琴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钢琴音乐教师要树立对福建闽西采茶灯音乐、茶俗茶事等文化内容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钢琴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闽西茶歌文化特色及民间乐器特点,选择较为合适的文化元素、教学素材,同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将福建闽西茶歌茶舞及其他文化内容融于钢琴赏析中,切忌盲目地生搬硬套,影响学生对乐曲的认知和兴趣。

3.2 构建茶文化与钢琴赏析的层次结构

在《采茶扑蝶》类似茶歌改编钢琴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欣赏是教学的关键,但是欣赏教学并不是机械地反复欣赏,而是要根据茶歌文化特点及钢琴乐教学内容展开递进式的层次教学,增加欣赏教学的效果。首先,组织感受性茶歌及钢琴改编乐欣赏。作为欣赏教学的基本层次,感官欣赏或感受欣赏不需要教师对茶歌及《采茶扑蝶》进行讲解,让学习者由整体了解茶歌及乐器的外在形式,形成外部具体感受。其次,组织体验式欣赏教学。体验式欣赏或情感欣赏是在感官欣赏基础上的进一步活动,需要教学引导及情节介绍,启发学习者探析乐曲及茶文化的情感内涵,形成感情共鸣。最后,理性欣赏教学。理性欣赏或理智欣赏,是教师在学生感官感受和心理感受基础上,进行对茶文化背景、创作意图的详细解释,让学习者形成对茶文化及乐器的思考及见解。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三个层次并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心理感受程度进行一次及多次重复,最终实现学生对乐曲及文化的最终理解掌握及应用。

3.3 丰富茶歌及钢琴乐的欣赏方式

福建闽西地区的客家音乐及钢琴作品的旋律变化非常复杂,尤其很多作品涉及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对当代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或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形成对《采茶扑蝶》及客家茶文化的理解。例如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视听多媒体技术,将电视、投影、音像、网络等硬件设施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式欣赏空间,同时吸引学习者对文化及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欣赏特点及文化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增加学生与茶文化及《采茶扑蝶》等乐曲的接触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对客家茶文化、茶歌茶舞及茶歌改编钢琴曲多角度的理解,提升其对钢琴技能的练习兴趣。

4 结语

《采茶扑蝶》改编自福建闽西地区客家茶歌茶舞,同时汲取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营养元素,因而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茶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典型代表。当代社会不仅要关注《采茶扑蝶》中钢琴乐的表现方式,更要关注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和民族音乐内涵,采用适当的方法或策略,提高学习者对茶歌茶舞及茶歌改编钢琴曲的欣赏和理解效果,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及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基础。

[1]许慧.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O 13(10):45-46.

[2]朱琼.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征[J].福建茶叶,2016(2):242-243.

[3]王宏.龙岩“采茶灯”由来初探[J].艺海,2013(7):205-206.

[4]章乐贝.龙岩歌舞《采茶灯》的“和”文化背景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5(3):105-108.

索娅敏(1979-),女,河北邯郸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理论。

付珊珊(1981-),女,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茶歌闽西钢琴曲
董长贵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夜的钢琴曲(六)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原生态茶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广西茶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