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联现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茶叶在对外宣传中的翻译处理研究
李联现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新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积极探求与丝绸之路周边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在对外交流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中国茶叶企业在对外贸易交流中,由于缺乏国际化视野及相应的语言能力,在讲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翻译转化的时候,往往不能用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不利于我国茶叶企业对外交流与宣传,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入手,探求茶叶在对外宣传中的翻译处理问题研究。
对外宣传;翻译技术;茶叶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在漫长的茶叶栽种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征的茶礼、茶乐、茶食、茶经等茶的茶文化,虽然茶叶后经郑和下西洋、各国贸易等方式传入其他国家,在英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地都形成了不同的茶叶文化圈,但中国的茶文化是其中历史最为悠久、魅力最大的一种文化,很多外国人久闻中国茶文化盛名,却因为国内茶叶市场混乱、翻译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造成中国的茶文化不能对外输出,中国没有较大的茶叶公司以及有名的茶叶品牌等尴尬现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交政策的倾斜,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开始放眼国际,从事对外贸易活动,这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对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显得更有迫切的需求。
我国茶叶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中,经常会出现出卖方与买受方的沟通存在障碍的现象,这种沟通障碍体现在茶叶交流与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在茶叶宣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语不同而导致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例如我国某茶企业在翻译自身生产的茶叶时,从中文角度进行夸赞与宣传:本公司生产的茶叶口感香醇、颇耐冲泡,饮完唇齿留香,堪称茶中珍品。这一宣传用语用凝练的词语表达了中国传统好茶的几个特点,夸赞了自己公司生产茶叶的质量,但很多公司没有注意到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将这一段产品优点进行翻译的时候,将其直接翻译为:The teamade by our company tastemellow,quite resistant to brew,drink up fragrant lips and teeth,which called the tea treasures,这种直接性质的翻译只是表达出了其外在含义,只注意到中文词汇中关于茶叶口感、茶叶冲泡性质等外在词语的描述,没有看到茶叶生产公司对于饮完茶叶后这种意境的营造,这种翻译只会让外国人了解我国茶叶外企的基本信息,不能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体现在其中,没有文化附加价值。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文化附加价值的重要性往往能影响购买者的购买倾向,同样是一件茶叶产品,一件能够让人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一件则是现代工艺产品,没有任何文化价值,消费者往往会选择购买前者,因为前者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带来精神的享受与愉悦。这就要求茶叶生产商在对外宣传过程中,不仅要表达自身产品的基本功能,更要从消费者角度入手,通过宣传手段,将自身产品蕴含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灌输到产品中,让消费者更乐于接受这种内涵丰富的产品。
除了上述这种翻译词不达意之外,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当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语的时候,中国企业往往会每一个字单独翻译,然后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翻译文字,这种翻译方法割裂了中国茶叶文化的联系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茶叶名字的翻译,例如在翻译中国著名的武夷山大红袍的时候,由于英文中没有关于大红袍对应的词汇,许多中国企业就将大红袍翻译为“big red robe”,这种直接翻译的方法既不符合外国人对事物认识的方法,也没有将大红袍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名称完整得展现,如果外国买方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的话,会认为这种翻译下的产品是一件红色的衣服,不会认为是一种茶叶产品,更不会想到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大红袍,不了解以上信息,消费者更加不会选择一个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品牌了,这种翻译方法不仅影响了茶叶企业自身的利润,更影响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和输出的过程,应当即时制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品牌翻译的问题,品牌是现代商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现代商业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种植技术,但大部分对外贸易的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做产品阶段,只顾着向外输出原材料、输出低附加值的茶叶产品,不能向海外市场提供品牌输出与文化输出。在茶叶名称与茶叶品牌翻译过程中,极易出现混淆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市场上售卖较多、用于冲泡的干花朵,这些干花朵只是不同花的果实晒干之后的产品,但其名称往往也称作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等,这种情况下茶就成了广义上的概念,是对饮料的一种泛指。在对这些饮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与传统的茶相区别。有些茶叶时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进行命名,但实际上这些茶的原材料和名字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如果仅仅按照名字翻译的话,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水仙茶,很多国外学者在翻译水仙茶的时候,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将水仙茶翻译为narcissus tea,这种翻译方法容易让外国人误以为这种茶品的原材料是水仙花制造而成,曲解了水仙茶应有的意思。水仙茶名字的来源并不是基于其原材料而取得,而是基于其发现的地名。在茶叶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茶叶品种名称的来源,基于其来源进行翻译,而不是从现有名称进行直译。
翻译工作作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任务本就十分艰巨,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不同的民族特色,翻译工作要将一件事物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合适的代名词是十分艰难的,这就需要在翻译工作中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在不同文化中找到平衡点。茶叶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蕴,茶叶的命名会有多方面因素,既有从其原材料来命名,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又有从地名来命名,如六安龙芽、南京雨花茶;有依制茶技术不同命名的,如炒青、烘青、工夫茶、窨花茶等,还有依茶树不同而命名的,如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等。因此,在对外宣传茶叶中,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前文已经陈述过我国茶叶的命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翻译茶叶的名称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茶叶命名的根源。现代翻译技术中对名称的命名一般都采取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三种方式,但这三种传统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茶叶翻译的需要,这三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单独使用,均会产生极大的局限性,上文中提及的关于水仙茶的翻译就是直译法最为典型的错误,在实际茶叶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综合考虑茶叶命名的来源,采取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三种方式并用的手段,找到针对具体茶叶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如前文中提及的关于武夷山大红袍的翻译,笔者认为应当比较考虑不同翻译方法的结果,最后采取“Da HongPao”这一方式,因为大红袍作为我国著名茶种,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像中国功夫一样,应当具有其独立的英语单词进行指代,不宜采取“big red robe”这种翻译,否则会丧失大红袍的文化内涵,不能创造一个特有的中国品牌。
不同国家之间宣传用语的表达习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厂商在进行茶叶宣传时,大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重复的语意来突出品茶的感觉,追求一种“雅”的境界。这种宣传方式产生的原因是我国茶叶中本身就蕴含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可用直接、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只能营造品茶氛围,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英国等英语国家在对产品进行宣传时,大多会用比较实用、简单的词语,突出表达产品的用途和主要功能,以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最有效的信息,从而让消费者快速接受最为直接有用的信息,促成消费者购买。这一宣传方式的根本原因是工业时代对英国等国家影响严重,工业时代追求效率,产品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其质量差距不会有太大,在这一对比下,商家往往会追求抓住消费者的心里需要,所以会在产品宣传时采用简短的词语表达产品用途,抓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在我国茶叶对外宣传和销售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表达习惯的不同,结合产品投放地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既要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符合当地消费者的购买需要和参考因素。
宣传活动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重要渠道,也是产品在现代商业经济交往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但无论怎么样的宣传活动,其唯一且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产品卖出去。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应当注重消费者对宣传广告的看法与体验。在进行广告宣传时,突出自身产品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展现自身产品相对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不具有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另外,在进行宣传活动后,要注意消费者对自身宣传的意见与看法。茶作为一种生活必备品,许多人在离不开,这类产品极易产生忠实的老客户,应当在继续保持老客户的基础上开拓新客源,而翻译中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茶叶在对外宣传过程中翻译问题如此难解决,是因为这一翻译工作的本质是解决两个不同文化间的冲突,通过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将同一事物容纳到自身国家文化体系中。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和我国“一带一路”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进,茶叶出口企业的数量将不断增加,茶叶经济将成为我国进出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外国文化对茶叶的了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采取翻译策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欲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以产品输出向文化输出、价值输出方向前进,扩大企业影响力,向建成制定标准的全球一流茶叶企业的目标前进。
[1]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2]李林燕.论茶文化景区的中英文茶叶名称标识对照翻译策略[J].福建茶叶,2016(6):262-263.
[3]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67-69.
李联现(1965-),男,陕西省渭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