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明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从茶叶供需角度谈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研究
何春明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然而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份额一直停滞不前。尽管2015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量表现不俗,但相对世界茶叶出口总量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站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供需角度上,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面临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建言献策。
茶叶供需;出口贸易;建言献策
茶叶最早产于我国,饮茶也始于我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融,饮茶习惯在世界各地扎根落地。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约60个国家生产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茶叶。作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我国茶叶出口一直是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茶叶贸易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出口迎来了更为全面的国际化竞争,因此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出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供大于求、进口国家产品标准日趋提升的卖方市场背景下,我国的茶叶贸易出口所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
近几年来,相对于其他农牧产品出口来说,茶叶的出口表现一直非常活跃。数据显示,全球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都在逐年提升。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过去十年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全球茶叶产量以年均4.08%的速度增长,茶叶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则达到3.81%。在全球消费市场方面,需求量也在大幅提升。20世纪末,全球茶叶消费总量在295万吨左右,而目前的全球消费量高达364万吨左右。除去我国消费市场之外,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在逐年迅速提升。
巨大的茶叶需求量,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海关数据显示,我国茶叶贸易出口量近几年稳步提升,去年的市场表现更为不俗,实现了量价双增长,全年茶叶出口32.5万吨,金额约13.8亿美元,平均单价425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了7.8%、8.6%和0.7%。
尽管以上数据看似喜人,但站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供需角度上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优势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出口量还是出口额上,我国绿茶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且出口数量与占比仍在扩展。去年,我国绿茶出口量27.2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3.7%;而红茶的出口量仅仅才为2.8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7%;乌龙茶出口量1.5万吨,占出口总数的4.7%;花茶和普洱茶的出口量相当少,分别占出口总数的1.9%和1.0%。
肯尼亚、斯里兰卡和越南等产茶国,近些年来红茶大幅增长,对我国红茶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乌龙茶、普洱茶曾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出口茶品,但近年来,受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出口份额呈持续下降的态势。
我国茶叶出口的国家和其他产茶国、主要的出口国有不合拍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的茶叶主要出口非洲和远东地区,这些主销国社会财富水平较低,购买力相对低下,出口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即不能放弃长期占据的已有市场,又无法获取更高的利润值,这样的现状给我国茶企的贸易出口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同时,针对世界主要茶叶销售国家,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占比较小。以欧盟为例,欧盟国家主要消费的是红茶,而红茶的主要来源却是肯尼亚,这不仅是因为肯尼亚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自然环境,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茶企都由欧盟投资建设(如立顿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在欧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近些年来很难有大的突破。
在现代国际贸易竞争中,依靠物美价廉等低层次的竞争方式已经很难有所建树。我国茶企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和茶叶外在包装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茶叶历史悠久,六大茶系代表茶品也很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国际市场所广为认可的世界性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势必造成茶品利润附加值低下,这给我国茶企的生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带来挑战。
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但在我国茶叶贸易出口活动中,营销主体依然是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各自为阵,甚至有为占据市场而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出现。在残酷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上述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真正占据高效益的市场份额。
此外,作为出口型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是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市场调研信息。但国内多数茶企受到自身规模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捕捉到国际市场上最新的市场动态,对企业的市场开拓会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全世界直接进口茶叶的国家有100多个,茶叶消费群体达到20多亿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茶叶消费总量一直处于稳定增加的状态,人均年消费茶叶在0.5千克左右。但受历史文化消费饮食习惯的影响,各国消费茶叶的的需求弹性差异很大。作为茶叶主要出口国,对各国不同的需求特征,应该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的市场投放不同的茶品,加大相关茶品的针对性宣传。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茶叶进口主要为英、美两大国家,目前,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有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受到各国经济水平和饮食文化等因素影响,茶叶进口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下面就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茶叶需求特性做简单分析。
俄罗斯的饮茶历史有400多年,16世纪中叶,中国茶传入俄罗斯。到了19世纪,茶叶已经在整个俄罗斯流行起来,19世纪末,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进口国,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5%被卖到俄罗斯。但因为种种历史因素,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一度大幅衰减。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当属俄罗斯,但俄罗斯本国的茶叶生产量只能达到消费总量1%左右,其余消费的茶叶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俄罗斯的茶叶,主要从斯里兰卡、印度、印尼、中国、肯尼亚、越南等国家进口。
俄罗斯人爱喝红茶,所以进口的90%是红茶,但也有少部分人喜欢绿茶,大约有l/3的人偶尔会尝尝其他茶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的红茶质量明显优于我国,所以我国的红茶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并不高,而且多以低质低价的产品出现,声誉远低于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茶叶。虽然绿茶份额有所提高,但仍然也只是针对的少部分消费人群。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是茶叶出口国,60年代以后,因茶叶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国内茶叶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成为茶叶进口国。日本的绿茶消费量很高,80%-85%的茶叶由本国生产,进口茶叶只是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
中国和斯里兰卡是日本茶叶的主要供货方。日本是我国茶叶的第2大出口国,也是我国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出口国家。中国茶叶在日本茶叶市场份额,曾一度达70%。但我国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后,主要是当做原料,用于制作茶饮料,因此价格相对较低。近年来,日本人喝茶方式越来越趋多样性,传统茶品消费逐年减少,但是以绿茶为原料生产的茶饮料,却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
美国也是从我国进口茶叶的主要国家之一,而且还是中国红茶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没有茶叶种植企业,却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速溶类茶品的生产国和销售国,主要供应商分别为阿根廷、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美国是没有绿茶的,所以一直喝红茶,之后随着商品国际化流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发生了改变。
近些年来,在茶叶行业组织和各大出口企业的帮扶和拓展下,我国向美国出口茶叶的规模,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人群对茶叶消费品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红茶进口数量逐年减少,而特种茶和绿茶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绿茶,近些年的进口量在大幅增长。
一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绿茶出口量就非常巨大,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波兰,虽然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对中国绿茶进口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欧盟近2/3的市场。
英国已经脱欧,但在之前,英国在欧盟国家内绝对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英国并不是产茶国,所需茶叶全部依赖于进口。英国进口的茶叶,大多是用来当做原料的散装茶,经过合理拼配、后期加工和分装后,重新进入市场。如著名的红茶品牌立顿、唐宁等。英国绿茶进口主要来自中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英国出口的茶品比例分别为:红茶46%、绿茶47%、特种茶7%。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的生产大国,但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无论在生产和精细加工上,还是在对外国际贸易上的优势都并不明显。另外,中国出口茶叶依然是以低价原料茶为主,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全球茶叶市场呈不断增长趋势,只要不断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茶叶出口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为。笔者认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对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有所帮助。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茶叶要想获得更大的世界市场,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种植、分散加工,各立山头、单打独斗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方位引导茶叶种植、生产和营销;鼓励茶农投入科研创新成本,对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进行高技术性的结构调整;增加生产加工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茶叶扩大出口提供政策、趋势的最新动态,帮助茶企开拓国际市场。
此外,知名茶叶品牌的匮乏,也让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不足。品牌是茶叶的标识性体现,也是产品和企业的重要文化载体,更是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利器。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逐渐渗透,中国茶文化也被广泛认同和借鉴。将传统文化和品牌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加上现代文化传播途径,我国的茶叶品牌建设将大有可为。
在我国的商业案例中,不乏因无序竞争给商品出口秩序带来打击的先例。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提高法制宣传,正确处理茶叶产业中的矛盾,协调产业中各方利益,为出口型企业的出口创汇保驾护航。同时,监管部门还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大力扶持优秀茶企,努力培育茶叶新品,进一步扩充茶叶出口类型。
此外,茶叶行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借助行律行规对会员企业加以约束,增强会员企业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普遍提升国内茶叶质量,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夯实产品质量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己经不能适应茶叶贸易出口的需要,政府应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加以修改调整,维护国内外市场秩序,保障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现有的一些行业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通行惯例和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更加重了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阻力。因此无论是在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还是在储运和检疫等方面,都应该和国际标准及时对接。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健康的无酒精饮料,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消费理念不断被更新,新的消费趋势逐渐形成,茶叶产品质量体系、品质体系和价格体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开拓。面对着新常态下的贸易出口形式和供需形式,中国茶企只有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变根深蒂固的陈旧营销理念,积极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1]谷悦.茶叶企业“触电”之殇:信任是最大难题[J].中国食品,2015(20):92-93.
[2]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陈飞.中国茶叶品牌塑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4.
[4]郑永球.论茶的品牌文化与产销实践[J].广东茶叶,2000(4):43-47.
[5]张红岩.从品牌之争看企业维权机制建设 [J].商业经济研究,2007(15):45-46.
何春明(1976-),男,江苏吴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