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南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42)
试论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运用
史晓南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4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大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呈上升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的复兴工程尤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之一,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延绵不断。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品种,且衍生出不同的文化,以茶文化为基点的旅游开发项目是本土根基与外来移植的结合。此外,经济增长也促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多元化提供给世界人民更多的交流和交往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英语使用的频率大大增加。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学习和掌握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英语使用情况出发,分析其不足,探讨改进的有效措施,以为进一步激发民族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英语;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措施
自2009年底,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带动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不仅表现在实际出入境人口数目上的变化,也表现在整体旅游收入及旅游开发类别的更替上。随着异国游客的增加,作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语种英语的地位日益增加。
英语在当前人们生活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来看,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用英语说话,且全球绝大多数的传播媒介和信息传递以英文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超过70%的用户利用英文邮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从政治外交来看,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用语,在全球性的工作会议上通常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各行各业的繁荣,文化旅游业也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一,语言沟通是跨国旅游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问题。对旅游开发项目管理方而言,对游客需求的正确把握决定了景区的满意程度,语言沟通是知晓游客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一旦出现语言文字不通的状态,游客和景区之间的矛盾将容易激化。其二,语言技巧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语语言的正确把握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站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旅游作为众多中国特色旅游的一个微观组成部分,其语言运用关乎到旅游内涵的挖掘和开发。在当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英语运用现状究竟如何?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文化差异阻碍了文化交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儒家思想,是道德礼仪,而西方追求的是平等自由,是开放民主。茶文化又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一类文化体验,其从简单的品种介绍、茶具介绍,直至内涵、泡法等都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含蓄的文化根基,透露出独特的不可言说的意境美,这与简单的英语翻译存在差异。譬如安吉白茶是江南绿茶的一种,如果简单地将其翻译为“white tea”,外国人更容易将其理解为白色的茶,而众所周知,白茶并不意味着这种茶是白色的,而是相对于传统绿茶而言,其叶脉和周边泛着些许银白色的纹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能通过“white tea”这样英语翻译能表达清楚的。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一问题不仅阻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不利于双方的旅游往来。
2.2 导游英语水准有待提升
导游是旅游场所不可缺少的人员,且讲说员解说内容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审美享受。但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游的英语水平显然不达标。其一,虽然当前高校开设了导游等相关专业,但因为其仍为新兴行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实际学习并且从事导游行业的人极少。当前导游队伍的组成多以大中专学历人员为主,这些导游的英语水平仅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学课本上,日常生活用语及茶艺用语非常缺乏。其二,地方差异也对导游质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发达城市的导游英语水平尚可,但内陆及偏远山区则相对较低。但茶叶遍布中国广大山河,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品种,且各有特色。随着旅游经济的开发,茶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可观,因此对各地区高层次导游的需求更甚。
2.3 景区双语模式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全国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为成熟的有影视文化基地,如横店影视城。在横店影视城,大至广告喷绘,小到宣传海报、门票等都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模式。但是茶文化相对而言是属于隐性文化,其宣传难免会滞后于其他产业。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基本以中文为主,最大范围的也仅仅限于对茶文化基地名称的英文翻译,且由于茶艺英语的特殊性,其翻译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词语传达,禁不起深层次的文化推敲。其他基础设施,包括整体文化宣传有关内容在景区展示多为单一中文模式,双语设计有待提升。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子,也与世界茶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环境下提升景区双语模式迫在眉睫。
旅游业归根到底是对游客的竞争,为适应当前全球化趋势,抓住跨国游的用户心理,提升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语言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根据其存在的不足,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一的调整,从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3.1 交流合作促进共赢
常言道,合作才是硬道理。根据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往困惑,必须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往来。
其一,增强文化的趣味性。外国游客来中国游玩,不仅是感受中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为了体验到异国的风土人情。游客进入茶文化旅游基地,不仅要感受到眼前所接触的景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漫漫几千年中国茶的变迁,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趣味性,在与西方茶文化的对比中彰显特色。此外,项目开发方也可进行实际动手实验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在此环节中,需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英语技能。
其二,促进相互间的文化学习。在茶文化领域,中西方有着共同点也有着差异。共同点的挖掘可以促进外国游客对于该项目的认同感,差异可以充分借助人类猎奇心理形成新的开发创新点。具体来看,对文化内容的学习是基于语言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教育、民族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同的文化对茶的喜好与饮用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国,人们普遍喜欢喝茶,因此“a cup of tea”表面上是一杯茶,也可表示令人喜欢的东西。在具体操作工程中,要学会这些文化差异中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在游览介绍过程中增强趣味性。
3.2 提升导游英语水准
导游是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联络员,联系着游客和景区之间的大大小小各类事宜,在茶文化开发项目不可或缺。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开发中导游的英语水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一,在教育行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从事导游工作。随着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扩大。但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鲜有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导游工作或投身于旅游开发项目中。通常情况下,高学历人才的外语水准比较高,将这类人才纳入茶文化开发中将有利缓解当前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精通英文员工空白化的尴尬状态。
其二,对已从事导游人员进行语言培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代表,语言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对于基础比较差,甚至可以说英语基础为零的当地讲说员来说,持续长久的英语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其英语能力的提升,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英语口语的训练。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导游业前培训,着重于英语语言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安排外籍友人或导游展开学习活动,在固定的语言背景下增强工作人员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景区。
其三,提升导游门槛,并鼓励旅游院校的创办与招生。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通不高,一方面是社会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当前相关的高等院校仍比较少。当提升导游门槛后,导游的社会地位也会相对有所变化,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包括英语能力也会提升。此外,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通过共同组团相互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本土员工的英语水平。
3.3 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
针对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多为单一中文语言环境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拓展多种语言的覆盖面,具体可从以下途径来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
其一,更新茶文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将单一中文模式改造成中英文或多种语言模式。譬如,从建筑、宣传等多角度进入改革创新。在名称、宣传手册、海报、名片、宣传片等多种微观产品上进行中英文双重设计,并逐步推展。
其二,根据文化的特殊性,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设计。在文化展示中,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英文说法的区别,进行对比设计,如通过播放中西茶文化变迁视频,来阐述茶文化的世界性,也可开展沙龙或游戏活动,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打造园区的多语言环境。此外,景区在打造多元化模式时需要在展示时多采用口语化英语模式,而非书面或正规会晤模式,以增强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亲民性。
总体来说,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众多旅游素材中选择语言为切入点,实用性和创新度都比较高。虽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起步不算早,但中国文化生命力旺盛,中国经济充满蓬勃朝气,在新时期新挑战下,茶文化旅游必定是朝阳行业。随着跨国旅游的发展,中国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的惠顾,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对英语的使用现状及其提升对策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外语素质,提高游客满意度,缩小文化差距,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
[1]张恒翔.浅析英语与中国旅游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9-92.
[2]罗明义.旅游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代堂荣.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56-58.
[4]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9-121.
[5]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6]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 (5):224-226.
[7]肖博华,和谐,马宇谦,曹李享,李忠斌.民族特色茶文化产业链发展调研——以西双版纳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3(10):51-53.
[8]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 2005(4):7-18.
[9]张琳洁,龚淑英.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叶, 2003,29(4):230-232.
[10]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07-111.
[11]张璐.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1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14.
[13]张璐.茶马古道滇藏路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歌海,2011(5):35-38.
史晓南(1982-),男,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翻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