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 451464)
茶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路分析
周强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 451464)
茶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视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的背景看,加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自身来看,它又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体系化、效能化的客观需要。本文结合茶文化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路进行分析。
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路
青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在茶文化背景下,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进行改变对他们的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茶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持续改进的基础上,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完成。本文在对“茶文化背景”,“‘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影响和挑战,从而找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在十八届三、四中全会上强调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提出当代中国应该在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非但不能弱化,反而需要增强。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植根于课堂的传统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下降,课堂话语权呈现转移与分配的趋势;(3)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新兴载体,新形势下如何规范使用、最大化发挥它们的功效成为完善教育运行机制的又一重大难题;(4)作为“第三世界”的网络,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信息糅杂性正在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冲击着传统的、保守的教育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新的思维与路径,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作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新领域、新方法,结合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度开放、非均衡、非线性作用等条件下能够实现自我生成,并持续发挥着润物无声、细致入微的“准教育”,它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不足,其独有的茶文化、渗透性、愉悦性等特性也适应了社会新环境需要。可见,深化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2.1 茶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建国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种通识类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内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目标明确、系统性、易操作等优点的传统教育日益显示出其弱点和局限。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自身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影响,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空洞的说教理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心理冲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茶文化的活动教育,它可以间接地受到教育者的影响。
作为一种渗透式、隐蔽式的教育,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可见茶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补充促进作用,理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 茶文化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呈现教学工作开展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对于其成因虽不能简单论及,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蜕化落后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主要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因为其强制性和权威性,背离了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因而很难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情感意志,更难谈及付诸实际行动。此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也不该有固定的范式,那些简单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或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不可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发挥实际教学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它在形式上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内容上也应通过社会实践得到持续更新。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在坚持人本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充分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赋予其应有的人本属性。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人本思想,克服了传统的主体性教育的不足,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教育者的平等交流,能够适应现代人的思维,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教育手段,渗透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环境氛围中,能够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3.1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路
目前,学界有关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四种思路。
3.1.1 环境-过程说。如,李贵提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环境化人的过程,它借助于特定环境的设置来陶冶学生情操并潜移默化地引领其价值取向。
3.1.2 资源-方法说。如,罗洪铁,董娅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于各种职业活动、人际交流以及文化娱乐等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
3.1.3 实践-类型说。白显良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王滨,张雪凤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潜意识感知互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
3.1.4 茶文化课程说。戚万学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时空观,有着主客体间的潜移默化影响的茶文化课程。
此外,王艳秋从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范围、影响方式和发生机制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茶文化课程的内容。
3.2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原则与价值
3.2.1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龚志宏用“润物无声”形象的表达了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从手段、过程、成效、思维、情感等角度具体阐述了其潜隐、易逝、非逻辑性的特点。白显良以独特品性的形式寓意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认为其具有潜隐渗透、亲近生活、灵活开放等特性。王瑞荪则认为,除了其固有的隐蔽性外,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丰富的知识性和精神愉悦性。总之,国内学者对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理解上、话语体系上有差异,但公认一致的是它的潜茶文化和渗透性特征。
3.2.2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的开展中必须遵循其独特的原则,然而关于原则的论争却未形成共识。秦永芳主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设计,注重创新教学理念等。倪先敏提出,有关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该保证实施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灵活化,在开发途径方面应做到校内与校外兼顾开发,在开发方法上根据茶文化资源的特点适时而变。季昌伟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秉持务实原则和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务求长效。
3.2.3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价值。任雪萍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受教育者完备素质、巩固内化知识等。陈奎庆,张继延则把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与其价值相联系,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润物无声”的导向受教育者认知、陶冶受教育者情操、规范受教育者行为等。归纳近年来学界相关研究,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导向功能和内化价值。
3.3 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3.3.1 教育主客体的角度。刘晓芳从教育者角度思索,提出国家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教之以事而喻德”的作用。刘定福从受教育角度考究,提出各高校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个性的引导以及道德、思维等的培养。周湘鄂立足主客体全面考虑,提出教育者应该从自身修养、技能等方面加以强化,受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凸显生活化理念,形成稳定的保障体系。
3.3.2 教育载体的角度。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包括校园中的教学楼、实验室、实验器材、网络等客观载体,又涵盖着教职工的言谈举止、各种规章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主观载体。倪先敏主张各高校应该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全面把握这些载体资源。
3.3.3 茶文化课程的角度。任雪萍认为,茶文化课程具有轻松、自然的特点,其形式具有潜在性,灵活多样,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因此,应该多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多与社会合作,营造一个全面的茶文化思想教育环境。陈奎庆,张继延等主张德育课程与非德育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无意识地获得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个性品质。
茶文化背景下,确切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多样化,生态和谐及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人格培育,完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创新网络教育方法,注重方法育人,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信息“海关”建设等等,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章宗森,王月华.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1(8):52-54.
[2]李 扬.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76-77.
[3]王天华.大学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3(11):285-286.
[4]曾 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116-117.
周 强(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领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