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2017-02-04 00:40李高宝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异构亲情

李高宝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独立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相互比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异构”以打造个性化教学、彰显教学本色、张扬教师个性风采、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内涵、浓烈的学教氛围、灵动的成长机制等优势,凸显着教研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教研的热情。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课异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重视。可在精彩纷呈的“异”背后,“同”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同课异构之余不免常常会反思这个问题。下面以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七年级语文课文《散步》和八年级语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点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两节《记承天寺夜游》“同课异构”公开课。

A老师授课环节:师生共唱《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字词注解释义—朗读要求—译文—诵读体会。在诵读体会环节中,A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强调苏轼被贬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B老师授课环节:欣赏《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共做课前预习题,扫清字词障碍—朗读体会,强调朗读方法(特别是文言朗读时的停顿方法)—译文—分析文章写事、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谈感受。在体会作者心境中,B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强调的却是怨恨、凄凉、排遣自我忧郁的达观心态。

案例二:同样也是两节《散步》同课异构公开课。

C老师上课环节:呈现的是一堂阅读指导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性语言,让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情感,感受文本的人情美和景物美。此设计以阅读方法切入,分别从记叙六要素、对称的句式、写景的句子三个方面深入文本,条理清晰、感染力强。

D老师上课环节:基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文本的可迁移性,将本课设计为写作指导课。通过“导入‘引情”“感知‘导情”“品读‘悟情”和“仿作‘发情”四个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情节的具体描述中展现人物的情感和特点,在朴素自然的叙述中感染读者。此设计以情感作为线索,由感悟文中的亲情说到学生自己记忆中的亲情,层次清楚、情意浓浓。

从以上对两个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案例简析可看出,尽管四位教师的设计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也赋予了语文教学别样的风景,但“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引人思考,这就涉及同课异构中“同”的实质性问题。案例一中虽然两位老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下授课的环节设计基本一致,但是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却有很大不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与感受。案例二中两位教师的设计却能抓住本文应该有的两个核心的教学内容(抓“分歧”品亲情;品味文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语句,体味文章是怎样表达亲情的)来设计教学,这就避免了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就不会只注重引导读懂文章写的是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联系自己大谈亲情,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可见,在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同课异构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要准确到位。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误导学生。因此,同课异构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突出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不仅是对学生定式思维的突破,也是老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是对文本教学过程的一种重塑,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认知性阅读走向创新性阅读,从知识培养走向内在人格塑造。在这个平台中,我们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才能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郝会霞.语文准教师课堂教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王敏勤.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N].中国教育报,2007.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异构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