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新视角下对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7-02-04 18:58孙喆林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孙喆+林震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要求人们要以生态创新的视角审视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生态创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创新理论研究进行了探析并对绿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创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80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国无法回避的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与生态破坏也随之而来。

20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党和国家也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文明体系,它既要传承工业文明的优良成果,又要求人们以更理性的视角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创新的视角审视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要求人们要将生态创新贯彻于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实现各地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让生态创新的理论及实践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值得人们深思。

1 生态创新的定义

生态创新一词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而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发布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国政府对如何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稳定、持续推行可持续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重新思考社会发展体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发展模式进行革新成为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创新这一理念被更多的提及,同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世纪末,有学者提出生态创新是一种能够带来客户和商业价值但同时显著降低环境危害性的新产品、新工艺或服务的开发过程。2006年6月,以“引领市场和创新”为主题的欧洲创新主题研讨会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大会上提出生态创新是指低消耗、低排放的创造新型的、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工艺、系统、服务和流程的过程。

欧盟委员会更是在《竞争力和创新体系计划(2007-2013)》中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是任何形式的致力于通过减少对环境影响或以高效、理性手段使用自然资源,显著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过程。

根据上述描述,笔者将生态创新定义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治理主体采取的有助于合理使用资源、促进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革新行为。

2 生态创新的基本原则

目前,各国在生态创新道路上仍处在探索阶段,相比较而言,欧洲的生态创新体系较为先进,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昔日境况相似,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进行生态创新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2.1 人本原则

生态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观,当然任何的创新理念和行为都应以人本思想为出发点,追求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必须从个人的需求与发展实际出发,既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又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这两者应是兼容并包、相互促进的。

2.2 生态优先原则

虽然过去的30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为此付出的生态成本却是难以估量的。创新的实质应是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而片面的经济发展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因此生态创新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创新领域的生态化。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就是应使经济的发展进程控制在生态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循环与持续发展。任何生态创新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的可持续是以未来的眼光看现在,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也不至于损害未来的发展需要。

3 生态创新的层面

进化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关联,最终对创新产生影响。由于创新原本具有的系统性,所以人们在探索生态创新时,有必要分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

3.1 生态创新的生产方式层面

人们在制造业中的生态创新活动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污染预防与清洁工艺5个阶段。就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清洁工艺上的创新活动,通过工艺的手段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资源的使用;第二种是设计生态产品,这要求在生产与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健康,尽可能地做到可回收利用。笔者认为只要人们设计的活动的合理,便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生态创新的生活方式层面

生态创新的生活方式层面主要是指人类的行为模式,它要求人们塑造一种兼顾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全新生活模式,这是人类发展顺应自然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要求人类在保持原有经济诉求的基础之上,还必须学习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与理论素养,让自身的行为方式更贴近自然,实现人类活动在资源配置中的生态效能。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提出了“理性生态经济人”的理念,这也契合了生态创新在生活方式改变中的思想与观点。

3.3 生态创新的管控层面

生态创新的宏观调控层面即政策层面,对于生态创新在我国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生态创新,特别是当某些层面上的创新因为根深蒂固的体系无法推进时,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创新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与社会的支持,这里所说的宏观管控不仅包括对于企业的政策倾向,也包含对社会认知与态度、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管控,应积极为生态创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当然在生态创新的管控层面,更应注意制度创新中的科学评估方式与公众参与方式,以此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4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随着国际环保浪潮的兴起,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但尽管如此,我们仍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笔者从生态创新的三个层面分析目前的困境。

4.1 管控层面: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绿色产业发展在我国仍处在实践初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等20多项环保行政法规,也采用了经济手段干预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但地方保护与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政策难以真正落地。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各地方监督执法力度不够,企业与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很难管理到位。现阶段,我国绿色产业创新投资机制也没有实质建立,这也大大影响了企业对于绿色产业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性。

4.2 生产方式层面:企业与市场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新的经济秩序的建立尚需时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本身不愿支付高额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去,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见效迅速的市场营销环节。再者缺少有效市场需求,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支付因为产品环保而提高的成本,这也导致很多生态创新产品仍处在概念层面,很难实现量产与经济效益化。

4.3 生活方式层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足

绿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产品定位、盈利模式、经营战略都处在实践过程当中,现有市场中的消费者对其认可程度较低,加之绿色产品的价格相较于非绿色产品要高出20%以上甚至更多,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形成对绿色产品的广泛购买力。当然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对环保的认识,绿色消费行为很难深入人心,并且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太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质量也持怀疑态度,这也抑制了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

5 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以来,绿色化产业发展已然成为地方发展的重中之重。张高丽副总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这样的战略构想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以发展绿色产业促生态文明建设的殷切期望。天津泰达的废水循环系统、上海金桥的再生资源公共平台、烟台的再加工示范区、上海的废弃物梯级利用以及青岛的零排放静脉产业园等项目的顺利开展,生动地体现绿色产业强大的驱动力。

绿色产业的发展于现在乃至将来必将会成为推动我国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基石,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认知水平,营造良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氛围。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人民对于生态环保的认识水平还相对不足,很多地方仍然缺乏绿色、创新发展的理念。人们应该从思想与行动上树立加强生态保护的观念,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在宏观上,国家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尤其是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引导并鼓励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与扩大内需等结合考虑,使崇尚生态创新发展成为风气。

二是加快构建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政策体系,完善生态创新制度建设。良好的奖惩制度、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是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必然条件,例如:对发展绿色产业的企业在银行借贷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惩罚力度,对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的企业负责人予以严惩等。依靠财政预算及补贴制度,将经济发展逐渐向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倾斜,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着力实现我国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良性循环。

三是鼓励和支持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绿色产业主体。各地方应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配好管理、市场、技术与人力等资源,鼓励和支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企业,并持续深化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建设,促使企业自身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并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让更多的企业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主要参考文献

[1]秦书生,王旭,付晗宁.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探究[J].生态经济,2015(7).

[2]张韵,钟书华.我国生态创新政策体系的价值取向及构成[J].科技与管理,2015(4).

[3]吴晓青.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4]聂洪光.生态创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杨燕,邵云飞.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

[6]董颖,石磊.生态创新的内涵、分类体系与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9).

[7]赵冬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高文杰,刘玉才,唐春云.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2000(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