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哺”到“逆反哺”:农村养老责任伦理的变迁

2017-02-03 19:22:33陈健
甘肃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代际伦理子女

陈健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从“反哺”到“逆反哺”:农村养老责任伦理的变迁

陈健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在城乡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其中责任伦理的变化是影响农村养老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先对“责任伦理”先对农村老龄化的背景作了简要描述,进而以从“反哺”到“逆反哺”的伦理变迁为线索,并对我国农村老人所遭受的生活挤压作了诠释和分析,最后从责任伦理视角下以子女、老人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伦理重构的优化路径,以此来应对农村老龄化的现实问题。

农村养老;责任伦理;反哺;逆反哺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农村“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特征日趋显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阻力因素。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倾向于向城市流动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使她们更愿意留守农村,再加上二元城乡体制的差异,农村老人较难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支撑,这就直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西部欠发达农村的年轻人会选择流入东部较发达地区,这种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导致了农村养老观念和养老压力产生了区域上的不同[1],西部地区的农村养老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农村依然普遍存在,但在社会流动的背景下,子女的外流使得这种传统思想已被撼动。从家庭内部来看,农村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逐渐丧失,子女对老人的反哺行为也逐步弱化,一方面源于空间上分离的无奈,另一方面源于责任伦理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责任伦理由“反哺”到“逆反哺”模式的转化,子女对孩子生活照料的关切度高于对老人的关心,而老人为了代际的延续和获得家庭养老的保障,通常也接受这种转变,使得“恩往下流”的伦理现象更为普遍。

二、农村养老的伦理变迁

我国农村养老的伦理表现为从“反哺”模式到“逆反哺”模式的变迁,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孝文化”功能的逐步弱化,二是“恩往下流”现实的逐步加强。

(一)反哺模式:传统“孝文化”功能的逐步弱化

中国养老文化伦理不同于西方,费孝通解释说西方的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是一种“接力模式”,而中国的子女有为老人尽孝道的义务,是一种“反馈模式”[2],因而子女供养方式一直成为了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西方个性化思想的涌入,子女的尽孝观念逐渐弱化,中国“孝文化”的伦理道德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子女和老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有学者在对湖北京山农村的调查发现,128起老人自杀中有70起源于绝望型自杀,其原因主要由于子女的不孝而带来心理的较大落差引发的自杀行为[3]。独生子女的增多,加剧了农村独生子女养老的负担,“父母在,不远行”的思想俨然不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离开家的子女通过增加收入可以解决父母的物质需求,但是在精神慰藉方面,很多农村老人感到孤独。另外,传统“孝文化”的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使得传统文化的约束力越来越弱。主要表现为老人不再把子女对自己的赡养认为是一种责任,只要子女能够被自己和其他人所接受就是“孝”,“不孝”通常是指致老人于死地的行为[4]。农村老人对“孝”文化期待值的减弱也深刻地反映出养老文化的变迁。

(二)逆反哺模式:“恩往下流”特征的逐步增强

近些年来,农村家庭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家庭重心下降趋势明显,出现了“恩往下流”的现实表现[5],这种“逆反哺”模式的出现体现出家庭伦理的变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迈的父母不仅没有享受到来自子女的照顾,同时还要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部分子女不断在在剥削父母的储蓄和精力。老人通过照顾第三代来换取代际上的支持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传统的“反哺”现象已经无形的演变成了“交换契约”,整个家庭对成员的关注度都在下移;二是老人对子女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们认为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生活紧张,难以抽出金钱和时间陪伴自己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每个父母都会抚养子女,这种情况不值一提,而真正有所区别的是老人对子女的帮助与支持。他们不断地为子女考虑,为子女的未来发展提供机会,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达到后代能够获得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农村自我养老方式越来越普遍,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责任伦理重构的多元路径

通过对农村养老责任伦理变迁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堪忧,寄希望于的传统代际供养的方式也遭受到断裂与挤压,因此对责任伦理重新构建,寻求多元养老方式是一条可能路径。

(一)子女的伦理重构:延续家庭养老的传统

虽然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但是家庭养老依然在养老方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子女依然要把尽孝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延续“家本位”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以身作则,将这种“责任伦理”延续给下一代。其次,从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发展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社会养老方式难以完全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种血缘关系上的情感只能通过代际来满足。因此,子女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也要予以关注。最后,老人年轻时对子女履行了赡养义务,年迈后通常又会将一生的积蓄继承给子女,无论从回报义务还是交换关系上,子女都有尽孝的责任。另外,国家法律对子女赡养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倾向,子女从法理到情理都让采用家庭供养老人的方式成为必然。

(二)老人的伦理重构:提高自我养老的意识

在“养儿防老”的现实出现危机的态势下,尚存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应当提高自我养老意识,减少对代际的依赖性。老人提高自我养老的意识,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提高家庭整体的生活品质,同时营造“老有所为”的良好风气,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土地资源是农村老人获得经济支持的主要来源,农村老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的地租。老人一辈子从事农业生产,晚年延续这种习惯性行为,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攀升,多地出现了“老人村”的场景,因此在农村地缘的天然优势下,老人之间也可以通过互助自养的方式来彼此照顾,一些有劳动力的老人可以照顾一些缺乏行动能力的老人。另外,老人要有提前储蓄的意识,有条件的老人可以自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做好年迈后养老的风险防范。自我养老方式在农村已经较为普遍,因此老人除了在心理上要接受这种现状外,也应当在行动上找个一条适合自己的解决路径。

(三)社会的伦理重构:转型社会养老的供给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在应对老龄化问题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农合”和“新农保”的推行,老人的社会保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保障程度依旧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因此社会需要寻求多元的社会保障途径。强化社会养老的责任感。其一,弘扬“孝文化”,扩大代际支持的范围,代际支持并不局限于血缘之间的关系,而应扩展到整个农村社区,形成一个代际友好的乡村氛围,老人可以享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心照顾;其二,在进一步推进“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活条件的老人设置专项资金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三,加强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完善农村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考察与认证以及建立和推广公益性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等。其四,组织开展多项的农村社区活动,如秧歌队、老年学习班、志愿者下乡交流等,通过活动来提升老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1]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102.

[2]费孝通.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3).

[3]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4):157-175.

[4]杨善华.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文化——基于文化与功能视角的一种解读[J].晋阳学刊,2015,(5):89-96.

[5]狄金华,郑丹丹.“恩往下流”:农村养老的伦理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6)14.

(编辑:魏翔)

C913.6

A

1673-9019(2017)01-0045-02

2016-10-31

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责任伦理视阈下农村自我养老模式优化及政策支持研究”(SJZZ16_0220)。

陈健(1991-),男,安徽蚌埠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自我养老。

猜你喜欢
代际伦理子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