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鹤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
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朱小鹤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中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加强深度融合,构建校企融合办学新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探索企业投资教育的机制,支持学校基本建设等等。
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需要深度设计,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中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加强深度融合,构建校企融合办学新平台。
1.1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一般都要获得一些收益,但是企业付工资给学生,往往无法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技术工人,尽管付出了一些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没有获得盈利,有时候还是亏本的。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脱离社会现实,学生一般没什么高技能,无法掌握企业先进的技术,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企业想要能拿来就用的技术工人,而学校却无法提供。企业宁愿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熟练的技术工人,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来培训学生成为熟练工,企业通过招聘可以立即获得所需的人才,而对高职院校进行大量的投入却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想要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企业希望通过学校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人才,但是学生毕业之后,企业一般无法挽留学生,企业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成本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有时候却被其他企业把学生挖走,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无法为自己所用,这样企业就不愿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了,企业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
有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不高,缺乏职业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在企业实习时候会很随意,比如经常脱岗不参加企业生产,工作时候不认真,这样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工作,导致企业各项工作很难完成,企业也不愿意再通过高职院校招聘学生。
1.2 校企融合办学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目前各级政府还没有完全建立比较权威、相对完整的校企合作法律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规划、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现有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企业、高职院校、政府三方在校企融合办学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校企合作相关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相关办学法规和具体配套细则,还未对技术工人晋升到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行有效衔接等,这些势必对推进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带来困扰,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双边合作的积极性。虽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但没有对企业参与校企融合办学的权益进行明确,企业参加了高职院校的校企融合办学,希望在减税和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法律法规支持,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对此进行明确。
1.3 校企合作办学停留在浅层次,不够深入。当前职业教育仍处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入合作的项目和单位较少,合作形式创新力度不够。特别是许多公办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未在产教融合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局限在安排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形式简单,依赖于信誉关系,建立和维持的稳固性、责任性、可持续性差。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的学校多,而积极寻找学校合作的企业少。目前和企业合作只是停留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上,并没有真正与企业融合办学,没有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关系不够紧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2.1 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覆盖面。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与变化趋势,不断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力争做到无缝对接。
理清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清理现有的合作单位,具体内容有:协议是否到期,是否续签,是否继续跟踪,应做哪些工作怎样做,哪些企业需要进行深度合作,哪些需要淘汰,新的合作单位有哪些),挑选其中合作较密切、经济效益好、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条件比较成熟、位于核心区域的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利用优势专业做好试点,以点带面,待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广。实现每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合作密切的、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按照新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度合作的企业。利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日常招聘挑选适合我院并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及时跟踪、紧密联系,逐步地发展成为深度的合作关系。成熟一家合作一家,要循序渐进,保证质量。
2.2 加强深度融合,构建校企融合办学新平台。“深度融合”需要深度设计,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不论是哪种合作方式,最重要的是行动,并在行动中深入探索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效果。这其中,双方共赢是基础,共同发展是出路,人才培养是根本,深度融合是核心。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员工培训机制,使双方职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成为合作的受益者和高素质建设者;进一步探索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机制,紧密结合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事业改革确立横向课题,通过合作攻关提高生产效率和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探索专业共建机制,以加快应用人才培养,尤其是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和教育教学过程,甚至是开展订单培养与共建专门学院;进一步探索“教导学做研”培养机制,通过双导师制和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并引导学生到企业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探索企业投资教育的机制,支持学校基本建设等等。
2.3 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各专业要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切实做好与用人单位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合作,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1]苗淑杰,康维新,李伟.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办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09):27.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31.
[3]张胜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5):47.
[4]许士群,黄志纯.高等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34.
[5]张元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职特色的重要抓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2.
[6]洪杰.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