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兰州市城关区南北两山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2017-02-03 08:37:22黄得志
甘肃农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城关区十三五蔬菜

■黄得志,刘 露

(兰州市城关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十三五”期间兰州市城关区南北两山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黄得志,刘 露*

(兰州市城关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文章深入分析了兰州市城关区南北两山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大兰山整体开发和青白石土地开发,研究“十三五”期间如何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趋势;青白石;农业转型;“十三五”

一、城关区农业发展现状

城关区作为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享有兰州市“菜篮子基地”美誉。近些年来,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辟生态旅游发展新领域增加新亮点,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周年供给安全、营养的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满足兰州市民回归自然、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养老养生消费需求,城关区充分把握“两山夹一河”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夏菜、沿黄灌区特色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和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区现形成了皋兰山高原夏菜基地3000亩,青白石沿黄灌区特菜基地3000亩、石沟村西甜瓜基地1000亩。另外,根据市场行情和惠农政策,引导部分村民示范种植牡丹300亩,亩产值上万元,现已成为城关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区现有“农家乐”100余户,形成了以皋兰山头营村、民族村、东岗街道大洼山村、青白石街道沿黄各村为主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系,城关区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人才是资源,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因此,企业想要实现整体发展,就必须在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的基础和前提下,树立服务企业员工的意识,尊重广大员工,满足其需求,让广大员工更有归属感。当然,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的时代环境,不仅要做好绩效考核工作,还应以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及时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思维,从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创新提供个人智慧。

近年来,各类伺服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精密数控装备等领域。在高性能伺服系统中,电机速度反馈的实时性和精度是影响伺服系统控制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的工程应用中,因受限于测速传感器成本和分辨率以及无传感器控制技术依赖于复杂、高阶的电机模型和负载特性,再加上环境扰动、复杂工况等因素的影响,宽范围、高精度电机转速测量问题仍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重点。

二、城关区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政策环境的连续出台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1355”发展战略,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兰州“中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关区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城关区要抓住全市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城市观光旅游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其他主导产业。2017年,城关区提出促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与农业、文体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艺学习、自助采摘、休闲健身等乡村旅游产品。

(二)近郊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城关区立足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一是以果业、瓜类亮点产业为主,推广设施农业。通过对辖区青白石街道各村土地复垦,增加种植推广面积。二是精心打造高原夏菜品牌,建立“三品一标”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大兰山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在伏龙坪街道的二营村、三营村、红沟村扩大高山“冷凉型”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积。三是示范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东岗街道的大洼山村、伏龙坪街道的头营村、民族村、青白石街道的杨家湾村以提高都市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在南北两山推行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等实用技术,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其他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新品种引进与筛选、标准化技术规程制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百姓收入。

三、“十三五”期间城关区农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3.项目助力促发展。以《兰山民族梁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与现代乡村观光》项目为支撑,以皋兰山民族村为载体,以高效农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打造特色民族村,建设薰衣草、黑枸杞、菊花、杏树、玫瑰观光基地、种植农业观光大棚引进太空蔬菜及热带植物、高山养殖基地、绿色科技停车场等。依托兰州碧桂园600亩《凤之凰农场》项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辟生态旅游发展新领域增加新亮点,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周年供给生态有机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满足兰州市民回归自然、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养老养生消费需求。

(一)休闲观光农业

近年来,随着城关区蔬菜产业的不断升级,已发展为现代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但是,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城关区蔬菜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诸如:蔬菜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少;蔬菜栽培科技体系尚未健全;采后加工技术陈旧;商品化处理水平不高、包装不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尾菜处理缺乏资源化利用等。基于上述原因,城关区政府申报和实施了“城关区城郊型特色蔬菜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借此促进蔬菜产业合理创新发展。

1.高山“冷凉型”蔬菜繁育中心创建工程。通过新建高山“冷凉型”蔬菜繁育中心,引入蔬菜新品种,集成营养液育苗、芽苗移植、营养模块、漂浮育苗等技术,培育和筛选适应性强、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蔬菜品种,解决品种退化、适宜新品种缺乏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蔬菜文化展示及科普室,承载高科技蔬菜农业观光、文化展示、科普、培训等功能。

《城关区城郊特色蔬菜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将以农业科技为先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城关核心区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坚持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原则,突出特色资源竞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坐标,以产业化经营、精致化生产为支撑,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引领与植入、创新驱动等方式,发挥城郊农业优势,着力探索中心城市周边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观光园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努力建成省内领先、辐射周边的近郊农业示范区,甘肃省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城郊农业典范。

2.蔬菜高效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工程。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标准化高效种植,拟引进黑膜、防雾化黄板、蓝板、性诱剂、防虫网等新型材料,以及设施栽培、膜下滴灌、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智能温室、全膜覆盖双垄三沟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蔬菜复种套种栽培等蔬菜种植新技术,建设核心示范区,承载大田试种、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培训和观光示范等功能。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城关区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按照市委提出的“1355”发展总体思路和城关区提出“1366”奋斗目标和“1165”工作布局,结合城关区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盘活农业生产资源,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关区农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关区农业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依托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农业产业的政策优势和省会城市中心区位及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和建立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蔬菜种植新型模式,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科技富民强区。

(二)城郊特色蔬菜产业

1.创新驱动求提升。“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资本,结构就是效益”。科学规划项目、打造舒适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交通网络,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借鉴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把都市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改造和发展提升,在创新驱动、创意构想、立体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各部门要齐心协力,树立典型,促进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缺锰:番茄缺锰时,叶片脉间失绿,距主脉较远的地方先发黄,叶脉保持绿色。以后叶片上出现花斑,最后叶片变黄,很多情况下,先在黄斑出现前出现褐色小斑点。

2.因地制宜开辟新领域。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实力强劲,在所辖伏龙坪、青白石、东岗三个涉农街道中,生态旅游资源相对最丰富、最具开发潜力的是伏龙坪街道。伏龙坪街道皋兰山是全区乃至全市集中观光休闲旅游的最佳胜地,已形成规模,堪称城市绿肺区,非常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而青白石街道、东岗街道绿色植被和旅游资源较差,不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规模扩大,适宜城中村建设。

根据《兰州城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大兰山开发建设,打造集中展示自然生态修复保育、市民休闲游览和特色文化体验等主导功能的兰州生态休闲型景区。重点实施皋兰山、卓家沟、将军岭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山地公园、生态公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山庄等特色项目,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农家乐、保健疗养等产业,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休闲大景区。

试卷应用过程,如发现有错误需要更改或更新,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编辑考试。在编辑考试过程中,无法作答,直到编辑结束,重新发布,但修改后的试卷二维码保持不变。编辑考试过程有保留答卷、删除已有答卷、复制此问卷并编辑三种方式。如保留已有答卷,则编辑过程不能删除题目,新增题目只能插入到问卷的最后;如删除已有答卷,则修改不受限制,可以随意删除题目和任意位置插入新题目;如选择复制此问卷并编辑,则原试卷及答卷均不受任何影响,新编辑的试卷二维码和原试卷不同。

3.田园综合体及全域旅游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两山夹一河的自然优势及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兰山公园、气象科技园、党员纪念林,建设农家乐、庭院经济,农产品采摘园、奇花异草种植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承载“观光农园”、“采摘农园”、“市民农园”、“度假农庄”、“教育农园”等功能。

4.品质控制、采后保鲜贮藏及直销体系建设工程。在原有蔬菜品质检测平台的基础上,新建一些检测站(点),完成对辖区内农产品检测的全覆盖。建立项目区蔬菜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系统、农产品安全预警短信平台和后台操作管理系统、语音联网实时对话系统及风险评估预警预报系统,辖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9%;建设蔬菜冷藏库,放心蔬菜直销店,建立“农超、农校、农社”对接、“产销对接、连锁经营、农商联手”等新型经营业态,建立半小时都市蔬菜直销体系。

5.尾菜处理、循环利用农业示范工程。利用高效腐解菌在田间地头开展堆沤肥;对于库区商品化处理产生的尾菜,通过清洗、打浆、压滤生产蔬菜饲料,开展高原夏菜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及推广应用;对项目区地膜开展全收集工程,实现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清洁田园、美丽田园建设目标。

第二,健全和推广种薯体系。根据甘肃省目前种薯生产条件的改革,将种薯分为几种继续繁育,同时在种薯期间,对种薯级别进行区分,此种繁育体系符合生产实际情况,有利于在短期间内提高种薯过程,并且控制和监督质量。质量体系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检测室内病毒;二,田间检测,以目测为主,根据病毒症状进行防空或者将病毒拔出;三,是检验合格种薯办法质量认定证书,允许其在销售种薯包装物上贴制标签,若是种子没有标签,则不允许出售。发挥出各级监督部门职能,根据生产技术指导和管理,实现全方位监控质量,在根本上有效解决质量问题。

6.农业信息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等信息传媒为载体,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利用农业科技特派员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设立检测中心、专业合作社,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及队伍,使项目区科技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黄得志,1987年生,男,甘肃兰州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刘露,1984年生,女,甘肃兰州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编辑:王骏杰)

猜你喜欢
城关区十三五蔬菜
奇怪的蔬菜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36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16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8
我最喜欢的蔬菜
蔬菜也“疯狂”
基于DEM的兰州市城关区黄河以北地区荒山造地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