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以某省属本科高校为例
王晶晶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学校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课时少、信息量大、受众广等特点。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国内外高等学校课程类别、课程设置模式、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并以某省属本科高校为例,分析了国内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现状,为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分析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为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2]。公共选修课对人才培养的功能与培养方案不同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度[3]。通过阐述高校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别设置进行分析和比较,为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依据。
18世纪,德国的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按照其“倡导学习自由、强调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创了选课制度。在我国,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开始学习并引进德国高等学校的选课教学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我国高等学校全盘接受苏联的办学经验,取消了选课制度,实行学年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等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跨学科选修若干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体育类课程,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实施的领头军[4]。
国外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类型、教学理念等大略分为以下4种模式:
(1)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即按某些重要论题将公共选修课课程重新组合;
(2)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解读模式,即在选修课上解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3)以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分组必修制模式,即要求学生在非自身专业的若干个学科领域内至少修习若干课程门数或修习规定的最低学分;
(4)以某些欧洲大学为代表的隐性课程模式,主要表现为导师制或课外活动等形式。
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形式并各有各的要求,总体介于核心课程模式和分组必修模式之间。具体来讲,有的高校借鉴“核心课程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将公共选修课分组为“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有的高校借鉴“分组必修模式”,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公共选修课中修满一定学分,但是很少有要求在某一领域集中学习形成一个小的“专门”[5]。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计划设置课程部分通常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个方面,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对完善高等学校培养体系具有重要作用[6]。
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跨学科知识,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补充,具有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扩展思维方式等作用[1,3]。科学、合理的课程类别设置是实现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7]。黄伟力[8]对国外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功能分析认为,公共选修课具有价值导向、心智培养、知识扩展3个层面的功能,而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实现上述功能的重要保证。
同时,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课程设置更加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其课程理念、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也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是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9]。
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科目众多的公共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要求每个专业开设2门以上的公共选修课程。高等学校普遍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制定了相关制度,即教师提出申请,教研室和学院审核课程教学大纲、讲稿、课件等教学资料并组织试讲,最后提交学校教务处,同意后方可开设。这一制度比较完备和严格,但由于受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科研压力大、管理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高校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热情不高,学校和部门对其审核多流于形式,容易出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在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的不合理情况[10]。
已有研究发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系统的调查论证和研究,缺乏顶层设计[11];课程开设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3];课程类别结构不合理[4],缺乏综合交叉课程;课程定位模糊、内容不清晰,有些把专业课压缩修改即为公共选修课[5];课程建设质量不高,缺少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3]。
研究调研的某本科高校目前开设公共选修课140门左右,其中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总课程42.9%、人文社会类约占50%、体育艺术类约占7.1%,其课程类别比例与张瑜[4]、魏祥东等人[11]报道的上海、湖南等部分高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别比例相似。分析认为,课程设置在学科分类方面不均衡,课程内容存在不合理现象,具体如下:
(1)超过70%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为农学类或涉农类课程,缺少建筑类、机械类等理工类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缺少文学、哲学等学科的课程。
(2)有10%左右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为科学技术类课程,如Internet网站建设、热带观赏鱼养殖与鉴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也有10%左右的技术类课程,例如家庭与生活日常理财的方法和技巧、农民合作社财务制度与记账方法等,这类课程很难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
(3)概论式、通论性课程比例较大,约占全部课程的20%,如园艺学概论、农药概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古代史等。由于课时有限,这类课程通常只能向非本专业学生粗略地概述或介绍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更多地起着知识扩展的作用。国外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内容更趋向专题化,具有专题鲜明、开口小、专业性强的特点。如历史类课程时间跨度不大,一般在200年左右;文学艺术类课程经常局限于一个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的一本经典之作就是一门课[9]。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学校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规范化;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注重课程门类的全面、均衡,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针对公共选修课课时少、信息量大、受众广等特点,需要认真斟酌并审查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而不应是专业课程的稀释;坚持公共选修课开设审批制度,严把课程质量关,不“因人设课”,使公共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和社会需要的精品课程。
[1]王群.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12(28):52-55.
[2]黄巧萍.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2):90-92.
[3]刘雯雯.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2-66.
[4]张瑜.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9):197-199.
[5]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24-125.
[6]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30-131.
[7]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8]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
[9]蒋湘祁,魏书敏,夏丹凤.高校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116-118.
[10]魏祥东,邹慧玲,铁柏清,等.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5):359-363.
[11]郑志秀.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52-154.◇
Analysis on the Mode Setting of Pablic Electice Caurse in Universities:Taking Provinci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Jingjing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which is an extension and supplement to the required courses.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mode setting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d its function on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using the method combining literature survey with comparative study.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etting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using a provinci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optimiz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public elective course;mode setting;analysis
G64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7.026
1671-9646(2017)07a-0081-02
2017-05-04
王晶晶(1986—),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病害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