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芹 窦晨旭 姜 妍
(1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河北 唐山 063000)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研究
赵慧芹1窦晨旭2姜 妍1
(1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河北 唐山 063000)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生业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在 “互联网+”新时代下,使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方面面相融合,从而更加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崭新而且热门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与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新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着手,探索出适应 “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从而早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短板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大学生是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能的群体,思想十分活跃,创新能力强,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社会力量。做好这一群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对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当前,“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更代表着互联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如果这一群体都对“互联网+”感到陌生,那么“互联网+”时代就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但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还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对“互联网+”这一新概念、新时代不感兴趣,主要是认为“互联网+”跟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影响学分,也不影响就业,大都感到“互联网+”只是个概念,和自己关系并不紧密,仍然一味地把精力放在考试、提早就业找工作上,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不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新时代将会带来的巨大损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招聘单位对人才的标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仍然沿用以往的做法,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应当及早融入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实实在在的课题来研究。现实的情况是众多高校还没有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专业,还没有开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思路与方法》、《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更没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进行设置专业和开授课程,甚至连基本的宣传也没有开展过。
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这些教职工不但所学专业不对口,而且还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凭借自己有限的理论知识,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具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当然,也就更没有能力对“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更深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保护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政府仍然靠以往的这些手段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宣传引导方面显得有些迟滞。在政策制定方面,对于创新创业给予的优惠政策基本还停留在原有的小额资金扶持、提供场地、前期免税等方式上。特别是,这些已经不相适应的政策,还存在着程序过于复杂化、创业资金给付滞后等问题。在宣传引导方面,政府对于互联网建设,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云计算等比较重视,在宣传引导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宣传引导才是真正增加城市发展后劲的务实之举,换句话说,没有在“互联网+”时代下善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智慧城市等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加快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不仅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难以生存,即便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传统实体经济也普遍遇到了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依托“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符合结构调整的需要,无疑是实现经济发展上档升级的有效办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社会对“互联网+”基本还停留在定义上,对其意义、作用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共识,还是习惯于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割裂开来,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融合性和互补性;还是习惯性的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创业是企业家的事,看不到在“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创新、都可以创业。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学习“互联网+”的理念和知识,站在新的高度去谋划创新创业的问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成功案例讲坛等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关注电视、媒体、网络上的有关“互联网+”的新闻和资料。主动了解“互联网+”时代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分析目前人才与“互联网+”新时代下人才新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专业,培养创业专业人才;设置 《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思路与方法》、 《信息技术》、 《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并设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具体措施,为学生创新创业清障搭台。高校应认真学习中央、地方各部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开班会、做专题讲座、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互联网+”知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互联网+”这一新时期给大学生带来的新挑战,让政策宣传接地气、见实效。高校还应加大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校园,给大学生多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高校实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关键。高校应配备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师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增加这方面的经验。要善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形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并对与之相关的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高校还应聘请各行各业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政府应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创新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新兴领域实现创新创业。同时,鼓励引导各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保护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和“专业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和帮助组织,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小组和中心、创新创业志愿专家组等等,在学生创业中给予指导。
全社会应通过新媒体和广播、报纸等多种方式传播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功实现创新创业的信息,大力宣传“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本论文为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HB15JY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苏红丽.论 “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