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秀
(澜沧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 澜沧 665699)
澜沧县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刘国秀
(澜沧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 澜沧 665699)
澜沧是普洱市的主要植胶区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种植发展,特别是受2000年橡胶价格上升的影响,民营橡胶得以快速发展,以糯扎渡镇、谦六乡为主的最早种植的群众在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中得到最大受益。截止2016年,全县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15.06万亩,涉及11个乡(镇)、49个村委会、341个村民小组,建有两个初制加工厂,年生产加工能力3 500 t,2016年已开割面积15 053亩,占总面积的10%,共生产干胶1 275 t,平均亩产干胶84.7 kg,平均售价15.0元/kg,农业总产值达1 913万余元。
澜沧县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已达适度规模,在现有的种植规模条件下如何进行分类指导,强化服务,提高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巩固提升全县天然橡胶产业的前提。
澜沧县植胶区群众存在传统农业行为观念的影响,带来的是价格上涨强采滥割、价格回落闲而不采、树体失调的生产局面。全县胶园开割面积仅达总面积的10%,按种植树龄及管理水平应开割面积也不足40%,针对这一生产现状,加强幼龄胶园管理,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园,是带动全县胶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糯扎渡镇、谦六乡库区为重点,计划于2017~2020年每年重点扶持橡胶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创建2 500亩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通过创建高产高效示范园,2020年前带动全县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达5万亩。
2.3.1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胶农生产技能。澜沧县的胶园抚育管理及割胶技术相对滞后,植胶群众的生产技术受训率极低,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割胶不规范的问题。县级财政希望给予适当的培训经费用于胶园抚育管理及割胶技术培训,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乡级指导员、村级辅导员和当地割胶能手,通过集中培训和传帮带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植胶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
2.3.2 对县经作中心橡胶工作站技术人员实行分片负责和目标考核管理,根据产业规模和工作任务,县级每年应安排相应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以确保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3.3 积极培养当地割胶能手。对于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的乡(镇),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应安排1~2名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全乡(镇)的天然橡胶生产技术。对于种植面积5 000亩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通过培训考核、明确责任,聘请1~2名辅导员,有计划地安排参加各级组织的割胶技能大赛,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生产技能。
选择行间面积大,东南向或南向坡地的幼龄胶园,示范推广“橡胶+菠萝”、“橡胶+荔枝”、“橡胶+芒果”的“橡胶+”复合立体栽培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扶持胶农或养殖专业户生态养殖;积极引导主要植胶区组建农民橡胶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通过资源整合发展橡胶加工业。
积极争取相关渠道资金或由橡胶加工企业资助,按平均每5 000亩一个点,有计划地在胶园林间道路线上配套建设收胶站,以方便胶农运送胶水,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保证安全生产。
对更新改造胶园实行逐级申报审批,林业部门核发木材采伐指标,通过木材市场交易,增加胶农收入;更新改造的胶园应选择高产、高抗品种,因地制宜地采用“橡胶+”复合立体生态栽培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创新间作模式。积极应用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高产高效胶园建设。
积极扶持发展胶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胶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产业规模的形成。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本着有利于产业发展、胶农增收及自愿、平等、产权明晰的原则,鼓励胶农与科技、加工龙头企业、流通等部门联合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各自优势组成利益联结同体,并在工商部门登记办理相关证件,形成“科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模式,专业合作社经营实行“林地管理、核算、盈亏和风险到户”,对植胶农户实行“林地统一规划、统一原料收购、技术措施统一实施、质量标准统一执行、病虫害统一防治、产品统一加工及销售”的经营模式,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推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