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俊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丰足,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正在冲击着这个繁华的世界,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资源与便捷。但是,随着高速发展带来的还有优良传统的丢失,人的思想观念越来越物质化,很多的艺术家和工匠们也是急功近利,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搞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看似繁华的陶瓷市场其实被欲望横流的金钱主义作品占据,很多自称“意境”的作品实则空洞无味。
作为一个陶瓷工作者,笔者认为急于求成会使得作品就像泡沫一样,稍纵即逝,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只有刻苦钻研,潜心于创作才能使得艺术立于不败之地。下面笔者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这细腻的艺术--微型瓷画。
众所周知,微型瓷画就是比正常的瓷画要小,这是一门考验耐心和技艺的艺术。往大了说整个微型的艺术类别都是值得人们赞叹的,这种艺术最早出现在周朝,是周王命令画师在豆荚上作画。豆荚的大小我们都熟知,可以试想在上面画画的难度是很高的,据说这位画师历时三年才将其做出来,所以说,不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其对艺术的态度上都值得人们尊敬。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豆荚画,还有许多题材的微型画。如比较典型的有核桃微雕、鼻烟壶内画、瓜果微画等等。微型画实用性并不高,尽管装饰性很强,但是像那些瓜果皮仁上的微型画都不好保存。可是瓷画就不一样了,便于收藏保存、观赏性好。并且微型瓷画运用釉上彩的工艺可以使得作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不易变形,所以很多收藏家都偏爱于微型瓷画。微型瓷画使用的工艺大多是釉上彩,因为釉下彩的高温烧制容易使得作品变形,成功率低,画一件精细作品的心血是经不起这样的失败的。而釉上彩不仅可以加强作者对色彩的调控,并且烧成率高,很适合工笔微型瓷画这种装饰性要求很高的品种。接下来笔者就简单地介绍一下釉上彩。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地或者色地瓷面上进行绘画,然后二次入窑,进行低温固化而成。釉上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公元575年的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然而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则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琅彩器名重一时,屡创天价,也是稀世珍品。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釉上彩在我国艺术史上的所处地位。
釉上彩的品种也是多样的,有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新彩瓷、珐琅彩瓷、色地描金瓷等等。而在微型瓷画中运用较多的就是粉彩和新彩了,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粉彩瓷吧。相信很多的读者对于粉彩并不陌生,它属于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粉彩瓷的前身是珐琅彩和五彩,其融合了各个姊妹艺术的营养,使得粉彩瓷演变成为了一个层次多、颜色丰富、特色鲜明的瓷种。粉彩瓷创烧在清康熙的景德镇,初期粉彩的使用技法比较粗糙,没有得到重视和传播,然而到了雍正时期粉彩瓷才开始真正的兴起了。粉彩瓷的特征技法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的艺术效果粉润柔和、淡雅高贵,很快就受到老百姓和皇家贵族的追捧,地位一度要超过“瓷界霸主”青花瓷。运用粉彩的技法到微型瓷画之中,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小却精致,艺术效果是“柔”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新彩。新彩一开始叫做“洋彩”,因为颜料是在光绪年间从国外流传进来的。这种颜料先是从德国流向日本,再经过日本流向我国的。这种颜料不仅颜色鲜艳,而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将其画在瓷面上二次烧制时,画上去的是什么颜色。烧出来的就是什么颜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被“吃”掉,如洋红加艳黑成紫色,薄黄加浓黄成翠绿,薄黄加西赤会把赤色吃掉而呈黄色。新彩这种颜料造价昂贵,大多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有些红色系的颜色里面还含有黄金,例如绿玛瑙红、珠宝红等。旧中国新彩所用的色料和表现技法都由外国进口,描绘的纹样也模仿西方,画面粗糙,技术含量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洋彩”早已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现在被叫做“新彩”。运用新彩的技法到微型瓷画之中,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小却亮眼,艺术效果是“秀”的。
微型瓷画的取材亦是多样的,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纹饰,都可以作为题材使用。就笔者个人而言更加偏爱于花鸟和人物故事的微画作品,因为不同于山水这种需要构建大氛围的题材,花鸟和人物故事主体更加明确,叙事性更加强烈。其次,本人也喜欢用纹饰题材进行创作,这会使得装饰性更强,不同的纹饰代表的寓意各不相同,不仅可以用做收藏,也可以摆在家中寓意吉祥。
微型瓷画在画风上多为工笔画,为什么写意在微画上的体现较少呢?其实有很多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微型瓷画重在表现技法和精致,而写意对于那种氛围的要求很高,并不适合微型瓷画这种小巧的载体。我们说工笔画是与写意画相对而言的,这是中国画的两个最大的风格类别。工笔画是以细腻的笔触详尽地摹写多种景物的细微特征,以较为缓慢的绘画速度,绘形绘色地详描细写,使对象具有生活的真实感、现实感和立体感。写意则重在抒情述怀,写人叙事不求全、求实、求细而突出传神的一种写作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以写意笔法写人叙事,常以粗中有细、虚中带实的方式进行。写人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传神的某一点大笔勾勒,粗笔挥洒,使人物如大斧砍出的石象,虽粗犷而神情毕肖。那么我们就来仔细谈谈工笔画吧。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这里可以提一下工笔重彩,所谓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的画师阎立本曾画历代帝王像,画法工致,敷色浓重,除人物衣饰之外,更着重于表现其性格气质,后有吴道子、韩干、周昉等等都在工笔画领域有极高的造诣。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可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事实上,不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作为一种体系之下的两种绘画形式,相互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并无二致,尤其对于工笔画来说,其本质仍是写意的,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将工笔的技法用于微型瓷画上,这就需要作者的耐心和技术了。本身工笔瓷画难度就不低,加上这种小载体的画面,会让难度直线上升,但是只要静下心来细心钻研,就能画出好的作品,而决不可心性浮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不进反退。希望大家不被这浮世所打扰,认真对待作品,为这门细腻的艺术注入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