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慧张 帅
北方高寒地区黄颡鱼鱼种专池越冬试验
孔德慧1张 帅2
近年来,随着北方高寒地区黄颡鱼苗种生产量的大幅增加,过去那种和其它鱼类混合放养越冬的方法已不适应黄颡鱼生产需要,其主要弊端是黄颡鱼出池困难,且容易受伤,养殖成活率较低,亟需对越冬方式进行改进。为此,2014-2015年,我们连续两年开展了黄颡鱼鱼种专池越冬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有关试验总结如下:
1.越冬池条件
试验越冬池位于勃利县九龙鱼种场,面积9亩,池深3m。池底平坦,为砂泥底。水源为倭肯河水。
2.鱼种入池前的准备
2014年9月26日﹑2015年9月27日,进行彻底清塘消毒。采取干法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100kg,生石灰用水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消毒3天后越冬池开始注水,水深加注到2.8m。
3.鱼种放养
黄颡鱼鱼种采取专池越冬,不放养其它鱼类。黄颡鱼鱼种入池前用浓度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
2014年10月4日至10日,放养1龄鱼种18.2万尾﹑1023kg,平均规格5.6g;放养2龄鱼种6.97万尾﹑1380kg,平均规格19.8g。共放养黄颡鱼鱼种2403kg,越冬密度为0.2kg/m3(冰层达到最大厚度80cm时冰下有效水体体积)。
2015年10月2日至6日,放养1龄鱼种17.0万尾﹑784kg,平均规格4.6g;放养2龄鱼种16.9万尾﹑3900kg,平均规格23.1g。共放养黄颡鱼鱼种4684kg,越冬密度为0.39kg/m3。
4.生物增氧措施
越冬池水在封冰前15天用晶体敌百虫(含量大于90%)杀死池水中的浮游动物,每立方米水用1.0g。每次降雪后,及时将冰面清干净,采用拖拉机后挂雪铲清雪。2011年12月15日﹑2012年12月18日,施无机肥,每亩水面施尿素1.5kg,过磷酸钙1.5kg。采取挂袋的方法施肥,打冰眼,将化肥装入筛绢袋,挂在冰下水体中,每亩水面挂5个袋。
5.越冬管理
勤巡池,注意观察越冬池水位和鱼活动情况。定期测氧,采用化学测氧法。11-12月份,一周测一次。1-3月份3~5天测一次。春节前后要加强测氧,2~3天测氧一次。定期向越冬池注水,一般20~30天注一次水。每次注水的量,根据越冬池水位下降和溶氧情况来确定。
2015年4月28日,出池黄颡鱼鱼种2128kg,其中:黄颡鱼1龄鱼种18万尾﹑918kg,平均规格5.1g,越冬成活率98.9%,平均体重下降8.9%;黄颡鱼2龄鱼种6.8万尾﹑1210kg,平均规格17.8g,越冬成活率97.6%,平均体重下降10.1%。
2016年4月27日,出池黄颡鱼鱼种4029kg,其中:黄颡鱼1龄鱼种16.1万尾﹑660kg,平均规格4.1g,越冬成活率94.7%,平均体重下降.9%;黄颡鱼2龄鱼种16.2万尾﹑3369kg,平均规格20.8g,越冬成活率95.9%,平均体重下降10.0%。
1.越冬效果
从本试验2014-2015年连续两年黄颡鱼鱼种越冬情况看,黄颡鱼鱼种成活率达到94.7%~98.9%,和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主要养殖鱼类越冬成活率比较接近,越冬成活率较高,表明黄颡鱼鱼种越冬情况良好。黄颡鱼鱼种越冬减重两年分别为8.9%﹑10.1%,主要是由于长达近6个月的停食﹑体内营养消耗造成的,其它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越冬后体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越冬放养密度
本试验表明黄颡鱼越冬放养密度0.2~0.39kg/m3是适宜的,但此密度低于常规鱼类。底质较好并可定期补水的止水越冬池,常规鱼类越冬密度可达到0.5~1kg/m3。黄颡鱼耐低氧,越冬放养密度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至于更高的越冬密度是否适宜,还需进一步的试验去验证。
3.越冬管理与操作
本试验黄颡鱼鱼种越冬管理按照黑龙江省水产地方标准《鱼类越冬技术操作规程》(DB23/T131-1991)进行,越冬水体溶氧量高于4mg/L,且黄颡鱼越冬成活率高,说明该标准适用于黄颡鱼鱼种越冬。由于,黄颡鱼鱼种有三个硬棘(背鳍一个﹑胸鳍两个),容易相互扎伤。因此,黄颡鱼鱼种入池和出池操作,以及运输都要小心﹑细致。本试验由于黄颡鱼鱼种采取了专池越冬,出池效率高,也减少了挑鱼操作造成的鱼相互受伤,效果明显好于和其它鱼类混养越冬。由于本试验黄颡鱼鱼种量较少,1龄鱼种和2龄鱼种混合越冬,如果鱼种生产量大,建议1龄鱼种和2龄鱼种分开越冬,越冬效果会更好。
(通联:154500,1.黑龙江省勃利县九龙鱼种场;2.黑龙江省勃利县大五鱼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