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 胜
辨析溶氧、培藻、底改和亚硝酸盐之间的 关 系
淦 胜
水产养殖过程中,溶氧、培藻、底改和亚硝酸盐这几个词,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然而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溶氧、培藻、底改和亚硝酸盐之间的关系!
水质问题,具体点就是四个要点:溶氧、培藻、底改和亚硝酸盐。后三者,我们称之为调水三大难,而这三大难,又和第一点溶氧紧紧相关。这四个要素秤不离砣,坨不离秤。是整个调水过程无法不考虑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不仅想说他们的细节,更想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先从培藻说起吧。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那么为什么要培藻呢?培藻主要的好处至少有五点:①产氧。②补充水体碳源(启动食物链)。③同化氨氮和污染物。④稳定pH。⑤合成多种维生素和虾青素。
特别注意的是第1点:产氧。因为分散度极高,藻类产的氧活性比人工增氧要高不知多少倍。同时笔者一直觉得除了产氧,藻类应该还能直接产生强氧化性的氧单体(自由基)。但由于没有找到具体的研究证据,不敢断言。氧单体有什么用?就类似是双氧水的作用——杀菌消毒。
不过,在水世界里,充满了物极必反的哲学。绿藻千好万好,唯独有一个命门,一旦击中,它的好处,统统会变成帮凶,给水体系统以致命的打击。
这个命门,就是倒藻。藻类强力吸收环境中的氮,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硝酸盐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藻类体内还有一些还原酶,会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所有的藻类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倒藻之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的平衡被打破。还原酶被释放,会有更多硝酸盐被转化成亚硝酸盐。此外,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细菌也可以实现这种转化。也就是说,只要出现藻类死亡,就很难避免这种转化的发生。
绿藻,是吸收作用最强的藻类,因此万一它罢工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想避免倒藻么?所以盯着阳光,定期补肥,很重要。补适当的肥,更重要!
第二点:底改。我们经常说底改底改,那么这个底到底是什么?又该怎么改?这个底,高位池、水泥池、地膜、土塘,各不相同。但最终让我们头痛不已的底,其实只有一个——脏底。残料、粪便、死藻,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硫污染物。日积月累,至少会产生四个主要的坏影响:①抢氧;②产毒素,这些毒素主要指某些细菌代谢的有毒物质;③长弧菌;④长蓝藻。
这些碳氮磷污染物该如何处理?笔者的思路,和污水处理技术是一致的。碳、氮、磷、硫分别讨论。碳,最好处理。这些碳,指的是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等等。在丰富溶氧和芽孢杆菌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要么排出,要么被藻类吸收利用。磷,是一个很难去除的物质。磷的过量,很容易导致蓝藻的暴发。但幸好,水中的磷主要以磷酸盐存在,而磷酸根和钙、镁离子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除不了,可以沉掉。因此定期补充钙镁离子,除了对虾补钙,还对除磷和防止蓝藻暴发有正面意义。大家要记住这一点。硫,有毒的话就是硫化氢,而只要溶氧充足,就会被氧化成硫酸盐,无毒。而氮,情况就有点复杂。
一般而言,分解氮类污染物最好的武器,还是芽孢杆菌。但最终分解的产物,却是氨氮。当然,如果藻相好的情况下,氨氮会被藻类吸收,重新同化成蛋白质,最终通过食物链变成鱼虾的增重——这是最好的途径。
但只有一小部分的氮会这样走,更多的氮选择了一个最坏的途径——氨氮在溶氧丰富的环境下,迅速被氧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记得我刚才提的倒藻吗?无论我们水调得再好、菌下的再多,随着投料的猛增,菌类的分解能力、藻类的吸收能力都会达到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迟早的事),三大难的前两难,最终殊途同归,变成了第三难亚硝酸盐。
第三点:亚硝酸盐。从前面说的话就能看出来,亚硝酸盐原来是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其实从亚硝酸根的分子式NO2
-中就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它是两个氧和一个氮的结合。可是亚硝酸盐的毒理,在于和鱼虾的血红蛋白结合,令其丧失携氧能力。因此,许多亚硝酸盐高的水其实不缺氧,但鱼缺氧。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内缺氧。
把亚硝酸盐再氧化成硝酸盐如何?大部分的人,抱着这种想法。硝化细菌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可惜的是,把亚硝酸视作还原剂,氧化成硝酸,能产生的能量太少太少。因此硝化细菌的转化能力和繁殖速度,都堪比乌龟。10个小时才能繁殖一代。有些人,扔高铁酸盐。在笔者看来,这招就像你为了治肚子里的蛔虫,吞了一杯砒霜。最无奈的是,亚硝酸变硝酸,你得花九牛二虎之力,可硝酸变回亚硝酸,它不费吹灰之力。因为这是一个天然的可逆反应,是一个自化学平衡。两者会自动保持相等的分量。
所以,亚硝酸盐过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水换水……
(通联:330299,江西省南昌市莲塘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楼 江西美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350708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