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
高帆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大阐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由此,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就是遵循河蟹生态习性,通过人工营造和维护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使养殖水体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尽可能的趋于平衡,达到养殖河蟹产量高、规格大、品质好的目的,获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蟹为底栖爬行类甲壳生物,喜隐居或穴居,宜生活在安静、溶氧充足和水草丰富的大水面环境中。因此,池塘养殖环境应尽可能营造河蟹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充足。养殖池塘要求面积 10×667 m2~30×667 m2,坡比 1 ∶5,底泥10~15 cm,水深1.5~2.0 m。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拦,薄膜埋入土内0.1 m。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网片,防止河蟹逃逸。
养殖池塘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120~200 kg/667 m2。清塘消毒后10 d种植水草。
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45.0 kg/667 m2,其中伊乐藻 35.0 kg/667 m2,小黄草 13.0 kg/667 m2。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100.0 g/667 m2。夏季河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185.0 kg/667 m2,其中金鱼藻占70%。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河蟹破坏,可采用网片进行围种。伊乐藻和金鱼藻采用固着种植法,尽快促进生根生长。
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 kg/667 m2,全池均匀投撒。确保河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
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投放时间应避开冰冻严寒天气,气温低于0℃蟹种冻死率极高。蟹种放养以初春时节,水温4~8℃更为适宜。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色光洁、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包括爪尖无磨损),性腺未发育成熟、无病症的蟹种,规格以体质量5~12 g/只为宜。
蟹种入塘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 min,冲去泡沫,提出水面片刻,再放入水中,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充气浸浴15~20 min,完成消毒工作。大规格蟹种(80~200只/kg)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667 m2,最多不超过660只/667 m2。养成商品蟹规格可以达到雌蟹150 g/只以上,雄蟹200 g/只以上。
养殖池塘可选择鲢鱼、鳙鱼、青虾和鳜鱼等进行套养。鲢鱼和鳙鱼可以有效地降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青虾可利用部分残饵,同时作为河蟹的动物性优质活饵;鳜鱼可有效地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鱼(对青虾产量有要求的河蟹养殖池塘最好不要套养鳜鱼)。河蟹养殖池塘禁止放养草鱼和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鲢鱼和鳙鱼的套养比例为2︰1,规格 150~200 g/尾的鱼放养量为 5~15 尾/667 m2。青虾规格 2.0~3.0 cm,放养量 5.0 kg/667 m2。规格为4~5 cm的鳜鱼鱼种,放养量为10~20尾/667 m2。
河蟹饵料有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和颗粒饲料。植物性饵料以南瓜、红薯、玉米、小麦、蚕豆等为主;动物性饵料以螺蛳、河蚌、野杂鱼为佳;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应在38%,并保持在水中4 h以上的稳定性。投喂的饵料必须鲜活、适口、无腐烂变质。整个养殖季饵料的投喂应做到“精-粗-荤”。养殖前期(3—6月)要“精”,以投喂蛋白质含量30%~35%配合饲料为主,投饵量占蟹体质量的1%~3%;养殖中期(7—8月)要“粗”,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投饵量占蟹体质量5%~10%;养殖后期(8月底以后)要“荤”,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不低于投饵量的60%,投饵量占蟹体质量5%。投饵量应根据天然饵料和天气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养殖河蟹吃饱吃好。
河蟹对养殖水体的水质要求“活、嫩、爽”,水体溶解氧在5.0 mg/L以上,pH值7.0~8.5,透明度50~60 cm为宜。养殖池塘不能进行大量换水,特别在河蟹生长的旺季,通常以加注新水为主。
春季为提高水温,促进生长,水位控制在0.6~0.8 m。随着气温的升高,注意观察水草的生长情况,每10~15 d注水1次,逐步提高水位10~15 cm。夏秋季水温升高,池水深度在1.0~1.5 m。高温季节每2~3 d换水1次,在夜间或上午水温较低时进行,边排水边灌水,换水量为池水的1/3,控制水温的温差在3℃以内,防止因换水引起的环境突变,使养殖河蟹产生应激反应。7—8月份,保持水深1.5 m,9—10月水位控制在1.2 m。
定期检测pH值,当pH值小于7.2时,使用浓度为15~20 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当pH值大于8.0时,使用浓度为2~4 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晴天中午开增氧机2 h;阴天清晨开机,傍晚不开机;连续阴雨天,全天开机;主要生长季节和水质较肥时,坚持每天开机。
养殖河蟹的常见疾病有20多种,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所致,主要疾病由颤抖病、肠炎病、弧菌病、黑鳃病、腐壳病、烂肢病、水肿病、链壶菌病、水霉病、拟阿脑虫病、纤毛虫病、蟹奴病、蜕壳不遂等。
在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辅以药物治疗。认真做好养殖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池塘清洁,及时清除残饵,不投腐败变质的饵料,经常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以杀死病原生物。发现养殖河蟹出现异常情况,应认真分析,正确诊断病症,做到合理用药,精准用药。
河蟹生态养殖,就是保持养殖水域中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平衡,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改善养殖水体溶解氧、pH值条件,提高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将大量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通过栽种水生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盐转化为绿色植物。改进养殖模式,发展“以鱼净水、以蟹保水”的观念,实施混养、稀养和轮养。在我国渔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生态养殖。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8.019
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