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2-02 04:52高文川刘明慧张文超王云龙
中国种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甘薯陕西省加工

王 钊 高文川 刘明慧 张文超 王云龙

(1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宝鸡722400;2麟游县酒房镇政府,麟游721500)

陕西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 钊1高文川1刘明慧1张文超1王云龙2

(1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宝鸡722400;2麟游县酒房镇政府,麟游721500)

介绍了陕西甘薯产业的种植区域、生产现状及2006年以来陕西甘薯产业科研进展,研究的新品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陕西甘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的优势,围绕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甘薯产业;问题;发展对策

甘薯营养丰富且养分全面,既有粮食作物所含有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也有蔬菜、水果含有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E)、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可谓是准营养“完全食品”。以5kg鲜薯折1kg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均高于大米和白面。国内外研究发现,甘薯蛋白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许多植物蛋白。甘薯蛋白质具有抗肿瘤作用,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薯蛋白具有潜在的减肥、降脂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甘薯高产稳产,是解决21 世纪世界食物和能源短缺最有希望的作物。甘薯投入少产出高,抗灾能力强,用途广,精深加工可实现多次增值,综合利用效益好。近年来,甘薯在陕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个甘薯产区农民依靠甘薯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甘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是陕西甘薯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陕西省甘薯种植区域

1.1陕北春薯区 暖温带半湿润、温带半干旱过渡型气候,属北方春薯区。该区全年无霜期150~190d,夏短冬长,夏季多雨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甘薯生长期较短,一年一熟,与玉米、谷子、马铃薯轮作,甘薯种植面积较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0%。

1.2关中春夏薯区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包括渭河川道、渭北旱塬和商洛市,属黄淮流域春夏薯区。该区气候温和,全年无霜期190~220d,年降雨量550~750mm。早春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昼夜温差大。甘薯以春栽为主,多集中在渭河两岸,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是全省单产水平最高的产区。

1.3陕南夏薯区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形由秦岭、大巴山和汉江谷地组成,属长江流域夏薯区。该区无霜期230~250d,雨水丰沛,年降雨量800mm以上。春季雨量适中,夏季高温,秋雨频繁,是陕西省甘薯重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夏栽为主,主要集中在海拔800~1000m的浅山丘陵及川道。

2 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8万hm2左右,甘薯总产量200万t左右,平均鲜薯约24900kg/hm2。甘薯食用约占总量60%,加工约占总量15%,饲用约占总量20%,其他约占总量5%。

近年来,由于秦薯系列专用新品种及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关中、陕北产区的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平均鲜薯达30859.5kg/hm2以上(春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沙滩地和旱塬地,土壤为沙土、沙壤土、黄绵土,甘薯品质优、商品率高、种植效益好。陕南产区是陕西省甘薯传统主产区,水热资源丰富,以露地夏薯栽培为主,甘薯产量低,外观商品性差,甘薯以加工和饲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土壤以黄泥土为多。

甘薯起垄、覆膜、切蔓、收获等生产机械虽得到示范推广应用,但生产模式仍以薯农分散种植为主,甘薯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组织市场份额少。甘薯加工以淀粉、粉条、粉丝、酸辣粉丝等产品为主,外销比重小。

3 甘薯科研进展情况

针对陕西省甘薯育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的突出问题,引进新的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基础,创建了甘薯育种基因资源库,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培育秦薯5号、秦薯6号、秦薯7号、秦紫薯2号、秦紫薯3号等秦薯系列专用甘薯新品种8个,在陕西甘薯产区进行推广应用,目前,秦薯5号已成为陕西产区主推品种,年种植面积达4万hm2以上。研发应用了“日光温室大棚冷床高效育苗技术”,创建了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三级种苗繁育推广体系,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育苗专业大户为种苗繁育生产主体,作坊式繁育生产种薯(苗)的小农户在快速消亡,种薯(苗)繁育呈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繁育生产的大联合在形成,对产业的依赖度在提高,种薯(苗)质量和生产效益在同步提升。研制改进甘薯起垄、切蔓、收获机械20余台,研究集成组装适宜不同产区的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5个,累计应用面积30万hm2以上,新技术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4 甘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4.1病虫综合防控能力不高 薯农对SPVD病毒病、茎线虫、根腐病、蛴螬等病虫害缺乏科学认识,病虫防控意识差,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合阳县、兴平市等甘薯传统产区忽视倒茬轮作,连茬种植现象严重,茎线虫病危害呈上升趋势;生产上缺乏抗病性强的优质专用品种,主栽品种抗性单一,抵御病虫危害能力差。

4.2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低 陕西省甘薯机械化生产技术落后,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距离国家平均水平(52%)差距较大,成为阻碍甘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甘薯起垄、切蔓、收获机具结构强度差,可靠性低,作业效率不高,人工辅助性工作较多;甘薯起垄、切蔓、收获机具配套动力通用性差,机械与农艺配套生产技术不完善;作业集成度高的甘薯移栽机械(一次完成定穴、破膜、浇水)、联合收获机械生产上尚处空白。

4.3甘薯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陕西省甘薯加工由过去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开始向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加工企业生产转变,由传统的纯手工加工向半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转变,缺乏先进实用的加工技术,加工产品市场份额很小。存在的主要问题:甘薯加工企业产品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主要以淀粉和以淀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为主,当前市场上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缺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对生产的拉动小,不能对市场进行细化和开拓,难以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加工原料质量和数量无法保证。

5 甘薯产业发展优势

5.1地域优势突出 陕西省常年干旱少雨,气温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薯的生产。薯块干物质积累快,干物率高,出粉率好;薯块糖分积累快,甜度高,食用品质好。

陕西省作为西北5省甘薯主产区,每年至少有40%的鲜薯销往其他省区,面对西北鲜薯消费市场,现有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西北甘薯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加工原料需求的增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甘薯产业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陕西省作为西北5省重要的甘薯生产基地,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发展机遇会越来越多。

5.2种植效益好 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了甘薯的生产水平,种植效益显著增加。陕西关中、陕北产区主栽品种秦薯5号春薯每hm2平均产量为33000.0kg,高产田达52500.0kg以上,近5年来纯收入在30000~75000元之间,比较效益显著高于其他粮食或经济作物。2016年10月18日宝鸡市农科院在咸阳市武功县建立的3.33hm2秦薯5号高产示范田,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现场测产验收,鲜薯平均产量达4814kg/667m2,创造了陕西鲜薯甘薯高产新纪录。

5.3利用途径增多 甘薯除直接蒸煮、烘烤食用外,主要用来加工淀粉和制做各种糕点,如粉条、粉丝等传统产品,其次是利用薯块、茎叶或工业加工后的副产品(如淀粉、糖渣、酒糟)加工优质饲料。餐桌上的花样在增多,研发的红薯快餐食品如岐山臊子酸辣粉、紫甘薯月饼和甘薯保健茶已上市销售,甘薯全粉、饮料、黄酒、糕点、糖果、天然色素等多种产品正在开发之中。随着陕西甘薯产业的提档升级,人们对甘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饮食观念的转变,需求的多元化,消费的持续升温,甘薯在陕西会全方位得到开发和利用,甘薯加工产品会愈来愈多。

6 发展对策

6.1横向联合搞研究 目前陕西省主要从事甘薯科研、推广工作的单位较少,主要以地区农科(院)所、高校为主,专职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甘薯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是技术应用的主要推动者,技术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国家及陕西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同盟等平台,快速打造一支适应陕西产业需求的技术研发队伍,集中全省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才能积极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6.2提升育种水平,围绕产业需求育品种 强化甘薯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和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体系,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在提高品质、产量、外观商品性、贮藏性的前提下,积极创制抗旱、抗茎线虫、抗病毒病、抗根腐病、抗除草剂等双抗源或多抗源新材料,实现育种材料上的新突破。

围绕关中、陕北、陕南不同产区的生产需求和产业存在问题育品种。育种在继续做好食用型、特用型品种选育的同时,兼顾能源淀粉型、菜用型、观赏型甘薯品种的选育,加快适宜机械化栽培及抗旱、抗茎线虫、抗病毒病、抗根腐病品种选育。食用甘薯要达到品质好、风味佳、含糖量高,外观商品性和贮藏性好。淀粉品种要达到两“高”、两“抗”,即高淀粉、高粘度和抗糖化、抗褐变。特用品种除注重产量和抗性外,主要功能物质必须达到规定指标,如胡萝卜素含量100g鲜薯达到10mg以上,菜用甘薯要达到茎尖无绒毛,浆汁少,熟食品质佳,适口性好,液芽再生能力强,短蔓分枝多,植株生长旺盛,茎尖产量高。

6.3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轻简化,加强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甘薯茎线虫、病毒病、根腐病、蛴螬等病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提高陕西关中东部传统产区甘薯产业竞争力;研究薯、果套种栽培技术,扩大甘薯与果树间套种植面积;研究旱地“一减一增”栽培技术,提高甘薯在渭北旱塬和陕北的种植效益;研究甘薯需肥需水、干物质分配规律和调控技术,制定关中高水肥地甘薯提质增效轻简标准化栽培技术;筛选、改进垄作和收获机械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提升甘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水平;研究适应本区域的鲜薯保鲜贮藏技术,实现鲜食甘薯的周年供应。

6.4完善脱毒甘薯种薯(苗)繁育体系 甘薯品种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会受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等多种病毒侵染,造成品种种性退化,生长衰弱,抵御病害能力降低。品种经过脱毒能有效克服因病毒引起的茎蔓缩短、分枝减少、叶片皱缩失绿、块根畸形、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恢复品种种性和生产潜力。研究秦薯4号、秦薯5号主推品种种薯(苗)高效脱毒快繁技术,完善脱毒甘薯种薯(苗)繁育体系,加快脱毒甘薯种薯(苗)扩繁技术、良种安全贮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秦薯4号、秦薯5号等良种脱毒种薯(苗)规模化繁育水平。

6.5甘薯综合利用的再开发 研究和开发甘薯面粉、馒头、面条等主食化产品,加快甘薯粉条、酸辣粉丝、糕点等方便食品的开发利用;加强甘薯茎叶高档保鲜蔬菜和薯块、茎叶、工业加工后副产品的饲用产品研究与利用;引进甘薯淀粉、全粉、色素、饮料等生产企业;开发观赏薯在景观绿化及盆景工艺制造方面利用新途径。

[1]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2] 马代夫,刘庆昌.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良龙,田立佳,计福来,等.甘薯生产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5):165-168

[4] 朱旭霞,刘莉莎,何素兰,等.保健甘薯的功能及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1):34-36

[5]王钊,刘明慧,豆利娟.秦薯5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0(1):70-71

[6] 张启堂.中国西部甘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 黄咏梅,卢森权,李彦青,等.甘薯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J].广西农业科学,2008(5):696-699

[8] 陆国权.中国甘薯育成品种系谱[J].作物品种资源,1992(1):14-15

2017-04-0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1-C-25)

猜你喜欢
甘薯陕西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