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兴盛的动因

2017-02-01 00:05徐涛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江汉平原楚文化皮影

徐涛涛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江汉平原皮影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唐山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一样成为经典的皮影样式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河南、陕西移民为湖北地区带来了皮影艺术,后融入了当地的艺术元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江汉平原皮影自明清起得到空前的发展。江汉平原皮影得以兴盛,究其原因,这与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 明清时期社会及自然因素

明清时期,皮影戏空前发展并广泛普及,离不开当时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的推动。明清尤其是明末清初社会的动荡推动了江汉平原皮影的传播。明清之际,由于皇室贵族、宦官、官僚为首的大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丧失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在新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未充分发展起来以前,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断绝生路[1]。加之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明末清初湖北地区频繁发生水旱灾情。1628-1641 年(明崇祯元年至十四年)、1784-1786 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年)、1876-1878年(清光绪二年至四年)最为严重。旱情造成溪涧断流,田苗焦枯,寸草不生,民皆饥饿,饿殍甚众[2]。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湖广安陆府(治钟祥)下辖钟祥、京山、潜江、天门、当阳、荆门十二州县遭旱灾。除去旱灾有清一代湖北地区水灾同样严重,如1765年七月,府谷河涨;蓟州大水;北山蛟水陡发,漂没房舍[3]。1788年,长江流域大水,湖北36县被淹没,江汉平原一片汪洋。大众的生活更为艰难。不愿意铤而走险并希望继续生活下去的部分人民就以皮影演出为谋生的手段。据原《沔阳报》等有关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一致被公认为沔阳皮影师祖的皮思金、皮思银二人,因家乡多年的自然灾害,而长期流落外地。这期间二人迫于生计,开始用布鞋剪成人影子,在纱布上进行表演,维持生活。同时明清两朝,各种地方戏曲大量产生,也出现了一大批以演出为谋生手段的艺人戏班,并形成了行业组织。

2 观念的催化

观念的催化同样是江汉平原皮影得以广泛普及的又一要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晚明生活开始出现享乐化、世俗化的特征。从李渔等人的笔记小说中可见一斑。明武宗正德三年北京举办过一次百戏大会,皮影戏也参加了演出。清嘉庆时,每逢喜庆日和年结,宫中便会有皮影戏的演出,供阿哥和王妃观赏。此外一些贵族还特聘请知名的皮影艺人长期演出,甚至某些贵族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皮影并演唱。道光年间,湖北武昌府守备郁于安,在任三年间用搜刮的民财制作了一箱皮影[4]。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上层的喜好,而直接推动了民间皮影艺术的发展。此外,社会风气也对江汉平原皮影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皮影的主题,以劝恶扬善,褒扬忠勇为主题的皮影,都是中国价值观念的延续,并非自然现象的反映,而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观念的隐喻符号,反映出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楚文化的使然

图1 仙桃皮影

江汉平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皆属楚地,其古老源头为这里留下了浓厚的荆楚文化,造就了光辉的以音乐、舞蹈、绘画与雕刻等为代表的楚国艺术。这些艺术对当地皮影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皮影造型吸取了舞蹈、绘画等艺术的写意的审美特性。从在众多艺术种类中可见,楚人爱好曲线,常寓直于曲。楚艺术当中的曲线也出现在江汉平原皮影当中,以曲线传达出的各种形象,动感强烈,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一种飘逸之感。此外,江汉平原皮影色彩与楚人用色特点不谋而合,楚人喜欢红色,并喜欢用青、黄、红、白及黑五色的同时,喜欢利用五间色。人们可以从江汉皮影的众多案例中发现楚人的用色喜好。总之,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为江汉平原皮影楚文化风格特征的形成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江汉平原皮影是楚人观念的反映。在其内部蕴藏着浪漫的精神。楚地一直是充满原始神话色彩和舞乐旋律的浪漫地域,那些飘逸流畅的线条,对比强烈而又鲜艳的色彩,既分明又和谐的节奏,显示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5]。江汉平原皮影不像北方皮影重图案性,它讲究装饰美的同时,也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如皮影人物为了突出眼神,故对其眼睛的比例进行了放大夸张处理,夸张而不失生动。这种审美风格与楚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运动之美的崇尚有关。

江汉平原皮影因独特造型与装饰、鲜明色彩、美好寓意和审美价值成为湖北经典民间艺术之一。她的产生兴盛及推广普及不是偶然,离不开明清时期社会因素的推动,观念的催化以及楚文化信仰的使然。其中楚文化信仰因素对江汉平原皮影的审美特征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间接带动了江汉平原皮影的发展。江汉平原皮影追求装饰美及浪漫精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既是楚文化传承的使然,也是该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又是世人对其符号的认同。它之所以得以兴盛,从本质上说是其思想文化观念和楚文化精神气质的不断延续。

[1]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灾异志一》卷40中华书局[M].1976:1535-1536.

[3]《灾异志一》卷40中华书局[M].1976:1548-1583.

[4]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江汉平原楚文化皮影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基于GEE平台与Sentinel-NDVI时序数据江汉平原种植模式提取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基于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