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环视阈下网络虚拟社区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7-02-01 08:28祁玉娟何向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修理论社区

祁玉娟 ,何向阳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职业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这个职业也不能例外。到了20世纪后半叶,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1],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永恒主题[2]。从概念界定上来看,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争取教师专业的地位与权力以及集体向上流动,另一种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扩展个人知识及技能。为了区分这两个不同的趋向,霍伊尔[3]提出概念“专业主义”用以表示为提高本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和改善工作条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提出概念“专业性”用以指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知识、技能以及程序。“专业性”重点关注于教师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内容取向知识和实践取向知识的获得,正是本文所关注和讨论的内容。在后面的论述中,教师专业发展单指教师“专业性”发展,聚焦于教师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与收入等提升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策略有熟练型实践者、研究型实践者和反思型实践者三种范式[4];通过行动研究来提升对经验的理解领悟,构建学习共同体来达成教师群体之间经验分享两种途径[5],由此产生了“他主”与“自主”两种基本教师专业发展模式[6]。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基于集体受训的以“他主”为特征的统一培养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7],教师无法弹性和灵活地采行各种教学策略[8],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与同事间的日常交流是学科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来源[9],并已经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反思和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目前已经形成教师经验学习圈、学习和行为模型、反思实践模式、教师行动学习循环、整合技术教学的TPACK框架等模型[10]。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反思和交流具有克服时空障碍,便于教师之间交流和交流内容易于保存等优势,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范例,例如甘永成[11]对学习社区群体交互中知识建构的研究,王陆[12]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研究等。

教师参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反思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补充。教师通过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师教研活动过程有何差异,网络研修是否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相关研究的缺失制约了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本文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超循环理论引入到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当中去,分析教师参与网络讨论和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期能够对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更加准确的描述,并寻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超循环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一种有关生命起源的自组织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艾根(M Eigen)从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超循环理论认为从化学演化向生命演化的过渡是分子自组织的过程,循环可以划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反应循环是与物理、化学反应以及相对简单的生化反应相联系的较为低级的循环系统,反应循环的产物以线性方式增长;催化循环是将反应循环亚单元循环地联结起来组成的循环,催化循环的产物以指数方式增长;超循环是多个催化循环相互联合构成的循环系统,他的产物具有生命系统的第三种特性——突变性,非生命物质依靠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可以实现向生命物质的质的跨越。按照艾根的理论,生命系统正是通过个体的复制、突变和选择机制,以超循环结构的形式实现系统的演化[13]。在生命系统演化超循环现象的基础上,艾根[14]发现,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内的所有系统,也是依赖超循环结构向前发展的。

按照超循环理论,组织甲和乙在相互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催化剂E甲和E乙,按照作用不同,催化剂可以划分为有利的催化作用和不利的催化作用。催化剂E甲和E乙对组织甲和乙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如图1所示三种情况。在情景1中组织甲和乙所产生的催化剂E甲和E乙都是有利于组织自身的发展而不利于其他组织的发展,系统交互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两个组织之间竞争激烈,其最终结果只能有一个组织存在而另一个组织消亡,组织能否存活下来主要取决于竞争双方的实力差异和后续发展力量的差异。在情景2中组织甲和乙所产生的催化剂E甲和E乙都有利于组织乙而不利于组织甲,系统交互的结果是组织乙会生存下来,而组织甲将走向消亡。在情景3中组织甲和乙所产生的催化剂E甲和E乙都不利于自己组织的发展而有利于对方组织,系统交互的结果是两个组织之间相互依存,以超循环组织方式稳定共存,形成二元的超循环结构。在形成二元的超循环结构以后,超循环将不可避免地通过突变的方式向多元超循环结构[15]。

图1 生命系统的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的提出为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姜原子[16]利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企业知识创造过程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结构;卢东宁[17]利用超循环理论将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三个等级;张茗[18]认为心理系统是一个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自学习、自稳定的超循环系统,心理危机是心理系统进化的关键时期;朱浩[19]认为研究生创新思维活动内在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遵循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李慧迎[20]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探讨虚拟学习社区的超循环过程;何向阳等[21]应用超循环理论研究信息资源再生中信息资源演化过程;万君[22]从超循环理论的视角建立了知识网络演化的超循环模型。

(二)教师网络研修的超循环过程

按照超循环理论,在参与网络研修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会产生几种不同的变化。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再生过程中,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拥有不同的看法或思想,不同老师之间的观点与方法不可能全部相同,不同教师观点与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通过对网络论坛的分析我们发现[23],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理性思维和攻击谩骂行为之间是超循环中的激烈竞争状态,他们之间只能够有一个能够生存下去,而另一个必然后走向灭亡;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必然是正确观点会延续并生存下去,而错误的观点必将走向死亡。与网络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不同,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过程中,攻击谩骂行为非常少,教师之间更多地是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影响关系,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立场观点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的研讨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所受教育和教学经历的差异,不同教师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处于不同立场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时,参与双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但是在双方的讨论过程中,不同教师的问题解决方案可能会对其他的教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一问题解决方案为其他的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为其他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二是他人的观点或思想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样在网络研修的过程中,教师交流内容的催化产物都是有利于其他老师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双方之间相互依存,以超循环组织方式稳定共存,并将不可避免地通过突变方式向多元的超循环结构生长。在这种情景下虚拟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再生过程不仅会逐渐走向有序,还会因为学习者的参与而逐渐走向分化,形成新的信息资源再生点。

三、超循环视角下网络研修活动层次

(一)物理循环层次:信息传递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关注以教师研修为主要实施模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达成教师专业经验分享目的,但是集体受训和知识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参与网络研修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首先是教师知识获得的过程。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内容取向的知识和实践取向的知识。内容取向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利用语言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实践取向的知识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难以利用语言等传统讲授方式来进行传递,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与自己的反思来获得。

现实生活中教研活动主要是专家和主讲教师讲,广大的观摩教师只是充当参与者的角色,在讲台下面观摩聆听,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观摩教师如果有些想法或观点,只能自己进行反思,或者和旁边的老师进行一下小声的交流,很少有机会通过与专家和同伴的交流来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进行分析或讨论。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教研活动主要是一个内容取向知识的转移过程,专家通过自己的点评和讲解,将自己的关于教学的知识结合示范课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展现出来,提交给参与教研互动的老师,群体的知识总量并没有得到增加或提升。

在网络研修的过程中,单向的信息传递可以看成是一个物理循环的过程。参与研修的教师可以通过观摩示范课、聆听专家的讲评来达到提升观摩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教师能够对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既可以观看精品教师示范课视频,聆听专家教师的精彩点评;也可以浏览用户教师对于示范课教学过程的评述、分析和对示范课分析的点评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来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问题解决策略,通过聆听专家和其他教师对于教师示范课的点评来加深自己对观摩课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自己教学技能的增长,并进而提高网络观摩的实际效果。

在教师利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从信息源传递到信宿,教师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宿而不是信源,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新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研修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得到传播,更多的教师掌握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信息资源的效果得到了发挥。由于没有新的知识内容的加入,因此网络研修过程中知识利用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的效益与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人数线性相关。

图2 单纯浏览学习的信息传递过程

(二)催化循环层次:经验的交流

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讨论来实现知识交流与信息互动的目的。实践取向的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实习、教学研讨会等由于贴合实践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研讨会的机会很少,并因此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网络研修的方式应运而生。教师通过自己的反思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通过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们研究中特别关注的内容。

虚拟学习社区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反馈功能,在教师参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在社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虚拟社区的反馈功能,教师在参与网络研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通过论坛等方式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感想、思悟和观点发表到社区当中去,供其他教师利用。从信息的传播来看,交互过程是由多个信息传递过程结合起来的,是教师不断地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

网络研修不仅让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研活动当中来,还具有传统教研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在网络研修的过程中观摩教师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专家的精彩点评,实现传统教研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教研活动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加上普通教师在专家面前没有足够的自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们只能承担一个听众的角色;在网络研修过程中,由于没有和专家直接面对面,教师之间的角色相对较为平等,普通教师可以没有压力地进行交流,具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循环过程迭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化学反应循环。教师在参与虚拟学习社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阅读相关的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了信宿的角色;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放到网络当中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了信息源的角色。正是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把两个不同方向的信息传播过程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催化循环过程,在深度交互这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仅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原有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和利用,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创造者,还可以从他人的评论和观点中寻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内容,把网络中获取到的信息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的增长。在教师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网络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得到增长,并进而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虚拟学习社区的讨论当中来,知识将从直线方式增长转变为指数方式增长。

图3 教师参与讨论的信息传递过程

(三)超循环层次:教学模式和理论创新

按照超循环理论,在催化循环的基础上可以产生超循环,即通过催化循环的积累可以产生突变,形成新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过程中,随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以及网络研修的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虚拟学习社区内容由量变引发质变,最终实现教师内容取向知识与实践取向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图4 网络研修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网络研修有利于同课异构的实行。同课异构要求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实际教学情况,设计并实施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因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实际教学情况不同,所备所上的课在结构、风格、方法和策略上也各不相同。在进行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常常只有一些简单的关于课堂教学的设想和构思,如何将自己的设想和构思转化为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教师间不断地进行打磨。按照超循环理论,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他人的成功之处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他人的反思可以为自己开启新的建设思路,他人的不足之处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预防,避免自己的课堂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实现交流双方的同时进步,实现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完善和提高。

利用网络研修更有利于探索新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农远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基础教育中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急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分析,需要教师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寻出新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超循环理论表明,通过教师之间的深度交互,通过催化循环的叠加,在不同立场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突变,形成教学模式的质的变化,为信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打下基础。

总结

传统研究常常把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研修作为传统教研活动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形式。从超循环的视角来看,网络研修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经验交流活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更可以通过超循环的形式实现同课异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对于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作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是下一步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8.

[2]叶瀾,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4-207.

[3]Hoyle E..Professionality,Professionalism and Control in Teaching[J].London Educational Review,1974(2):13-19.

[4]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发展研究综[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8-71.

[5]庄秀丽,等.区域学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3):89-95.

[6]杨晓奇.论“他主”与“自主”契合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93-98.

[7]钱旭升,靳玉乐.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7(4):29-33.

[8]陈美玉.教师专业实践理论及其应用之研究[J].教育研究资讯,1996(3):120-142.

[9]王艳玲.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10]蒋银健,郭绍青.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89-93+106.

[11]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分析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6-31.

[12]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机理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01-107.

[13]徐向紘,顾新建,陈子辰.基于网络制造的仿生自组织协同进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42-48.

[14]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61-69.

[15]刘刚.知识网络的超循环结构及协同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45-148.

[16]姜原子,刘婷.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68-172.

[17]卢东宁.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超循环理论与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453-456.

[18]张茗.从危机到“生机”——危机状态下心理系统的超循环生成机制[J].系统科学学报,2015(1):19-23.

[19]朱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生创新思维生成与培养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2-26.

[20]李慧迎.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超循环理论观[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59-63.

[21]何向阳,熊才平,张文超,谢耀辉.超循环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再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54-59.

[22]万君,顾新.基于超循环理论的知识网络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0(8):1229-1232+1257.

[23]何向阳.Web2.0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2-77.

猜你喜欢
研修理论社区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社区大作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