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轶玫
当下是“用户为王”的时代,因此,从用户视角看待媒介产品非常重要。了解用户心理,了解“传—受者”的受传需求与状态对于媒介机构非常重要。这与“传者本位”时代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学,有助于传者与传播本身的自我观照。
在梳理过往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媒介采写、新闻报道、事件策划与舆论引导中;消费心理学则服务于媒介推广、产品营销、媒介内容消费等领域;人格心理学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传者人格、受者人格,帮助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符号心理学则有助于理解媒介形象的生产与建构,领导人媒介形象的塑造等;认知心理学则专注于解释新闻报道、媒介产品、媒介活动对人的认知有哪些影响——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各个方面;行为心理学则能很好地分析融媒体时代“媒介消费—场景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比如说快闪行动等。
心理学理论能够给作为传者的媒介机构与自媒体人采写、推广、包装、营销、反馈等各方面行为提供有力的阐释;同时,也能够提供受众的消费、认知、识读、注意力分配、选择、行为、态度改变等方面的思想维度。
90后“生于网络、长于网络”,被冠以“网生代”之名,他们也是“去电视化”一族,由于发达的互联网与快节奏的生活,“网生代”选择网上追剧、网上看节目。他们对媒介产品有哪些需求,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消费的心理动因是什么,消费时的具体状态是怎样的,折射出何种社会心态?了解“网生代”视频消费的需求与心理动因,才能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视频节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生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空间概念,“网生代”的空间包括“生活空间”与“心理空间”,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获得同时具有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空间”特性。
“网生代”参与、体验的心理动因使得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媒介产品、媒介报道方式,比如虚拟现实(VR)带来的“沉浸式新闻报道”。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交互式、创新型视觉新闻将成为主流,虚拟现实和360度全景视频能引领用户进入新闻事件的中心,在不同环境中探索事实真相。
“网生代”属于“晒、淘”一族,他们喜欢的内容并不是宏大叙事、重大命题以及特殊经验,而更多是倾向于“晒”一些他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用品与日常经历。之于他们而言,“意思比意义更重要”,他们倾向于每时每刻的分享,喜好碎碎念式的“晒”,喜好细微且有趣的内容,热衷从日常的“晒”与“淘”中展示“全部自我”,以此获得存在感、保持社交活性。
以直播为例,“网生代”与“网络移民”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需求。“网生代”的观看诉求不是追求媒介景观,他们更在意与主播的“零距离接触”,与其他用户的“即时连接”,之于他们而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主播在电脑、手机屏幕的另一端时刻陪伴着他们,同处一室观看直播的其他“室友”通过一发发弹幕,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的快感,这种日常陪伴带来了无穷满足感。直播除了满足用户的陪伴欲,因主播展现的都是日常生活、日常场景,同时还满足了用户的窥视欲。在陪伴与窥视中,用户渴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主播更多的青睐与陪伴,从而产生了不惜挥金如土的“争宠”现象,通过送各类等级的礼物来换取主播的感谢、加微信、连麦、参加线下活动等机会。
心理学给传播学提供了别样的多彩的角度,像一间看得见风景的聚宝盆,满溢着等待开掘的智慧宝藏。将心理学成果很好地应用于传播实践中,是对传播学本身与传播过程的有益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