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17-02-01 11:12:41王京
保健文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患儿

●王京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王京

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儿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应对这些风险因素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有无护理风险发生分为发生组110例和未发生组290例。由专人对两组患儿和家长的信息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对收集的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患儿家属文化水平、护士业务水平、心理压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家属文化水平、护士业务水平、心理压力是患儿发生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结论: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得出强化护理风险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的降低风险发生率。

儿科;护理;风险;措施

儿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儿科患者年龄小、对发生的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疾病等的描述能力差、护理治疗配合度低[1],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风险。所以儿科临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临床技能操作经验,以及管控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和素质。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有无护理风险发生分为发生组110例和未发生组290例。发生组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7~60月,平均(31.3±9.5)月;未发生组组中男126例,女164例,年龄6~58月,平均(30.2±8.7)月。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由专人对两组患儿和家长的信息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患儿的年龄、性别、家长的文化水平。(2)临床资料:患儿疾病种类、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心理压力。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分析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患儿发生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风险防范护理模式[2]: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立儿科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由组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总结以往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并进行事件分类和原因分析,同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该院儿科情况、患儿特点制定护理措施。主要风险包括静脉穿刺失败、用药错误等。②加强安全教育。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开展安全教育,告知其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做好病房防护,检查床位上的栏杆是否牢固,以防止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奶方法,以防发生呛奶和窒息。及时清除病房内的热水瓶、玻璃危险物品。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士长根据儿科病房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细化护理质量指标,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合理安排其工作,采用弹性排班制度,给护士提供更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采取人性化管理,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让护理人员参与到管理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

3 讨论

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有:①用药不合理。由于患儿体质的特殊性,如果用药时不注意,可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溶媒和药物搭配不当,可能影响药物效果;重复用药、交叉用药导致药物剂量过大;未按照小儿体质量计算药物剂量,导致药物剂量选择不当等。②静脉穿刺失败。患儿年龄小,血管较细,末梢循环差,加之患儿哭闹,不配合,导致护理人员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导致静脉穿刺失败,部分肥胖患儿血管隐匿,不容易寻找穿刺点。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过关或未找准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穿刺角度不准确等,也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输液过程中患儿情绪波动大,躁动导致液体外渗,甚至留置针脱落等意外的发生。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儿科护理任务繁重,患儿配合度差,护理人员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加之部分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患儿的看护,容易造成重复给药、刺伤等护理风险事故。在患儿家属质询时,护理人员缺乏耐心,容易诱发护患纠纷。研究表明,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风险护理有利于降低护患风险,促进患儿的康复。风险防范护理模式是一种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制定针对性风险管理措施,从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及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针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我科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仔细分析风险事件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护理措施,以减少风险事件发生。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其责任心,在讨论和学习中不断吸取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使其业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中增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其自我保护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降低风险因素[3],其关键还是在于对风险意识的总结归纳,有效、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在培训护理人员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患者家属进一步的沟通,才能有效的解决护理的相关问题,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患者和护士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两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4],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儿科)

[1]应洁秋,邢颖,雷雨广.浅析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7,(07):72-73.

[2]唐艳红.儿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05):126+129.

[3]张璇.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7,(02):85-87.

[4]唐文秀.儿科护理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01):104-106.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人员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儿科专栏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24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