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2017-02-01 16:07唐凯麟
伦理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惠及共享共同富裕

唐凯麟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共享”: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唐凯麟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当今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构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还把“共享”理念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构想和重大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热烈响应,成为谋求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共识,以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议。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就是一个核心的理念和基础性前提。这就充分说明,“共享”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的最强音。

令人欣慰和钦佩的是,早在我们党正式确定“共享”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的理念之前,卢德之博士就率先提出并潜心于“共享”理念的研究和建构,为此他先后出版了《走向共享》、《让资本走向共享》、《论资本与共享》等三部专著和一系列的论文与演讲,对“共享”理念作出了系统深入的论证和阐释。他的这三部专著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映,而且受到党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说,在“共享”理念的构想和研究上,卢德之博士可谓开气之先,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创新。

在《走向共享》一书中,卢德之博士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就是从共享开始的”,这是有真知灼见的。确实,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周易》就说过:“天之大德曰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里强调的就是万物共生共存,共享着天地生生之大德。儒家创始人孔子讲仁爱,如何达到仁爱呢?他有一个经典的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这里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的理解就包含着共享的意思。我们常常说儒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个主干的核心可以说就是“共享”。如果说“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那么“共享”恐怕就是“和”的最基础的内涵与最重要的途径,没有“共享”,何以讲“和”!当然,儒家主张“贵、和”也好,“共享”也好,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局限性,这个说来话长,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作为一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思考,应该说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的胸怀、深刻的智慧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德之博士可谓深谙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共享”理念及其构想的提出,是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的这种优良文化传统之中的。

在《论资本与共享》一书中,卢德之博士还反复论述了“共享”乃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初看来,当今这个世界很不太平,区域战争此起彼伏,金融风暴时时袭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得势于一时,有的社会势力总想一家独大,把世界视为掌中之物,还有无法回避的各种全球性的危机,如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如此说来,何谈“共享”?其实本质上看来,这就有如奔腾不息的江河,表面上固然满是泡沫和浮萍,但深层里却在朝着大海不舍昼夜地奔腾。人们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这无异于说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这是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大势使然。对此,可以用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来作警示。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使人类作为认识主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控制论创使人维纳的话来说,就是那种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爱迪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代,认识主体起来越集团化、集体化,个体的认识及其作用只有融合在“集体的大脑”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个体认识和集体认识相互关系的这种深刻变化,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趋势,这就是在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类必须共生共存、共享共荣。在当代,人类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只有在合作中、在共享中才有可能。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整体的性质。这就是说,人的社会责任的主体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个体的担当固然重要,但要解决问题,超越危机,还得靠人类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担当。因此,对于多元存在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不树立一种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思想,树立一种“共享”的理念,要使自己在当今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存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视角来看,德之博士提出的“共享”的理念及其构想,也可说是对当代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有益的反思和积极的回应。

应该肯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激发人们越来越大的激情与斗志。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还是不少,麻烦也成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使我们的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深水区。尽管我们党反复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但实际却是官吏的贪腐屡禁不止,贫富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诚信缺失不断,人们不时地警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失落和道德的困境!对此,始终认为,这些困难和矛盾是前进中的,是可以解决的,但究竟如何解决却又叫人揪心不已。毫无疑问,要克服这种困境、解决这些矛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唤起人们对自己社会本性的自觉、明确财富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认识财富的社会功能的人心工程。我以为,我们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口号和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的方针,本身就包含着“共享”的内涵。“共享”和“共同富裕”和“成果惠及人民”应该说都是同一层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之博士提出的共享理念及其构想同当代中国现实需求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它反应了当代中国的“党心”和“民心”。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共同富裕”、“成果惠及人民”和“共享”的理念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共同富裕”更多的是从国家路线、政策的层面上着眼的,而“成果惠及人民”则还包含着谁是施惠的主体方针?怎样施惠等问题。而“共享”则是就更广泛的社会人心而言的。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本性,如实地把握财富的真正本质和社会功能,逐步地克服几千年来私有制所存留的“私有”和“独享”观念的影响,真正形成“共享”的社会共识和生存理念,那么,这无疑地将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国家实施“共同富裕”、“成果惠及人民”的路线、方针的实际实效。正是这个意义上,我十分赞赏德之博士在书中所讲的,在我国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共享”对于富人来说是一剂自觉地“自己革自己的命”的良药;对穷人来说则是一种摆脱狭隘的仇富心理和平均主义观念的束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对社会财富的享有的正途。因此我以为,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逐步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成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无疑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力。

当然,我也深深意识到,要在全社会达成“共享”的共识,此中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德之博士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共享”作为一种理念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达成“共享”的途径和条件是怎样的?不同的人们和社会群体如何确定自己在“共享”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共享”中我们要引申出什么的社会责任观、价值观?如何使“共享”转变成一种价值实体,成为制度化、法律化的可操作体系?对于这些问题虽然德之博士已经作出了某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但是我以为还是存在着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有理由期盼他能把“共享”这个论题深入地研究下去,推出更加完善、更加严密、更具有解释力和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我深知,一个理念的提出、一种理论的构想,需要立足于本国

猜你喜欢
惠及共享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清洁供暖 惠及于民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五老”办书屋惠及众乡亲
返乡创业 惠及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