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身份定位危机
——革命家身份的遮蔽

2017-02-01 11:40阎宇番
山西青年 2017年13期
关键词:革命家恩格斯学者

阎宇番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马克思身份定位危机
——革命家身份的遮蔽

阎宇番*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当今时代,马克思作为学者的身份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身份却正在被日益淡忘,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而斗争,矢志不渝。他以一个革命家的姿态谱写出了其一生辉煌的斗争史,意义重大,马克思革命家身份需要唤醒。因此本文从马克思革命家的定位出发对其定位淡化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革命家;人类解放

青年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坚定的说,职业的选择,要从人类的最终解放与幸福和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出发,这两者之间不是冲突和对立的。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他们的完美,为他人的幸福去工作,自己也才能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也许他会成就卓越,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纵观他的一生,他写下的每一篇文稿、每一部著作的出发点、也从来都不是以自我成就为出发点,总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为出发点。我们会赫然发现马克思一生的志向从来都不是仅仅只是成为著名的学者亦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如今马克思作为一名革命家的身份日益模糊,纯学者的身份却被日益塑造。当今时代,人们渐渐忽略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一身份定位,这样极其容易误读马克思主义本身,日益造成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简单纯学术倾向,单纯的僵化的学者身份的定位,也会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降低,当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当作一种纯理论化的泛泛而谈的“空”理论时,会一时“丢失”了其本有的实践土壤。

一、马克思的身份定位——首先是革命家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对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恩格斯集中阐述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但也郑重且清晰地申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3]“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向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4]他并未背离自己最初的志愿,其一生,都在不断参加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科学的理论,又以其科学理论指导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进行实际斗争。因此,在众多的评价之中,“革命家”这一身份的肯定对于马克思而言具有“第一性”,他是我们理解和评价马克思一切思想和行动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出发点,如果离开这一条件,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和评价就会不得要领。因为他在改变旧世界,致力于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他理所应当应被世人所铭记,不应仅仅停留在哲学的书架之上,在开创新的世界必定会以暴风雨般的力量破坏旧的世界。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5]因此他是有力量的革命者,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在本来就精简的讲话中用了一部分篇幅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革命历程,从尤其是马克思作为一名编辑以及创办报纸的整个经历,从《莱茵报》时期、到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并没有把马克思一生写的那些为世人所熟知的著作重复的列在讲话不断强调,因为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与合作伙伴,恩格斯比任何人都了解马克思一生的抱负,他的志愿从来就不是什么完美的理论家,也从来无意成为纯粹的哲学家。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全部为改变、为斗争而奋斗一生,亲自参与到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而这一份份报纸,一部部小册子,就是他一生与敌人进行艰苦斗争、为这一革命事业奋斗的革命史,记录了马克思一生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每一步都荆棘丛生。

在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转变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类型的革命家,他们都曾轰轰烈烈,都曾为推动社会进步挥洒汗水,那马克思为什么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地位却如此重要,非同一般。不管是欧洲的农民革命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革命家,都因自己的局限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在探索全人类解放的道路中,一切的理论都从革命客观的实践的需求而来,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迫切进行革命行动的热情,实践活动很可能失去科学性的理论指导,而马克思恰恰是首先是一名优秀的革命者,让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成为空想。他的一切活动和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变世界。

正如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概括:“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6]马克思与哲学家不同,他是首先作为革命家、其次才是思想家,革命家与思想家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与书斋中的纯粹学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二、马克思革命家身份淡化的原因

马克思首先作为一名革命家这一身份的淡化,把对马克思的主要关注点都集中于其学者的身份,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认为时代背景的变化是马克思这一身份淡化的原因之一。也有学者提出,“告别革命论”“去政治化”“专家型研究”是学术界对马克思首先作为革命家身份淡化的根源,更多的把马克思作为纯学者研究的根源。

(一)时代背景发生变化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给世人的印象更多的集中于理论指导,而人们对于马克思本人在那个时代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的斗争历程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学者这种和平的、稳定的形象似乎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格格不入,马克思本人火一般的个性,令人着迷的人格魅力、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形象很难出现在大众视野。

(二)“告别革命化”思潮影响

告别革命论者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由此出发,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他们把“破坏一切”的罪名加到“革命”上面。“告别革命”论还断定,“革命就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7]让这一思潮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遭受重大打击,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失败论”一下甚嚣尘上,要求告别革命。革命家这一形象瞬间不再成为正面的力量,反而成为“暴力”“冷血”的代名词,而相对温和的纯学术迎合了这一现象,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纯学者的马克思身份之上,那个激烈、热情、用革命武器奋斗一生的马克思逐渐成为配角。

(三)“去政治化”现象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界越来越活跃与开放,逐渐出现了一种去“政治化”的趋势。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也更倾向于如今的重构趋势。在这一重构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重构把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进行架构,以逻辑和规律为主,严密的理论体系却日渐缺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鲜活的革命历程,留下的只有干瘪瘪的理论。马克思的形象也不再是充满激情与热情,令人激情澎湃的革命者形象。

(四)专家型研究的弊端

专家型研究是现代化发展专业分工的产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被分割开来,纵深的研究虽有其益处,但也出现了许多弊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非一言以蔽之,他的思想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这种专业化的研究模式自然而然会相对割裂其相互的联系或者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剖析,而马克思首先作为革命家的身份的淡化或与学者身份的割裂有关也就不难解释。

各类因素的叠加对当前人们对于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了解产生了阻隔,导致了当前学术界甚至是整个社会对完整的马克思的身份评价产生偏颇,对人们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马克思首先作为革命家身份的唤醒

唤醒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身份,丢掉马克思仅仅只是纯学者的身份,重新建起马克思学者与革命家身份的统一,才能让人们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了解各类思想理论背后的真实情况,让理论不再仅仅是理论,而是具有鲜活的、有声有色的生命,对这一结果的理解是实践的水到渠成而非凭空想象。面对这一困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可以采取革命史叙事与思想史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王广先生结合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树立的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的研究典范,认为对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唤醒也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法——革命史与思想史相结合。这意味着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该思想的本身,也要对思想本身之外的现实进行了解。这一方式可以大大改善当前过多的聚焦于思想本身所带来的弊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呈现的方式产生变化,给仅仅是乏味、枯燥的理论增加几分色彩。因为理论的最终形成都是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断得到完善,如果进入这个理论形成的情境中一步步理解理论,见证这个理论的成长过程,那么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与认同就会大不一样。理论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仅要关注它最后形成的思想理论,也有这个思想形成的背后一系列的革命历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以更加直观、灵活的方式,如纪录片的形式,将马克思学者和革命家的一生做最直观的解析,这种传播形式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不再仅仅是一些人认为的纯理论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是生动的,这能更深入的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深理解、也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解。因为这种唤醒,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科学性的理解。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对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唤醒,是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日益刻板化的、空泛化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鲜活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6][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2-3.

[7]谷方.评“告别革命”.求是,1996(15):14-15.

阎宇番(1992-),女,山西大同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

A

A

1006-0049-(2017)13-0072-02

猜你喜欢
革命家恩格斯学者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华裔女性传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