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两次上山下乡对农村的建设
——以山西省运城市毛家山知青为例进行的探索

2017-02-01 11:40刘春萍
山西青年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平陆县文史资料上山下乡

刘春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知青”两次上山下乡对农村的建设
——以山西省运城市毛家山知青为例进行的探索

刘春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去建设农村,近年来各地都出现了当年的知青重返当地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形式不一。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生的阅历对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这一历史课题的再探索不仅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知青;上山下乡;农村建设;毛家山;知青返乡

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课题国内外都有研究,《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1]是迄今为止国外研究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颇为全面、详实、影响也最大的著作;国内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出版和整理了很多著作,刘小萌等著的120多万字的《中国知青事典》是第一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工具书;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以中央级办事机构的工作活动为主线。进入21世纪后研究的范围更加广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的新动态专著的出版和一批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论文中有所涉及,研究也在微观领域有所深入。具体的研究论述在《近三十年国内知青史研究述评》[2]一文中的叙述和分析清晰。

山西省运城市毛家山村在1973年受到毛主席的关注之后作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学习的典型性,近年来老知青们又积极的返乡建设其中郝广杰[3]老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决定以毛家山为例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一、毛家山知青第一次下乡的建设

(一)下乡概括

毛家山是山西省运城市中条山下的一个贫穷山村,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4]“风大沟深料姜多,走出门来就爬坡,十年九旱地瘠薄,亩产只有一百多。”第一批知青1969年2月12日历时51天抵达平陆县城,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热烈欢迎。“……我们住的窑洞和当地人结婚的窑洞布置得一样干净、整齐。为让我们过好上山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们半个月以前就杀猪、宰羊、磨面,并作了120多斤麻花”。[5]

天津湾兜中学的学生来平陆上山下乡和当时国家政策宣传有很大关系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当时山西运城市平陆县的干部张松青,郑有存正好在天津接收知青,通过和学校接洽接收了这批天津知青,“为使知青安全抵达目的地,南开区革委会特意组建了护送小组,由一名区干部、一名公选队员、一名医生、一名天津图片社记者、两名解放军和三名青年教师组成。”[6]

第一批知青来到毛家山后接受了贫下中农的教育,热情投入到了毛家山的建设中。

(二)建设成就

1.生产生活的建设

知青在生产队中进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70年玉米坑种的试验田耕种,同比提高了近百分之三十,1971年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由一九六八年的九万零二百斤,每人平均产量第一次突破了千斤。交售给国家的粮食,由一九六八年的一万二千三百斤增加到三万九千二百斤。”[7]同时农、林、牧、副都有较大发展。

1970年知青开始展开了修堤坝,修梯田,通电,修水渠,修公路的大建设过程给毛家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0年冬天,毛家山新老社员“……整修了30多亩的‘大寨式’水平梯田。”[8]1971年时在天津领导和县委帮助下通电,毛家山人民可以使用电灯广播,村里的农副产品加工也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73年5月7日“五七幸福渠”竣工从此可以引水自流饮用和灌溉。1971年“知青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投入了劈山开路的战斗。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奋战,依靠集体的力量,削平了四个山丘,动土石方三万三千多方,开出了一条十里长的公路,使拖拉机第一次爬上了毛家山。”[9]1973年8月毛家山知青点的事例,被写进了毛主席圈阅的中央30号文件。

2.精神文明建设

知青下乡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有文化修养的干部队伍,带来城市的文明产物,密切了城乡的联系。

护送知青的教师郝广杰受到知青和贫下中农的挽留而留在毛家山带领知青,1970年12月26日当选为毛家山新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经过实际考察制定了“毛家山生产规划图”为之后毛家上的一系列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先后担任中共运城地委委员,晴岚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平陆县委副书记等职务,1975年2月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山西省的出席代表。知青队伍中的原长征队长朱金毅,1971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任平陆县共青团委副书记。丁桂荣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平陆县和运城地区的团委常委。

天津知青来自城市,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产物,“湾兜中学师生曾赠送给我们粮票、科研仪器、图书、缝纫机、电视机等等,还先后派出三批教师每期三个月到毛家山锻炼,也给了我们帮助。”[10]以知青作为纽带,毛家山和天津的联系增多了。[11]“天津市、南开区领导曾四次带队看望毛家山知识青年,还有28名家长到毛家山看望过子女,并慰问贫下中农。毛家山的支书、主任、队长、贫协组长、贫下中农也有10人次到过天津,问候家长,汇报工作,了解情况。”

(三)知青返城

毛家山的第一批知青来自天津湾兜中学年龄在15岁到18岁之间的“天津市湾兜中学上山下乡长征队”,其中男青年20名女青年10名。之后在山西省平陆县政府要求下“1972年、1974年、1975年、1976年天津南开区又有湾兜中学、天南大附中、育红中学、36中学等四批知识青年先后上了毛家山,集体插队落户,五批共计106(现证实为107)人。”[12]这107名知青来自天津市南开区十三所中学,其中99名初中学生,7名高中生,1名大学生。他们都为毛家山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挥洒了汗水。

毛家山的知青在国家政策做出调整之后陆续回城,但是也有一些青年由于婚姻关系或是对毛家山的感情继续留在农村继续建设农村。陈胜利在毛家山当过五年“羊官”落户平陆,成家立业。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孙树青1978年上大学,1982年返回平陆。曾任曹川公社书记,当过山西省劳动模范,任过平陆县副县长。

二、老知青的第二次返乡建设

(一)返乡概况

毛家山的知青虽然返回城市但是情系第二故乡,他们再返回毛家山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2008年10月,约90名平陆县毛家山插队的天津知青,在阔别了40年后再次回到了山西,此次重走知青路,90名天津知青依靠自己的力量,筹集资金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把毛家山知青大院建成知青博物馆。

郝广杰老师第二次成为了建设毛家山的带头人。2010年,从天津农学院副院长岗位退休十年后,郝广杰带上户口和组织关系,重返第二故乡毛家山。2011年,他以全票再次当选毛家山党支部第一书记,是目前全国年龄最大、不拿工资的大学生“村官”。在他的文章《需要继承弘扬的实践和精神——为毛主席116岁诞辰而作》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想和壮志,其中有一首诗笔者认为是对他知青人生的精炼概括:

知青胜地毛家山,长征精神世代传,

艰苦奋斗学大寨,三年总产翻一番。

十年百人献青春,带队教师任村官,

植树造林荒山绿,实现“三通”事空前。

主席表彰进文件,人民日报上头版,

集体插队旗一面,广播电视全国传。

历史原因政策变,上山容易返城难,

津晋都是耕耘处,弹指已越四十年。

七十上山再创业,科学发展写新篇。

一景两地建三所①,服务三农勇向前。

人生价值在奋斗,流血牺牲只等闲。

人生有时死有地,留下丹心暖人间。

注:①一景指:知青纪念文化旅游景点。两地指: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指现代生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三所指:大学生村官“讲习所”;上山下乡知青史研究所;山区、老区、贫困区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研究所。

(二)返乡建设成就

1.交通建设

第二次回来建设农村,老知青先从关系到人们出行和经济发展的交通入手。2010年通村道路坡陡弯急需改造,他不顾年迈体弱,想方设法请求支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经过考察按政策给毛家山拨款907万元用于修建毛家山红色旅游公路,为毛家山修筑了全长9.8公里、路面宽6.5米的“红色知青旅游公路”,是目前平陆县等级最高、标准最高、质量最好的乡级道路。村内道路不畅他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新“五个全覆盖”的大好机遇,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万元养老钱,又向当年在毛家山一起下乡的天津老知青求助,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迅速启动街巷硬化工程。2012年8月,全长10余公里的平展展的水泥路,铺到了毛家山的每家每户。不仅如此,他还动员交通、水利、林业、旅游、风电等系统支援毛家山建设。

2.整体规划

在交通问题解决之后,老知青依靠毛家山的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毛家山的资源和各方面的条件为毛家山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毛家山的红色生态旅游也有具体的规划主要是“一景”:将毛家山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红色旅游景区;“两地”:依托毛家山知青博物馆,将毛家山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所”指筹建“大学生‘村官’讲习所”、知识青年人文历史研究所和毛家山绿色现代农业研究所。

3.促进城乡经济合作发展

在规划的指导下,2011年5月天津南开区与运城市结为友好市区。天津当地领导表示愿意介绍300家天津旅行社与毛家山景区实现对接。同年10月全国首个讲述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知青博物馆”在平陆县毛家山正式对外开放。在老知青们的努力下,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丁之铨,愿意与毛家山合作,在运城、平陆建立生物高科技产业园区以带动医药业、食品业、饲料业经济发展。

三、对知青两次农村建设的比较

知青两次下乡对于农村建设对农村建设都产生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时代的发展,知青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城乡发展的差距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新的发展建设的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两次下乡建设的不同

但是知青在农村的两次建设由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下,两次农村建设也各具特色,因此差异是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从下乡建设的原因,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建设的主要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下乡原因不同

就知青两次下乡建设的原因来说,第一次是在全国的“上山下乡”政治运动之下进行的不自觉的农村建设;第二次是自发的自觉运动。“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13]“据统计,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了农村。”[14]毛家山的知青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宣传下从天津到达了毛家山。相比较而言,老知青的返乡是个体或者就是曾经的知青这个群体的一种自觉的情感需求,近年来这样的报道逐渐的增多《700多名厦门知青情系龙岩新农村——无端更渡汀江水却望闽西是故乡》[15],主要是大多数返城知青已经退休或者准备退休,在情感上对于年少时期的特殊经历的记忆有故地重游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知青和第二故乡产生了感情,希望第二故乡能够得到好的发展,自己返城之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能力,继续为当时的下乡地发展贡献力量。

2.两次建设的推动力不同

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其实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探讨。上文已经提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一个全国的政治运动,因此不可避免的天然的具有政治色彩,毛家山当时正好顺应了当时推广上山下乡运动树典型的需求。1973年8月知青的事例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很快得到各方支持和帮助“1973年12月第一批满载支援物资的大卡车开进了毛家山。1974年天津支援我们的‘铁牛’55拖拉机开来了。1975年山西省委书记韩英视察毛家山时,省里又支援了我们一辆60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1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知青的返乡建设,主要依靠的是知青群体的文化素质,人际网络,个人财富。郝广杰老师为例,他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在建立知青博物馆时亲自动手收集文物;在修建道路时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曾在山西和天津两地担任职务,两地的人际关系网络很丰厚。

3.两次建设的重点不同

知青第一次对于农村的建设更多是一种类似于“开荒”性质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现代文明生活生产方式的建设。因为当时农村的发展落后,例如毛家山的水渠,梯田,交通道路。建设方便了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知青的第二次返乡建设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捐赠,第二种是利用当地资源建企业,第三种就是对于当地知青文化的挖掘保护。这三种形式很多时候是两两交叉在一起或者是三者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建设之前得多经过全方位考察更为宏观和科学,既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了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对知青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有益的保护和传承。毛家山的发展规划和知青博物馆的建设就属于后者。

(二)两次下乡建设的相同点

虽然说两次下乡建设由于时代的原因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且不同之处是主要方面。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相同点。

1.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一次知青去农村建设在全国的政治运动面前获得了各界的支持,就毛家山而言因为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而又获得了更多地关注和帮助。第二次返乡时他们带来了新的致富机会和丰富的人脉资源。除此之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知青族”官员:以什么样的素质跨世纪?》[17]现在,当时的各方面的中坚力量也已经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关系到农村的建设,知青族官员的称呼至少证明他们对农村曾经有过切身的体验,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一定的决策作用。同时与改革转型时期国家关注新农村建设分不开。

2.对农村发展有持久影响

知青两次的下乡影响都是持久的,第一次知青下乡后不仅为当地修建了生产、生活的工程利于当地的人民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来自大城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带来新的生活习惯、图书、缝纫机等城市文明,这种精神层面的冲击更加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次知青下乡的建设由于对于这片土地的了解,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全局的规划同时将现代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介绍给当地的农民,不仅有利于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也为当地政府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这样的影响也是持久有效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平陆县毛家山的知青两次下乡情况,建设成绩的介绍以及两次下乡的比较分析发现在两次下乡建设中情感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次下乡知青生活的记忆在知青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再次下乡对个体而言更加是记忆的重构但是毛家山的知青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老知青的返乡游览、捐助、建设。这些是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同样也是历史的记忆和传承。其次,城乡发展的差距是根本原因。知青第一次下乡是帮助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第二次下乡带来的是新的致富途径但是两次都是帮扶性质。城乡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差距仍然在扩大。因此知青的下乡建设在某种程度在缩小差距,但是知青这个群体其实已经成为历史,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发挥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立足各地历史和现实条件寻求发展道路,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372.

[2]王春娥.近三十年国内知青史研究评述[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郝广杰,男,194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冶区范各庄乡人,1964年河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到天津市湾兜中学(后66中,现南开艺术学校)上岗.1966年2月曾参加天津送800名青年去云南,1968年12月曾护送“上山下乡长征队”,到山西省毛家山集体插队.1970年代户口及组织关系正式在毛家山落户.1979年5月调入天津市农学院工作,在天津农学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2010年4月把户口组织关系重新迁回毛家山,决心完成他40年前没有完成的事业.

[4]敢教毛家山变大寨.山西省平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汇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单位自印,1973.6.原载《人民日报》,1973-12-21.

[5]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5-36.

[6]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2.

[7]中共平陆县委通讯组,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教育革命小分队.新的一代茁壮成长——记平陆县毛家山插队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山西省平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汇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单位自印,1973.80.原载《山西日报》,1973-9-21.

[8]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8.

[9]敢教毛家山变大寨.山西省平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汇集.毛家山上新一代.知青单位自印,1973.7.原载《人民日报》,1973-12-21.

[10]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4.

[11]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4.

[12]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3.

[13]郑承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J].同舟共进,1996(06):16-22.

[14]郑承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评价[J].同舟共进,1996(06):16-22.

[15]曾志明.700多名厦门知青情系龙岩新农村——无端更渡汀江水却望闽西是故乡[N].闽西日报,2009-5-2(01).

[16]郝广杰.难忘的回忆.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8年3(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0.

[17]逄立左.“知青族”官员:以什么样的素质跨越世纪?[J].领导文萃,1997(04):12.

K

A

1006-0049-(2017)13-0007-03

猜你喜欢
平陆县文史资料上山下乡
纪检监察干部义务植树种出“清风林”
平陆县: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上山下乡
关于更好发挥文史资料效用的几点思考
运城市平陆县:上下联动脱贫攻坚见实效
融媒体时代如何使政协文史资料“活起来”
平陆县:约谈提醒124名脱贫攻坚责任人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地方文史资料保护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