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萍 李姗娜 于少杰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龙口 265706
素质教育观在民办大学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耿玉萍*李姗娜*于少杰*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龙口 265706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大学教育是在中学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独立个性、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形成,对于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素质教育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结合民办大学办学机动灵活、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优势,大力推进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养成。切实利用好体制内的学生管理手段,为学生全面成才提供正确导向和有力扶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大学作为承接中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应该继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社会角色,为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民办大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力量,应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切实抓住学生发展的有利时机将学生培养和学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正确的引导和铺垫,切实为学生成才保驾护航。
大学的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正确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受中学体制所限,学生的各种观点大都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大学阶段则是学生利用已形成的初步观念进行自我否定、自动修正,形成独立个性人格的关键期,学生将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所遇所感形成为人处世的风格并沿用终身。大学的学习体制给了同学们更多的选择和更自由的成长的空间,但是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安排学习生活,没有形成自主安排生活的习惯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现阶段对大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更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培养学生整体能力上来,不能只依靠学生自己在专业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好大学时光,系统地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办学体制改革中提到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大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老师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忽然让自己设计规划反而不知该如何下手,而且个体差异非常大,不同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不同,再结合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等等条件,如何促进学生成才是对大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严峻挑战。
民办大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载体存在至今,一直力争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民办院校的学生工作思路以前都是借鉴公办院校,近年来,随着学校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在学生工作中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1]是各大民办学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方向,但是具体到应该如何操作一直是困扰学生管理人员的难题。民办大学普遍存在加强管理与结构效益、人手不足的矛盾[2],学工人员流动性较大很难将完整的学生培养方法贯彻执行,导致学生培养经常出现断层从而提高了学生培养的人为难度。学工人员的工作思路也不统一,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需要经过1-2届学生的试用才能够全面推广,学生工作的方法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现阶段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学生培养缺乏整体性和目的性。组织的活动多数以文体活动为主,虽然能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但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要求上来说并不理想。如何能结合社会实际和民办高等教育实际创立出一套完整的、可行性强的学生培养方案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后半程,是大部分学生即将离开集体生活踏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学主要是自主学习和生活,整体环境是一个社会的小缩影。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自主生活并没有具体的规划和目标,习惯于被动接受安排,这就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尽快建立起合理的学习秩序和生活秩序。结合民办大学办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可以充分以素质教育观为理论指导,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念,可以在育人工作上尝试以下方法:
(一)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份《职业能力摸底调查》
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一个通病就是“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全是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各大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是到最后发现上述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究其原因,是没有尊重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意愿即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练习的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的不符,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统一的诉求,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使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知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不足总数量的50%,那么一多半不从事本专业的同学们大都在毕业时有“当时多学点***知识就好了”这种感慨,于是这部分同学参加工作后的压力倍增,很多知识都得重新学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原因就是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对专业的选择没有很好的预见性,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既不能转专业也不想退学,所以就在学校稀里糊涂混日子。虽然很多高校在开学伊始均有专业介绍之类的益学活动,但也仅仅是几次大型讲座而已,基本上只是解决了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没有具体到应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具体的细节。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不是自己坐在那里想当然,它需要大学期间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课余时间应该怎么安排?应该看什么书?应该参加什么社团?现阶段,各大学都在为学生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只是宏观上列出了这段时间应该干什么,那段时间应该干什么,相对模糊概念,弱化目标的选取过程,缺乏现实性操作动力。它只适用于在学校学习这阶段,没有考虑到长远的人生规划,也缺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适应,从实用性来说与社会是脱轨的。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新生刚入学什么也不懂,想事情过于单纯,大三大四明白了,可是时间都过去了,又晚了。从素质教育观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学的,最好在一年级后期为同学们做一份《大学生职业能力摸底调查》(下称《调查》),让辅导员知道每个学生的具体奋斗目标,让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自己所处状态,教育工作者也能从同学们的切实需要出发更有针对性地位同学们服务。《调查》主要让同学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更能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所处的地位,直接提出具体需要哪些帮助?这也为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具体的内容。《调查》能直观的反映出同学们的诉求,有些不切实际或者需要特殊指导的想法能够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辅导员可以直接找到学生进行修订。让学生学会自我估值,有生存危机感,树立就业应从大学伊始就应该努力的理念。《调查》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别解决了目标和落实两方面内容,可将问题提前解决,使学生少走弯路,并利于系统研究学生的生长规律,为其他研究提供有力的大数据。另外,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调查》装订成册归档,及时翻阅修订,在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困难,鼓励其坚持完成梦想。民办大学特有的办学灵活性和管理市场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其对于市场变化的掌控可以使学生的发展轨迹更接近社会现实需求,更具有竞争力。
(二)学生校园生活类职业化
传统教育均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脱节的情况,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适应身份转换。大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生在大学的生活环境道理上与社会生活是一样的,可以从心态强化的角度来使同学们对现阶段的人和事有所预知。为了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反应时间,可以强化校园生活类职业化,即强调多角度多角色思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存环境类职业化
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困扰很多同学的难题,那么,在环境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活的人及关系都处理不好,面对更加复杂与现实的社会人际关系就会是很多同学很难迈过的坎。介于大学为全日制脱产的模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老师、同学、其他人员这三个方面,参加工作后分别对应着领导、同事、其他社会人。老师与领导的关系概念同质化,在单位一个领导手下有时会有好几百人,这些员工通过种种表现逐步拉开差距,有人很快提干,有人一直在一线得不到晋升。如何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与如何在学生中拔得头筹,遇到的困难与面对的问题是同样的。相对来说,把如何能在众多学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作为必修生存技能重点培养。
同学与参加工作后的同事是同等概念,寝室关系,普通同学关系,好朋友关系,不喜欢甚至“敌对”关系等等在工作时都能遇到。以往学生也会主动或被动的处理人际关系,但从未将其作为一种参加工作前的历练来看待,可以将之理性地看作是参加工作后必过的一关。从战略角度更加有意识地结交周围的人,逐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将自身所处的小环境用心经营,将现阶段的人际关系上升到日后工作中必然遇到的情况,心态不同,角度不同,处理事情即不同。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会更加用心的经营周围的生存环境。要想方设法地学会与自身生活中不同的学生相处,扮演好不同角色的执行人,努力提高自身生存背景的完美化和舒适化。
2.辅导员的新角色和新要求
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与社会实际对接,辅导员应该适应市场变化,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将自身角色定位为用人单位的基层领导,而将学生定位为刚入职的年轻员工。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加入现实工作所处角色,对其提出更高地要求和目标,将学校育人与单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对学生工作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必要的时候可以创建学习培养和用人单位综合培养系统,新形势下产生的这种工作理念和思路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现实的长远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了更好地将学校生活和社会进行对接,辅导员需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状态,并结合实际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培养条件。在专业学术领域和人文精神领域为同学们提供好成长土壤,并在综合能力上通过大型活动、知识讲座以及各种论坛社团等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示例教育。辅导员需要加强学习,对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实际需要重要实时关注,应该经常参加学习班、辅导班来提高业务能力,并注意与同行间的交流,达到信息资源和经验示例共享。
辅导员要经常更新实时信息,对国家大事行业法规以及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注意加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适时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同学们将好的创意和想法形成实体化的物品,引导同学们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力鼓励同学们创业创新,并给予合适的政策支持。
辅导员还应积极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以后对学生的指导将更加实际化、科学化,在专利申请和公司创办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切实有力的指导保障。辅导员应学会将学生按照所求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对应的帮助,要有一项专长能够做到权威指导。辅导员还应做好后续跟踪和建档工作,对行业内发展具有典型指导性意义的同学请回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形成机制。
3.“领头羊”的重要作用
每一个培养方向上都应树立起“领头羊”,使有相关意向发展的同学能够有参照样本,并能够对未成功的同学有心理暗示和精神安慰的作用。应将这部分发展成功的同学与在校生形成良好的有机循环,将好的经验和意见及时反馈到基层人才培养中来,使同学们少走弯路并能形成校友圈、行业圈,从而事半功倍。在学生进行“双创”(创新创业)工作时,双创成功的同学的反哺能够形象直观地将现实社会中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理念引进学生时代来,让有双创意向的同学在求学阶段就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成功发展模式中来,加快了与社会接轨的脚步。对其他模块发展的同学也能够起到模板和引领作用。
(三)辅导员利用率概念的提出与实施
民办大学特殊的办学定位和教学体制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需要,现阶段急切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来完成目前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利用率是指以学生需要为主体,结合《调查》内容,将我能为同学们做什么转变为同学们需要我做什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切实需求上,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满足学生对未来规划所需要的指导工作和助力辅助,切实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改变工作思路和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满意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友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学生的需求分类整理好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切实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辅导员利用率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可以举一反三的将这种工作思路和方法带到其他工作中,在不同岗位上为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目标提供了可能。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整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中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为后续社会发展打好坚实有效基础的重要时期。学生个性在此阶段会得到全面解放,更加注重了自我认可和自我评价。在此时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民办大学的学生工作更应该认真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素质教育观在大学育人阶段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良好的正向发展辅助功能。学生工作贵在规划,重在落实。当学生的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会推动其积极正向发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性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后盾。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民办大学学生工作也需要及时调整方向并制定切实有效地整套培养计划,必须有切实有力的保障制度跟进,否则一切工作只是空谈。
[1]陈勇.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管理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2(4):67-68.
[2]乔红伟.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6):103-106.
耿玉萍(1984-),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办大学学生培养;李姗娜(1983-),女,蒙古族,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烟台南山学院航空学院,教师,初级,研究方向:民办大学学生行为养成;于少杰(1983-),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烟台南山学院健康学院,教师,初级,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
A
1006-0049-(2017)13-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