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 倩 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郝 倩 鄂尔多斯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是一种均相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本文就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食品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抗生素
就FRET来讲,代表2种荧光基团,这2种荧光基团一个是能量供体,另一个则为能量受体,供体与受体分别产生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重叠在一起,且其间的距离在1.0~10.0 nm,如果采用供体激发光发射,就会发现供体的能量发生转移,且转移给了受体。详细转移过程可见如下:激发光将能量供体分子激发后,供体分子从基态跃迁为激发态,同时形成震动偶极子,由供体分子所形成的震动偶极子与周围受体分子的偶极子相互碰撞,出现共振现象。由于相互作用发生在偶极-偶极间,供体分子激发后,就会通过非辐射跃迁方式把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能量迁移给受体,由此使受体分子受到激发。同时,在该过程中,供体以及受体分子间出现荧光强度变化的现象,就供体分子而言,逐渐下降,受体分子而言,则逐渐加强,假如将受体当作猝灭剂,则受体就不会出现荧光现象,这被称为荧光猝灭反应,供体的荧光寿命出现下降或者受体的延长等现象也会出现。光子的发射反应在整个能量进行转移过程中并未发生,也未发生光子进行重新吸收的现象,因而,FRET被称作无福射的能量转移[1-3]。
2.1 检查真菌毒素
真菌在一定的环境下会产生某种次级代谢产物,这种代谢物被称作真菌毒素,其根本成份有黄曲霉、赭曲霉和伏马菌等毒素以及玉米赤霉烯酮构成,在变质的农产品及其制品中普遍存有,举例,在发生变质的花生以及玉米中。通常来说,真菌毒素作为某种有机的小分子,拥有极好的热稳定性,一般在进行加工农产品时不会被损坏,此外,在某种程度上真菌毒素对人具有很大的危害,因为即使其浓度很低也会给人和动物带来毒害作用。
2.2 检查重金属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重金属,主要有铅、汞、银、铜等,这些重金属不但污染环境,甚至还通过一些途径进入人体,如人的皮肤或食物,且这些重金属在人体内积蓄到一定量就会毒害人体。所以,要保证食品安全,杜绝重金属超标,确保人体健康。
在寡核苷酸序列中,Hg2+能使胸腺嘧啶(thymine,T)形成另一构造,这种构造叫T-Hg2+-T,并且具有高度稳定性。FRET传感器利用这一原理检查Hg2+,且被普遍宣传。对于用FRET传感器检查Hg2+,分子信标模式被Magdalena等创立,在检查是控制为19 nmol/L。一条含有T碱基的核酸链被Huang等建立起来,将量子点作为能量供体,能量受体则是纳米金,从而使FRET传感器被设计出,用来检测Hg2+。利用此检测法可控制在0.18 nmol/L,有良好的选择性。王进军等则改变以上方法,将纳米粒子作为供体,受体为氧化石墨烯,从而创建FRET法,检测Hg2+,此法具有高度灵敏性,且特异性好,检测Hg2+时可控制在0.5 nmol/L。同时,在重金属离子、铅、银离子以及铜离子等检测领域,FRET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2.3 检查抗生素
抗生素作为抗菌药物,在医疗卫生、牲畜行业、水产养殖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普遍应用。抗生素的种类有很多,一般有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四环素类等。对抗生素本身来讲,生物活性高、毒害性持久以及密集性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王晓梅等分别将有机染料以及纳米金当做供体与受体,创造了FRET适配体传感器,从而被用来对卡那霉素的检查。在适配体的一端标注有机分子,不存在卡那霉素时,在纳米金的表面则可以粘住适配体,从而拉近有机分子和纳米金的距离,纳米金猝灭有机分子的荧光,在卡那霉素存在的情况下,适配体与卡那霉素组合,因而与纳米金隔离,在该过程中有机分子的荧光恢复原状。对有机分子来讲,荧光的恢复速度受到卡那霉素浓度干涉,其两者间成正比现象,线性大约在0.8~350 nmol/L间,检查结果在0.3 nmol/L。Ramezani等则用有机染料和纳米金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与循环放大的检测方法构建了FRET体系用于卡那霉素的测定。
当荧光共振能量迁移技术被当成一项均相剖析方法时,拥有很多优点,比如:较高的灵敏性、良好的选择性以及迅速简便,且在食品安全检测面同样取得了快速发展。结合以上的探究结果,在此领域的发展方向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应用长波激发的新型荧光材料当作能量供体。②探索高能的能量受体。③和其他技术相结合,比如:循环放大和芯片技术。把FRET技术和新型纳米材料以及新型技术相结合,将对食品安全方面,带来更多、更可靠的迅速灵敏检查方技术,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了强烈的技术支撑。
[1]古乐.基于多适配体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2]董全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D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
[3]李小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法用于食品监测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