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学曲目的创新研究

2017-01-31 21:28:54
北方音乐 2017年20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美学

史 梁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学曲目的创新研究

史 梁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相一致,最主要的特征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合谐,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形成明显的不同:“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原则。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教学曲目的选择上要不断创新,来凸显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色。

民族声乐;教学曲目;创新

民族声乐教学曲目的创新,还要对曲目的综合新意进行全面考量。第一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创新,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或形象、情感、事件等各个要素的创新,要分析是否讲中国故事、塑中国形象、抒中国之情;第二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包括体裁、结构、艺术手段、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等各个要素的创新。要选择思想内容创新与艺术形式创新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全新的作品;第三是音乐文化的创新。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教学曲目,要选用民族音乐文化鲜明的声乐作品。“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这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传统的美学原则,决定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气韵生动”,讲究“韵律”与“意境”,情感真挚含蓄,风格蕴蓄婉曲。所以,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教学曲目,也要凸显这种民族音乐文化精神,并以此作为创新的要素之一。

一、地域性

民族声乐的教学曲目,还要具有鲜明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因为地域性乃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艺术作品的力点与支点、亮点与情点。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云,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张葆成教授也认为:“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所以,作为东北地区与黑龙江省的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声乐教学,应当适当地选用一部分本地域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就男高音的教学曲目来说,例如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风味极强的《新货郎》《越走越亮堂》《串门》《宝山谣》等;又如黑龙江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赫哲族民歌中“嫁令阔”“依玛堪”选用;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选曲,以及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歌选曲。这是一笔得天独厚的丰富艺术资源,值得我们重视与运用。

二、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十分强调民族性的重要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使得音乐元素更加多元化。中国乐坛在引入外来音乐的同时,也肩负着走向世界的重任。因此,在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时代面前,我们的音乐创作,特别是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必然会在坚持民族风格、民族韵味、民族情感、民族语言的方向下,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演唱者也要力求与时俱进,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吃透词曲作者意图,尽最大努力去演绎作品。民族声乐一旦具有时代性,就能创作和演唱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作品,成为受时代欢迎的歌手、歌唱家或音乐人。

三、多元性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因此,民族声乐的教学曲目,也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点。除了以艺术歌曲为主以外,还应当进行多种选项,形成辅助体系。例如选用戏曲唱腔作为教学曲目,如京剧《打虎上山》《今日痛饮庆功酒》等,都已经成为各种文艺晚会经常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理应进入我们的视野。可以选用一些曲艺唱段作为教学曲目,如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苏州弹词、陕北道情等等著名唱段。特别是东北二人转中的小曲小帽,多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成,更应当成为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教学曲目。如郭颂改编、演唱的《看秧歌》《丢戒指》《瞧情郎》等,都出自二人转。据黑龙江已故二人转专家隋书今先生所著的《黑龙江二人转史志》一书中所述,郭颂曾在1955年向黑龙江著名二人转艺人李荣先生学唱东北民歌《丢戒指》。此前郭颂已经学唱了来自二人转的东北民歌《打轮墩》《送礼》等,此次学唱二人转中的东北民歌《丢戒指》,“一个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一个热情地无私地传授他拿手的民歌《丢戒指》,这个民歌不仅内容颇有风趣,曲调也特别优美动听,加之多年演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掌握民族风格和韵味,抓住民歌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教学曲目选择的多样性,既是时代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民族声乐人才的需要,又是民族声乐教学自身的需要。而教学曲目的多样性,又是教材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教材建设本身,就应当以创新为宗旨和红线,要从新视角、新视域、新高度、新深度等多层面上着力,务求收到全面创新的教学效果。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

[3]鲁迅.致陈烟桥[J].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4]张葆成.黑土戏剧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57.

[5]翁葵.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与曲目[J].中国音乐,1992(02):78-79.

[6]王洪权.民族声乐教学中发声曲的合理选择[J].音乐生活,2008(06).

[7]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2007(04):194-196.

J616

A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