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佳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浅析针对不同阶段盈余管理的审计
李雨佳*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意识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选择性地披露财务信息,从而达到获取某些自身利益的目的。一般认为,盈余管理的产生基于两个基本条件: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前者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管理契约或既有的报告规则大多是固定不变的,而企业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是在变化着的,此时,盈余管理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后者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企业管理层不必要也不可能向其他信息使用者报送企业的全部信息,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大部分人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一方面,盈余管理由于从企业管理层利益出发,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可以看作是企业成熟的标志。然而,另一方面,企业盈余管理也是没有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体现,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不正确的决策,损害债权人、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抑制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方面,具有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发挥其作用。大量的论文研究也证实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应对不管是传统应计盈余管理方面,还是在真实盈余管理方面,都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分别从不同阶段给出在审计工作中应对盈余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审计计划阶段
1.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审计人员应保持对盈余管理的高度敏感和警惕,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合理规划审计资源,大体制定出总体审计策略。从很多方面都可以来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例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职工处获得信息、从以前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等。
2.确定重要性水平。考虑重要性水平,不仅应从数量方面,还要从性质方面,而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在数量方面,错报的金额越大,可能带来的损失越大,就更重要;性质方面,涉及舞弊和违法的行为的错报和漏报,会严重影响财务报表趋势。
3.与治理层沟通。通过与治理层的沟通,了解其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评价。同时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管理层的诚信情况等问题。
4.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经历以上三个程序后,审计人员对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项目有一个大概了解,对其中最严重的舞弊应予以特别关注,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审计计划。
(二)风险评估阶段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外部环境方面,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进行了解,充分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情况。内部环境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战略目标的制定及其内部控制的设计等是否恰当合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绩状况如何等。
2.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由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管理层是否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审计人员应对其重点关注。
3.识别与评估特定领域的重大错报风险。重点关注与盈余管理相关的领域:
(1)舞弊风险。由于盈余管理在进一步突破法律法规约束后可能演变为舞弊,可以利用评估舞弊风险的程序来类比判断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
(2)与关联方相关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与其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
(3)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了解被审计单位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了解管理层如何识别是否需要做出会计估计、如何做出会计估计,从而推断管理层是否存在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风险应对阶段
通过以上阶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情况,相关重点领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盈余管理的特殊性,管理层很可能凌驾于控制之上,控制测试也就不能完全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实施实质性程序,对这些重点领域进行细节测试,重点审核。此外,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1.重点关注与营业有关的应计项目。尤其是其中短期的、与营业有关的项目,例如存货、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预收预付账款。对于重大交易和异常交易,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足够充分的商业理由证明其合理性作出评价。
2.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审计人员应测试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做出的调整是否适当,复核并评价管理层在做出会计估计时所作决策判断是否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偏向。
3.重点把握关联交易。由于关联交易的独特特性,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关联方的认定以及关联交易的具体过程上,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对这两点进行充分披露。
4.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如企业管理层进行了盈余管理,则可能导致企业出具的财务报表中的前后数据、各项指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实证探索。
(四)出具报告阶段
经过以上的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判断出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很可能影响到报表使用者,使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则至少应出具含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以提醒相关使用者的注意。如果判断出企业的盈余管理在实质上不符合会计准则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且债权人或股东会因此造成经济损失,则应考虑出具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1]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经论丛,2005(6).
[2]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3).
[3]何红渠,张志红.有关审计意见识别盈余管理能力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1).
李雨佳(199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会计、资产评估类。
F
A
1006-0049-(2017)08-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