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2017-01-31 00:30
教学与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冯 刚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冯 刚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别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四个着力点上进一步研究和认真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别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四个着力点上进一步研究和认真探索。

一、课程育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2](P94)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这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明了方向。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信、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课程育人不放松,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能力和水平,发挥好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课程育人奠定理论基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的理论滋养和智慧支持。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要更加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展现学术前沿为标准、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为目标的学科定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所在,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学和研究全过程。当前,尤其要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理论指导和重要内容。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学科架构。在国内、国际、多学科等视野下,总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社会需要、历史文化、实践经验、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逐步优化和调整学科建设的节奏和步伐。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整合力量,科学布局,帮强扶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第三,要进一步规范学科设置。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切实解决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科建设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学科研究领域、研究边界和研究话语的协调统一。

二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研究,始终保持研究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4](P14)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时刻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不断凝练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向,在寻找前沿、抓住前沿、突破前沿的良性循环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首先,要把握理论前沿,就是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选题策划,加强资源整合,组织集体攻关,推出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把握实践前沿,就是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位置、获取自信,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中体现价值、赢得尊重,逐步增强研究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第三,要体现创新性,就是要坚持立足中国、以我为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标,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话语体系。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给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5]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4](P8)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而教师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依托高校智库建设、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名师大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理论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从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次,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党政干部主持和参与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攻关研究,推动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土壤。同时,也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参与实践的机制和平台,构建理论队伍对实践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长效机制,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要加强培养训练,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育培训、开展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使整个教师队伍真正做到“学马”“懂马”“信马”,自觉成长为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四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创新,构建科学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深入挖掘提炼各学科、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元素,坚持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融合、知识学习与实践体悟相统一,明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促进各学科、各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比如,自然科学类专业应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工程技术类专业应突出培育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执著专一、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突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注重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公平理念与实践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展需求,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加强各学科、各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实效性研究。要通过“理论讲授”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情境讨论”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实践体悟”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是加强课堂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P550)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一系列论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队伍,要站稳立场,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诚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一方面,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生动案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实践育人:培养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勉励青年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7]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并为其提供政策、制度等多方面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创新实践育人理念。首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虽然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但同时也是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少数高校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时,片面强调社会影响、宣传效果,却忽视了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参与感、收获感,这是导致活动吸引力不足、长效性不够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必须抓住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人。其次,要注重形成协同理念。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还要整合多方面育人内容。当前实践育人的众多途径没有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之间的校外协同机制,逐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第三,要注重形成融合理念。完善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深度融合。

二是丰富实践育人内涵。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也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社会实践也应该将这两方面内容作为重中之重。首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的集中表现,大学生不仅要做到自己认同和践行,还要自觉承担起向身边人宣传教育的责任。高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桥梁,通过主题设置、宣传鼓励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既有利于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又能使大学生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加深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而理想的实现是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因而,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内,走进工厂、社区、农村,边宣传、边学习、边成长,才能增强其对中国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才能使其懂得只有通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只有将个人理想汇入中国梦的洪流,才有实现的可能,才有精彩的人生。

三是做实创新创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8]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9]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渠道”、促进“衔接”、强调“差异”、注重“协同”。首先,要明确“渠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充分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的方法,冲破把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职业教育或“泛化”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藩篱,强调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育。其次,要促进“衔接”。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深度契合素质教育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和长效性的特征,同时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第三,要强调“差异”。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同样是创新创业教育,面对文科和理科两类专业特点迥异、思维方式悬殊的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必然不同。同时,还要准确掌握同一专业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以动态视角开展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要注重“协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而且涉及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的配合,必须建立科学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多主体、多因素的协同运作,凝成合力,推动工作和谐共赢。

三、文化育人:树立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0](P12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对坚持“文化自信”做了重要阐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这些论述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强调了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也对高校开展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深刻理解文化育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2](P663-664)在现实学术理论研究中,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里不做深入讨论。但必须注意,文化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之分。如果用正确的、先进的文化育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反之,如果用错误的、落后的文化育人,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贻误终生。因此,文化育人要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先进性这一根本。要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加强对其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所谓文化育人,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知性教育,注重青年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提升。在进行文化育人时,我们强调要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是通过隐性的教育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文化,远离和摒弃错误的、落后的、低俗的文化,从而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二是注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P20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当前,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高校课程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三是将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作用。”[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和支柱,影响着社会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练的表达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追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传达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和第一要义。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之间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当前,我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宣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多种途径充实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软件上;要提炼大学的精神气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使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要通过校训、校歌、校风的凝练和传扬,让青年学生感受先辈创业的艰辛历程,培养知恩感恩、追比先贤的精神品质。要通过开展文明课堂、文明寝室、文明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注重礼仪、团结互助、友爱他人的思想品德。

四、网络育人:培养中国新一代“四有”好网民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准确把握网络和信息化工作规律,推动各类媒体融合发展、为我所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只有不断推进媒体从“相加”到“相融”,构建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体系,实现从“我加上你,你加上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转变,才能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提升网络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入研究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建立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精准对接的校园传播体系,实现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是推动全国性网络平台与校园网络平台的融合发展,深入研究全国高校校园网络联盟建设、“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全国性主题教育网站、网络互动社区等平台的共建共享、要素配置和示范推广机制,打通增量与存量,推动全国性网络平台与校园网络平台的融合发展,实现平台无缝衔接、信息互联互通。

二是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赢网上舆论斗争。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是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当前,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网民群体鱼龙混杂,网络空间“围观吐槽”的多于“暖心点赞”的,“传谣造谣”的多于“崇德向善”的,导致网络文化正能量不足。因此,我们要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深入研究网络信息在生成发布、接收传递、评论转发、互动反馈等各环节的特点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规律,提高网络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要鼓励研发和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推出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网络文化产品,探索建立“多形式加工、多终端适配、多形态传播”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增强网络文化作品的吸引力,壮大网络空间的正面舆论场。要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主动占领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说服力、影响力,让网络空间晴朗起来。

三是从根源上增强网络工作动力,培养“四有”校园师生好网民。在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同志认为事不关己,所以高高挂起;有的同志认为写了不算成果,说了不算成绩,所以不想写,不愿说。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动力源不足、动力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动力机制入手,结合“全国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设,深入研究探索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机制,积极推动认证结果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审、评奖评优条件中的应用,激励引导更多高校中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从而唤醒“沉默的大多数”,解决不想写、不愿说的问题。要研究校园好网民培育机制,发挥高校相关部门的统筹聚合优势,发现、培养和集聚一批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四有”校园师生好网民,作为校园网络工作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积极传递和弘扬正能量。

总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对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只有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关注国家、社会和青年发展需求,才能真正抓住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习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

[4]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 人民日报,2013-09-10.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N]. 人民日报,2013-05-05.

[8] 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09.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10]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 毛泽东选集[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责任编辑 李文苓]

Four Focal Point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eng Gang

(Shool of Marxism Studi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network educ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in the new practice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anding on height of 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cause of the people has given many important instruction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t present, we should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speech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guid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four focal points of training students in classes, practice, culture and network.

冯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