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敏
(苏州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江苏 苏州 215400)
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音乐,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所以,音乐教师必须从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出发——“解放”音乐课。下面,从三方面入手,具体谈谈我的“解放”策略:
音乐课初始就是一种快乐的开端,幸福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一段富有动感的乐曲,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动手呀,动动脚呀,请做深呼吸……”这样,既发挥出教师的舞蹈特长,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正像马华的“天天五分钟”一样,这姑且戏称为“快乐五分钟”。渐渐地,“快乐五分钟”里的动作汇编成套:冬天有“轻摇摆”舞曲等动感强的乐曲,以跳跃动作为主,配合的说词富有动感。以生为本的“快乐五分钟”,带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步入音乐殿堂,能把学生真正从死板的教学框架中“解放”出来。
音乐欣赏课的常规模式是这样的:1.简介作品及作者。2.初听,感受音乐形象。3.复听,分段欣赏作品。4.再听,熟记音乐主题谈感想。在这种枯燥的模式中,往往是一讲到底,一听到底,如此的“师本”课堂,学生怎能不反抗?怎样把学生从枯燥的音乐欣赏课中“解放”出来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感受与欣赏”内容有明确的提示:“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以此为标准,结合多年音乐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听、讲、想+舞”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从乏味的欣赏中“解放”出来。
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就是要听,教师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在想象中充分感受音乐形象,产生情感共鸣,分析、理解音乐内涵。例如,在《木偶的步态舞》欣赏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有的学生觉得小木偶是不想练琴溜出去玩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有的学生认为是小木偶第一次来到主人家参观房子时和老猫之间的故事……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合情合理。接着分段细听,体验各段不同的情景及情节;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一段,对比一、二段的音色、力度、速度,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结构,丰富音色形象。结合自身感受编出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这样一个活泼好动的小木偶形象就一步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认知是理智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儿童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在上欣赏课《春之声圆舞曲》时,先预设悬念:“今天我们欣赏的《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发现自己很有音乐天分的儿子刻苦练琴时,竟然把儿子痛打一顿,因为害怕儿子长大后超过自己,就阻止他继续学习音乐。”学生面露不解,甚至有些气愤,“为什么?”我趁热打铁介绍作者约翰·施特劳斯,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因为每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背后都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挖掘,抓住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想+舞”。
1.想+舞,闻乐起舞
对于缺少音乐经验的学生除了想象,应该更多地通过形象的外部操作来帮助理解作品。《乐记·师乙篇》道:“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是我将舞蹈与欣赏结合起来。在《春之声圆舞曲》一课,分段、对比、完整听完后,我会简单地给学生们提示电视里演的外国人举行舞会时的衣着、发型、舞步等,学生们积极发言,想象空间迅速扩展,“婚纱一样的拖地长裙”“金色卷着的假发”……学生们共同学习简单的舞步,相互邀请,在美妙的旋律中舞起来。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参与,在参与中体会音乐内涵,在快乐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心理素质和音乐素养。
2.想+舞,明辨段落
在低中年级欣赏教学中,许多乐曲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有节律的肢体表演中去感知、熟悉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我们分析乐曲结构特点,常常通过伴随着特定的乐段运用合适贴切的动作在表现中感知,熟记旋律,有明晰的听辨。这样,不同乐段就能够以不同的动作表现来区分,建立起一种立体可感知的音乐形象,效果就显而易见。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一种天性,一旦在某个方面受到禁止或限制,就偏要努力冲破这个禁区以探究竟,这被称为“禁果效应”。我就以“禁果效应”“解放”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禁果效应”要选择旋律简单、内容有趣的歌曲,也不可常用,否则学生就会识破机关而对你设置的禁区不感兴趣。其实这和我们平时用的“听唱法”极相似,只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怎样在教学中“解放”学生兴趣,解放学练空间呢?新课标提倡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参与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为音乐教学的“解放”打下坚实的理念基石。例如教二年级《小花猫和小老鼠》时,歌曲短小精悍,猫鼠动物音乐形象明显,学生在模拟动物形象中学习歌曲,教师以故事背景展开教学,最后根据故事结局,共同编创歌词,形成歌曲新版本。
第一,要正确引导。说唱艺术节奏快、语言通俗。从3~6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看,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类似的“打油诗”、“顺口溜”所吸引。我们了解到学生认知与需求的特点后,不去刻意阻止,要善于科学引领。首先,保护好孩子这颗“向往自由的心”。在学生中间,肯定说唱是一门艺术,这是对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认同。再次,需要让学生了解说唱艺术不仅仅是Rap、Hip Hop、R&B,还有其他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0多个民族拥有80余种说唱形式,它们拥有独立的音乐唱腔体系、特殊的唱词押韵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极具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正确引导,慢慢开启“这扇窗”,让美丽的“阳光”照射进来。第二,运用说唱艺术进行音乐教学。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我在苏教版中年级的教材中,大胆融入说唱艺术教学。例如:《八只小鹅》教学中,运用一段说唱内容,表现小鹅快快活活在玩耍的生动情境,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学生们在说唱音乐伴奏下不由自主做起了各种“小鹅”的动作,生动诙谐的姿态融合清新明快的节奏,这段说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解放,潜能得到发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活而不乱”的教学策略,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动静结合,收放适度。“解放”音乐课,改变了学生对音乐课堂漠然的态度,以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步入轻松、和谐、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
[1][美]艾伦·科普兰,丁少良.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民音乐出版社,1984.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