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唢呐谱面传承和口头传承的关系

2017-01-30 21:32:08王俊梅
北方音乐 2017年22期
关键词:唢呐口头沈阳

王俊梅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试论唢呐谱面传承和口头传承的关系

王俊梅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口头传承是中国音乐传承的特色,而谱面传承是西方音乐传承的特色。这两种传承方式虽不同,但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具体以哪种方式为主,音乐家们各执一词。但是经过对口头传承以及谱面传承的深刻分析,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互补关系,为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口头传承和谱面传承的内涵,然后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唢呐;谱面传承;口头传承;关系

唢呐是一种流传十分广泛的民间乐器,是一种舶来品,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成熟完善,并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艺术在长久的发展中,由于技艺的掌握者多为民间艺人,因而传承方式与其他的民间音乐一样,主要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口头的形式,后经过高校的规范化,谱面传承的形式慢慢地发展起来,那么,这两种传承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这两种传承方式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唢呐口头传承概述

顾名思义,口头传承也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地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承唢呐知识和技艺。它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传”的人,也就是老师,他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来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且具有感染力地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其次是“受”的人,也就是学生,他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艺。口头传承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民间生活气息,师父带着吹、陪着练等。它具有本真性、鲜活性以及独特性,这些都是谱面传承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点,不能使乐曲得到及时的保存和记录,因而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渐渐减少,有些甚至会因为唢呐艺人们的保守或者离世而失传,即使被有心人记录下来,但由于外人的局限性,不能十分完整地呈现其原貌,进而给其他人的学习留下很多的疑惑。

二、唢呐谱面传承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民间艺术家走入各高校开设课程,进行唢呐知识和技艺的传授。这些民间艺术家逐渐开始学习简谱,用简谱记录自己的创作,例如赵春峰编著的《庙会》等,这些整理是民乐最主要的教材来源。随着教学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谱面越来越详尽完善,它弥补了口头传承的弊端,但是它自身也出现了新的弊端,乐谱再怎么精细也无法代替口传给人的细腻,口传的那种鲜活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是谱面所不可比拟的,另外,谱面越精细,越容易使人走向一个误区,随着谱面的固定,乐曲演奏者很难进行二度创作,阻碍了演奏者的创新,继而阻碍了唢呐的可持续发展。

三、唢呐谱面传承和口头传承的关系

唢呐的口头和谱面传承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进行口头哼唱时,会以谱面为基础,但是并不会完全地依照谱面,在实际的口头哼唱中,乐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通过对谱面和具体的口头哼唱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大致地窥探出唢呐口头传承和谱面传承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谱面的观察,我们可以十分直观地观察到,原谱基本上都是主干音,而通过教师的哼唱,则发音技巧有了改变,与原谱相比,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增加了许多新的演奏符号,使乐曲的演奏变得更为丰富和饱满,即使这样,谱面对于许多东西还是无法记录的,始终不能很好地体现乐谱的韵味。其次,关于乐曲的演奏效果,完全按照原谱进行乐曲演奏,表现出来的音乐就十分平淡、干枯和呆板,而经过教师的演绎,乐曲所呈现的效果就十分不同,不但更加生动鲜活,而且变得更加充满韵味。学生通过教师的哼唱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举个例子来说,特殊技巧以及分连奏的效果,或者哼唱时的眼神以及肢体动作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更加有利,可以使学生十分生动地初步了解乐曲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借助听觉以及视觉,更快地掌握相关的乐曲。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口头和谱面传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于传统曲目的传承,口头传承具有卓越的贡献,但是,它具有不稳定性、不易保存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而谱面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使得乐曲可以更加长久地保存和流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唢呐的口头和谱面传承联系十分密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的唢呐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依照谱面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的教学,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口头传承与谱面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学院派的教学谱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当前我们重新研究口头传承的特点,并肯定它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求教学回到原始的那种口头传授(基于通音律、识字率低的文化背景),我们所最追求的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状态,基于谱面的优势,进行二度创作。当前,创新成为一股风潮,蔓延至各行各业,唢呐要想获得可持续的蓬勃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不能被固化的谱面束缚,应该将口头文化与谱面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1]张强.浅谈吟唱方法在唢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22):166.

[2]范曦.浅谈唢呐教学中口传心授和曲谱的传承[D].中央音乐学院,2012.

[3]李建中.唢呐在乐队中使用的若干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

[4]吕景利.建国以来中国唢呐音乐创作的脉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J632.14

A

王俊梅(1980—),汉族,山东省临沂市,艺术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唢呐演奏)。

猜你喜欢
唢呐口头沈阳
又听唢呐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 01:21:10
沈阳分店
艺术品(2019年9期)2019-10-26 06:42:14
沈阳分店
艺术品(2019年4期)2019-05-30 04:45:38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长江丛刊(2018年8期)2018-11-14 23:56:26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幼儿100(2016年35期)2016-03-11 19:47:09
口头表达一点通
唢呐(短篇小说)
红豆(2016年2期)2016-02-16 07:34:32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