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才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内江 642150)
论中国民族声乐对民间音乐的吸收与融合
李洪才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内江 642150)
中国民间音乐有着鲜明的特色,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元素。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并融合民间音乐,以创造提出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和民间特色。本文从曲调创作、歌词创作和演唱方式三方面探索了民族声乐对民间音乐的吸收与融合。
中国;民族声乐;民间音乐;吸收;融合
民间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举,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其艺术价值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并融合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以实现自身文化内涵丰富和艺术价值的提高。而民族音乐的曲调创作、歌词创作、演唱方式等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增添活力,需要民族声乐进行吸收和融合。研究民族声乐对民间音乐的吸收与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而且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在上世纪初期,民族声乐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戏曲、民歌、说唱、小调、吟诗词等音乐形式的曲调创作进行和吸收与融合,将民间音调融入到民族声乐之中,使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赵元任根据无锡方言创作的《卖不谣》,根据家乡的古诗音调创作的《听雨》等,这些民族声乐作品都具有深邃、古朴的风格。又如,聂耳对号子曲调进行创新,创作了《打长江》《大陆歌》等歌曲。再如,歌剧《白毛女》中的音乐是根据山西《青阳传》、河北民歌《小白菜》等曲调创作而来的。在我国近代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很多艺术家就十分重视曲艺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将戏曲和曲艺作为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宝库。而曲艺和戏曲也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民族声乐从曲艺和戏曲中吸收了大量的音调素材。例如,陈啸空根据京剧中青衣唱腔旋律创作了《湘累》,赵元任在吸收京剧《西皮原板》旋律的基础上创作了《叫我如何不想他》。另外,《小二黑结婚》吸收了中山西梆子中的曲调,《江姐》吸取了京剧、川剧、越剧、四川清音、曲艺洋琴等音乐素材。民族声乐曲调创作对民间音乐的吸收与融合实现了戏曲与歌曲的巧妙结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民族声乐在歌词创作过程中也吸收了多种民间艺术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元素有诗词、戏曲和曲艺。首先,从诗词方面来说,我国民族声乐中有很多歌曲的歌词都借鉴了古诗词。例如,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根据古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创作的。另外,在民族声乐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创作者都是直接采用古诗词来进行歌词创作。例如,刘大白的《卖布谣》、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郭沫若的《湘累》中的歌词都采用了古诗词。此外,还有一些民族声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古代诗人的诗词曲谱。例如,《大江东去》这首歌就是根据苏轼的诗词创作的;其次,从戏曲、曲艺方面来说,我国民族声乐中的很多歌曲都借鉴了戏曲和曲艺的歌词。一方面,中国声乐艺术对戏曲、曲艺的歌词句式进行借鉴和融合。戏曲和曲艺的歌词句式以十言、七言和五言为主。而我国民族声乐的歌词创作只以七言和五言比较常见。例如,《只怕不抵抗》、二人转《监桥》等采用了五言句式的歌词,《唱得幸福满山坡》、京剧《甘露寺》等民族声乐采取了七言句式的歌词。另外,我国民族声乐作词对曲艺和戏曲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吸收和融合。曲艺和戏曲的唱词通俗易懂、质朴含蓄,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民族声乐创作中的歌词创作很多都借鉴了戏曲和曲艺、朴实真挚、通俗易懂的风格特点。例如《红星闪闪放光彩》中的歌词,“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感情真挚而通俗易懂。
我国民间音乐演唱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也不相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新疆地区的民歌纯真质朴,蒙古地区的民歌悠扬,江南地区的音乐柔婉。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方式上对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进行了吸收了融合。例如,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借鉴了民间音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特点,并将这两个特点作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并且,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上也吸收融合了曲艺和戏曲的演唱方式。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比较自然,说唱性较强,可以自由运用嗓音,通常情况下运用纯真声,只有在个别时候运用假声进行演唱。另外,戏曲、曲艺的演唱也讲究字正腔圆,并运用停顿、强弱、轻重等方法来增强感情的真挚性。而我国声乐演唱方法对曲艺和戏曲演唱进行借鉴,追求声情并茂、以字带声,强调声音自然质朴,要求音色明亮,使声音和情感表达巧妙结合。例如,李双江的《北京颂歌》结尾的演唱方法就吸收融合了京剧的行腔。
[1]胡东冶.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民族唱法”探析[J].音乐生活,2007(02).
[2]柴玲.民族声乐作品中艺术特色及风格韵味的把握——析《木兰从军》[J].音乐生活,2017(03).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