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龙
(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
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民族和欧洲传统
——学术问题的理论方法方面概说
李炎龙
(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
鉴于20世纪在全世界,尤其在东亚地区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中小提琴艺术的高水平发展以及演奏技术的完善,我们有必要审视、研究和总结中国音乐中小提琴艺术从诞生到今天的发展演变史。中国弓弦艺术具有丰富的独一无二的民族传统(如民间乐器二胡),20世纪欧洲小提琴文化进入了中国,并广受欢迎,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演奏流派。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构建具有多边性和多面性,在世界音乐理论中这一主题暂时被研究得尚少。然而,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中国作曲家作品宝库,加上小提琴一直参与了中国独奏,合奏以及管弦乐等各种题材的丰富和发展,促使我们对在民族土壤中发展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演奏风格流派进行系统化归纳和定义。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欧洲传统
随着20世纪以来小提琴作品数量的稳定增长,演奏技术的完善和丰富,音乐演奏家智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根据中国音乐史的审美文化发展阶段揭示小提琴艺术的规律及其发展程序之前,定位于弓弦乐器音乐发展中复杂的风格演变进程,我们需要审视音乐艺术中的复杂非凡现象——小提琴音乐的广阔图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结和系统化归纳研究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历史阶段和现代发展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选择的研究视角——中国小提琴音乐中民族和欧洲传统的转变是最为有趣的,也是具有现实学术研究价值的。
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通过参与音乐艺术领域充分展示才华是民族创作进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呼吁我们在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及民族中心表现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上述研究视角要求我们在民族和世界背景的演变进程中了解定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以下方面是解决和研究上述问题的主要理论学术前提:
(一)考察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以及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这一乐器至今小提琴演奏史
(二)揭示20世纪中国小提琴艺术演变进程特点的动态和范围
(三)强调中国小提琴——二胡作为弓弦乐器家庭中的民族代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的意义
(四)确定小提琴的声音形成和声音引入的审美体裁规律,考虑到音色等级的丰富及其在中国音乐艺术中的功能以使二胡的声音形象适应欧洲小提琴引渡
(五)根据中国音乐艺术的总体审美阶段,风格,流派,确定20世纪小提琴艺术的审美文化阶段规律
(六)分析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不同阶段中小提琴作曲家创作的鲜明范例,尝试把器乐的执行-表达方式和技术可能性分类
(七)研究相关阶段的剧目政策,确定小提琴作曲家创作不同体裁的特点
(八)根据以下领域审视中国的小提琴音乐
1.独奏作品(独奏乐器的室内音乐会作品)
2.合奏作品(各种形式的合奏)
3.独奏部分在管弦乐中的作用
4.不同小提琴作品的翻译
5.构建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剧目单,以使当代演出剧目丰富多样,便于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
(十)把世界小提琴音乐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同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进程相比较,揭示中国音乐的固有特点融入该领域的整体水平
(十一)总结20世纪小提琴音乐艺术发展的艺术审美表现,尽可能勾勒该乐器在中国及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完整图景,意义和功能
在提出确定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和世界起源关系学术问题状况的理论-方法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主要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如下:史学研究法,要求我们追述小提琴音乐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动态及其在中国的演化发展过程。比较研究法要求我们对比和确定世界范围内小提琴演奏单个的历史-体裁阶段特点以及中国小提琴传统的形成特点。在分析中国小提琴作曲家作品的时候还需要使用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主义方法,释义学方法(词源学特点),符号学分析方法。其中,使用符号学方法的原因是在中国小提琴音乐中密集涌现了不同程序类型,其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乐器文化的主要类型特点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分析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基础,阐明其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动态。当然,用综合分析法来确定小提琴音乐中的中国元素和欧洲元素优先关系或比例关系是让人忧伤的,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小提琴弹奏的纯技术演奏方法,还需要考虑到中国和欧洲传统中的调式、节奏、音调-旋律、表达特点,以及体现一定的审美-体裁规律(表现中国小提琴作曲家作品中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超印象主义趋势)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揭示小提琴的音色审美形成过程及其在不同风格时代和传统中的不变体,区分民间风格和学院风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相互影响是用历史观审视中国音乐演变阶段的重要方面。当然,审视分析中国作曲家小提琴音乐作品,勾勒其体裁色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小提琴中欧洲原则和中国原则的相互关系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观察其动态将成为再现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的审美图景基础。20世纪的小提琴声音审美获得了新视角并且与新的艺术审美流派相关联。但是,声音前景和声音形成的声学自然的输出原则是声音审美方面当代不同风格流派的共同分母。
(一)音乐会音乐类型(小提琴音乐会,乐队作品,带小提琴独奏的乐队场面,带小提琴独奏的大型交响乐作品或者声乐-交响乐作品混合,两-三个独奏乐器音乐会等)将成为研究的第一部分。上述体裁将代表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的质量音色和技术演奏宝库,展现小提琴作为外向型器乐在音乐演奏方面的专门特点。
(二)室内音乐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音乐会演奏类型储备。“近距离”,实验-实践基础以及在共鸣(作为声响的艺术)方面寻找新路径,在内向型声音形成领域突出乐器使我们在室内和独奏奏鸣曲,组曲,变奏曲和其他中等篇幅的作品体裁上研究当代小提琴声音嬗变的深度和容量成为可能。显然,不考虑混合乐器的室内作品(三重奏,五重奏,六重奏,七重奏,合奏音乐中的不同室内成分)的图景是不完整的。
(三)小型乐器作品成为20世纪小提琴声音审美-艺术方面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程序化现象增强,其赋予小提琴表达方式特点当代声音思想特有的典型的符号-语义基因组。因为正是小型作品(如同诗歌)可以用最密集的集中形式具体表现音色本质的深度,其在20世纪在世界声音模式审美无边多样性中获得内涵单位音素意义。
总之,为了再现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图景,我们建议使用体裁法,其允许我们在20世纪作曲家小提琴成型和阐释的风格方面领域以及在审美视角领域观察体裁变形和革新的平行过程。分析单独作品将成为阐明作曲家的器乐视角的审美风格原则规律以及揭示其在中国音乐特有的音色语义意义领域的内在特点的平台。
明确中国小提琴演奏的独一无二性也是有必要的,其在21世纪不仅获得了民族意义,而且获得了世界意义。今天,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形成了强大的小提琴流派,其主要原则一方面允许我们将技术-演奏体系中的新元素本土化,表现当代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在一些中国大师的创作中思考小提琴声音的哲学。这样,这些理论方法和固定的理论基础要求我们研究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的主线。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发展成为了小提琴艺术集中发展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的证明,丰富了作为乐器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代表世界范围内作曲家作品色板,为小提琴演奏带来了全新的独特话语,把身后的民族声音感觉原则和世界成就联系在一起。因此,至今中国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了艺术-审美寻找和方向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J607
A
李炎龙,乌克兰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三年级,小提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