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乐之质美 论学理之认知
——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综述

2017-01-30 16:17杨青胡小满
人民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燕赵音乐学传统

■杨青胡小满

品古乐之质美 论学理之认知
——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综述

■杨青胡小满

燕赵自古善歌。燕赵音乐素以品样多、形态发育较成熟而满足着生活中多个社群的需求,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方历史遗存丰厚的文化区。为了探究燕赵传统音乐艺术规律,交流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培养音乐理论研究人才,由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于2016年11月19—20日在河北省沧州师范学院举行。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以明清以来的俗乐为主旨,以明清之际的河间府音乐文化为中心,关注燕赵音乐的历史样态与当代发展。共有来自北京、天津、重庆及河北省省内的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早在2014年10月,河北师范大学即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旨在将燕赵音乐文化作为一个中国区域音乐文化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种类加以专题性研究,为致力于燕赵音乐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而搭建一个平台。如果说,首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是燕赵音乐学者在新方法、新视阈引入区域音乐研究大背景下进行的,对燕赵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在学术理念、学界认知、学术团队、成果梳理、技术手段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教化”;此次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举行,更具有了新的学术探索与收获。四方学者相聚狮城,交流学问,更像一场接力赛,将燕赵音乐研究引入到一个更加多维的论阈。本着学术自由、有的放矢的精神,学者们围绕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与燕赵音乐的历史田野与当代样貌;燕赵传统音乐的品种类型与音乐形态;燕赵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音乐教育等议题各抒己见,平心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法论视域中的燕赵音乐新思考

众所周知,研究方法事关研究的成效。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研究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文化热的不断深入,学界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的特质之一就是运用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理念、新方法及其新角度来支持燕赵音乐的研究并产生了一批新解新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认为,燕赵音乐文化研究应考虑到“乐籍文化”这一重要的音乐史文化背景,如果没有这样的学术理念,则很多问题难以深入也不好解释。他在《河北乐籍文化积淀的深厚内涵》一文中指出对于河北“乐籍文化”关注的重点应在元代之后,若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则可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实在太多。文章特别对元代之后的乐籍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着眼于邯郸、河间乐器的辨析,明代卫所制度的影响,冀中笙管乐的礼俗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思路、方向与方法。近年来,学界倡导“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之研究理念与视角,其意义在于肇启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历时—共时”的这样一对概念,将音乐研究引向立体。①作者“关注乐籍文化”观点的提出可说是“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倡导的学术“新思维”在燕赵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一次体验。

天津音乐学院郭树群之《试谈当代燕赵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走向》论及了如何将已经焕发出来的学术研究热情引向更富于理性的层次,是燕赵音乐文化研究者应予以思考的重要问题。他通过梳理在全国音乐学界颇具影响的“冀中音乐会”这一燕赵音乐研究的热点命题及其成果,尤其是围绕着学界往昔研究此对象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富有理性的思考,由此进一步呼吁新的研究方法在燕赵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他强调应借鉴当代“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者提出的“由‘历史’伸向‘田野’”,“从‘田野’探向‘历史’”的方法论命题,强调对于不同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感同身受的内部理解,用多角度、多途径、多种阐释方式寻求多重证据之间的内部有机联系。为此,应该张扬“由‘历史’伸向‘田野’”所需彰显的时代色彩以及“从‘田野’探向‘历史’”所需增强的史学涵养,以期进入“释古”研究的新境界。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之《有关北方秧歌生存现状的几点思考》,深入分析了我国北方秧歌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展过程中因受到极端政治思潮影响而出现的断层现象以及艺术化、世俗化和通俗化的发展变异过程中因社会重组、族群离异而导致的传统流失、人才断档等发展危机。尤其可贵的是,面对危机,他主张向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乞灵”,走出单纯研究、观望的状态,最终实现“我”与“他者”之间的参与性文化“互动”。所谓“应用民族音乐学”,是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从事或管理与世界各国传统音乐相关的音乐活动,其工作领域包括音乐节和音乐会的组织、博物馆的展览、技能培训项目等。②该理论作为一种“应对之策”应用在解决这一自发性、民俗性的传统艺术品种的发展危机之中,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宏锋在《传统音乐音体系研究法论纲》中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音体系”结构研究中的相关成果,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抽绎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音体系,并以此探寻一种更为高效、严谨的音响分析模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他以河北、江苏的若干首民歌的音乐形态比较为例,诠释了其“聚散单元”和“结构内核”为核心要素的音体系分析模式的有效性。对于开展燕赵音乐研究的形态学分析具有方法论的启迪。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胡晓东以《扎根本体、建构模式——袁静芳先生佛教京音乐研究之理论与实践意义》为题,从乐种学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多年潜心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研究的成就,阐释了袁教授所总结的适合中国传统音乐本体分析的“模式分析法”,指出该“模式”是取跨学科研究视角,结合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宏观动态视野审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个案研究、燕赵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撑。

随着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30年前兴起的民族音乐学,已由初兴之际现实版的田野调查走向了回望历史现场的“田野”考察;抑或倡导关注传统音乐品种在当下生存发展样态的“应用民族音乐学”场域,都成为燕赵音乐学者研究燕赵音乐的种种新思维、新视角与新方法,给予燕赵音乐文化研究以新的进步与变革。这在本此会议中颇显成效,成为启迪、影响着燕赵音乐学界学术叙事的重要方法。

二、各显其美的燕赵音乐类型学研究

此次会议收到来自河北省内学者的论文二十余篇,大多聚焦于作者生活所在地的区域性传统音乐品种的类型研究。地缘优势,赋予这类文章呈现出选题广范、视角多样、话题切近的特点。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胡小满围绕着明清时期的河间府及其音乐文化撰写了《河间府俗乐文化略说》一文,以其历史遗音鼓钹乐、风俗歌、大鼓书、落子舞、梆子腔、时调小曲等品类为例,从历史政治主导下的移民文化、运河文化、盐业文化、礼俗文化等角度透析了这些俗乐的艺术成因,提出了受当地以诗歌为代表的文风、屯拥重兵的武风、五味杂陈的土风之影响而生的认知。

河北传媒学院于宙以《求“偶”尚“双”的音声律动——冀中古乐“句句双”节奏研究》为题,结合任丘大鼓与常山战鼓的异同,解析了“句句双”节奏在冀中古乐中的表现与及其文化内涵;衡水学院苏华在《河北景县吹歌的现状与传承研究》中对该地吹歌乐器的器体结构、曲目结构、音乐传承、艺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磊、杨青、常江涛分别宣读了他们对燕赵乡音的研究成果。张磊的《冀东洪山口村音乐现状考察报告》,对冀东地区一个普通山村所流存的传统音乐品种给予介绍,辨析了其融合、保存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杨青的《沧州小曲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艺术语言的使用以及地理、历史、经济影响诸因素,分析了沧州小曲“既明亦媚”的音乐特点的文化归因。常江涛的《官民互动 礼俗兼具——高碑店义店村“冰雹会”祭礼仪式用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以历史民族音乐学为视角,结合明清时期国家吉礼仪式及用乐情状,对高碑店义店村“冰雹会”祭礼仪式用乐特点与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辨析。这些文论不仅体现了域内学者对燕赵音乐的真切关注,也彰显了他们的厚养勃发的学术张力。

此外,还有几位与会者从更宽阔的学术视域阐释了与燕赵音乐研究有密切联系的话题。北方昆剧院周来达以《昆曲曲牌唱调由何而来》为题,对昆曲曲牌唱调(昆唱)均运用“依字行腔”法创作而来的论断提出质疑,并以部分南北曲牌为例辨析了昆唱乃运用依字行腔法、过腔法、接字法、点板法、宫调法诸法的多重创作而来。对于研究燕赵小曲的曲牌构成,颇具启发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齐柏平以《南北小曲的特点探微——从【孟姜女】调谈开去》,举盛行于河北、江苏的【孟姜女】曲牌为例,解读了我国南北方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之不同而引发音乐形态及其文化观念之不同。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以古琴研究为例,表达了古琴艺术在河北地区的传布及其学理研究所存在的巨大潜质。河北北方学院张永江以《中国民族音乐中“塞外支脉”提法的学术依据》,分析了在中国民族音乐“支脉”体系中加入“塞外支脉”的理论依据。张家口学院尤志国以《华北联合大学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贡献》为题,梳理了自1939年至1948年间,华北联合大学为晋察冀边区文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沧州师范学院张国琴着眼于音乐形态、演唱实践的角度,对传统时调【茉莉花】在沧州一带的流传及其音声特质进行了解析,尤其她的即兴范唱,颇受欢迎。

三、旧题新说再论“非遗”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以及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音乐文化品种的生存受到了现代化的挑战。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是燕赵音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也是本次研讨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正定文化馆张刚路从群众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正定县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畅谈了采用“全民动员”“非遗进校园”等“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介绍了其开展的高碑店、雄县两地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的进展与经验,指出此项考察旨在为两地传统音乐在当代民间的存状做真实存照。是借鉴影像文化人类学用视听语言书写人类文化、对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摄录和研究,是后“集成”时代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方法的新探索。廊坊师范学院周旭光《从固安屈家营音乐会看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当地一个古乐品种进入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为例,探讨了将传统音乐纳入到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一系列问题与解决方案。上述议题,体现了河北音乐工作者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所做的理性思考与探索性实践。

为了与会者能够更直观、真切地感悟河间府音乐文化的历史厚重,会议还组织学者们带着“问题意识”赴沧州博物馆、古运河遗址考察,观赏了沧州传统音乐专场演出,到历史的文化场域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本次会议的主办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单建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共同期望: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音乐学者应进一步增强合作,努力促进燕赵音乐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共创研究新成果。本次会议得到了沧州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与承办。

①项阳《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②张伯瑜《应用民族音乐学——实践与思考》,《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杨 青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胡小满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燕赵音乐学传统
音乐学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