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对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来说,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主要的两种教学方法,同时,这两种唱法带给学生不同的歌唱技巧的体验,这对于塑造学生声乐素养方面起到了全面的引导效果。虽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分属东西方不同文化,但是这两种唱法在发声技巧、演唱原理、声音共鸣等存在相似之处,并且在数百年的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声乐作品的创造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国内声乐教学发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选段的演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是近来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深入调查发现,美声教学的歌剧选段多以西洋歌曲为主,反而忽视了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歌剧的选段,而且这一现象在高年级中普遍存在。对此现象,本文深刻分析中国歌剧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此呼吁民族声乐教学人员充分考虑声乐教学的教材等材料,合理选取中国歌剧应用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
中国歌剧演唱水平的进步有力提高了国内美声教学实践的质量,成为国内美声教学的原动力,反过来看,国内美声教学需要歌剧演唱为其提供全面的、经典的、大众的素材,以推动国内美声教学的发展。因此,中国歌剧的演唱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这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从中国歌剧的发展阶段来看,美声唱法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国歌剧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而在中国歌剧出现之时,国内声乐教学就开始融入其内在元素,奠定了中国歌剧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国内美声教学表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色和兼容并继的发展方向;“文革”动乱结束后,中国歌剧获得了稳定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文革”停止高校招生导致人才培养的脚步停滞,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并且因为声乐作品的缺失对美声教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声教学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不仅创作作品别出心裁、富有新意,表演人员的数量也因为美声教学的重视逐渐增加,而且因为开放性地吸收并借鉴世界各民族声乐教学成果,我国美声教学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歌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与美声教学的融合提供宝贵的经验。
中国歌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产物,有着独特的中华民族为代表的文化色彩,因此,以中国歌剧为基础形成的民族唱法相较于以西洋歌剧为基础形成的美声唱法,不管是在演唱技巧上还是吐字方法上都有着民族艺术风格。
美声唱法的表演者在发声时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形式即,在保持横膈膜的基础上控制呼吸肌肉群对抗,这样既保持气息的稳定、绵长,又能够连续平稳发声。而民族唱法讲究“以气唱情”,就是运用丹田发声,这样可以以“断句”形式,控制发生的舒缓程度来达到以情带声、形象表达感情的目的。
人体学理论是美声唱法形成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主要表现在腔体共鸣技术之中。简短来说,就是表演者在演唱之时,充分调动口腔、胸腔以及头部各部位腔体的共鸣,达到保持腔体的音色并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目的。对于民族唱法来说,因为东西方人身体结构存在差异,所以民族唱法形成之时就不需要像美声唱法那样大开腔体,民族唱法主要注重口腔腔体的共鸣,这就比美声唱法降低了很多难度。民族唱法在运用真假声比例与调控音色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转变方式更为灵活,所形成的音律和所描绘的意境具有中国风格独特的韵味。
不同于美声唱法因为“母音”和“子音”相距较远而导致吐字发音不清晰的特点,民族唱法讲究“咬文嚼字”,即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都要求吐字清晰。同时美声唱法在演唱时着力点靠后,发出的字节的声音比较模糊,民族唱法则不同,民族唱法的发声比较靠前,所以更容易留下字正腔圆的演唱印象,给观众带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需要演唱者多种艺术形式的投入与表达,而歌剧选段的演唱更是美声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中国歌剧的发展与中国传统艺术戏剧与文化的发展亦步亦趋,所以歌剧表演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同时,多元化的发展内涵和多层次的训练方向为美声教学带来多类型特点的风格,因此,在美声教学实践中,以歌剧训练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歌剧音乐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多角度、多范围均衡发展,培养综合型音乐人才,有效提高美声教学的质量。
中国歌剧对于美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美声教学的具体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将中国歌剧的选段演唱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声乐特别是中国歌剧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以此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声教学深入结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1]原丽红.中国歌剧与戏曲音乐创演关系之研究[D].大同:山西师范大学,2014.
[2]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05-108.
[3]白莹.论中国歌剧中演唱方法的“双文化现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