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宏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开始走进课堂,教师越来越注重创新教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创新才既能凸显出音乐的魅力,又能使学生深入领会音乐的精髓?从音乐的内容及情感上出发,找到了音乐和语文语言情感的相同之处,文字蕴含着力量与情感,是音乐艺术的基础,只有深刻领悟文字的魅力,才能读懂音乐语言,从而体会艺术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与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上,首先要本着以音乐课程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作为核心展开教学,语文教材资源辅助于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堂教学又因着语文教材资源的融入而展现出另外一种美,使音乐课堂充满人文素养、又绽放出艺术的魅力。七年级上册《故乡的亲人》这首歌曲是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时感到了孤寂与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是学习这首歌曲的难点,只有先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念的感情,才能把握住这首歌曲的灵魂。在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中,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关于“思乡”的课文,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秋思”的画卷,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更是借助中秋之夜深刻的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诗的意境各不相同,但是诗人思乡的情怀是一样的,再与学生回顾和赏析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后,再次回到《故乡的亲人》这首歌中,“沿着那亲爱的斯瓦尼河畔,千里迢迢,在那里有我故乡的亲人,我终日在想念。走遍天涯,到处流浪,历尽辛酸。离开了我那故乡的亲人,使我永远怀念....”带着丰富的情感去品味,学生也更加能体会到歌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音乐课堂和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单一的教学视角,而要尽可能的从多个视角去呈现出作品的魅力,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升华审美感知、感受艺术快乐,并乐于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我的思念是圆的》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学生感悟到了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人,离家的思乡之情都是一样的,家永远是人的精神归宿。从诗的结构上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从写作手法上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联想。将这种赏析的视角应用到《故乡的亲人》中,通过“悟”,让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线条;通过“想”,让学生思想“这首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赏析”,让学生欣赏歌曲的风格个性;通过小组“分析讨论”,“为什么要选择优美、缓慢的情绪和速度来表现歌曲?” 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探索。从《故乡的亲人》的内容、情感、旋律、风格等不同视角,呈现出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不论是音乐还是语文,其语言都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两门课程能够融合在一起的相通之处。对语文课程而言,增强对文字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提高人文素养,而这种丰厚的情感体会又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去,使音乐更加富有感情基调。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深厚情感,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和体会音乐旋律中的情感变化。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与语文教材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就要多去注重提升学生音乐语言审美能力和音乐语言技能技巧,使学生品读两门学科的融合之美,领略艺术语言的精髓。通过赏析语文教材中《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我的思念是圆的》诗句的语言特色,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用意,感悟到了语言之美。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去慢慢感受《故乡的亲人》音乐的线条,使学生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优美和慢速的。这首歌曲有着民歌的风格特色,再赏析这首歌曲的风格时,又需要从歌曲的内涵上入手,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感。从歌曲内容的手法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歌词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使学生从“怀念”、“想念”出现的次数,及“离开了我那故乡的亲人,使我永远怀念。”的重复使用,再次感悟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浓厚情感。学生们在淳朴的歌词中看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感,作者一定也和诗人一样经历了很多个在外漂泊的中秋节,歌词虽比诗句要朴实一些,但是朴实中的情感更加深切。
音乐课堂与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其实就是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文字欣赏、写作手法的剖析方法,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这种丰富的素养运用到音乐欣赏中去,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作品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的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等,从而使学生成为艺术修养更加丰富的人。
[1]孔祥玲.初中音乐开放性教学法的实施探析[J].音乐时空,2014(11).
[2]彭文.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赤子(中旬),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