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芳 陈改桃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农民市民化道德转换的路径探析
薛晓芳 陈改桃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农民市民化,不只是居住地的简单迁徙,重要的是实现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商业和服务业、农民向市民的三重转变。居住地的改变、职业的转换、主体身份的蜕变最终会在公民的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出来。因此,农民转为市民要从生产模式、道德教育、道德活动等方面入手对道德转换的路径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农民市民化本质核心的掌控。
农民市民化;道德转换;农民
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020年前和2030年前,中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3亿和3.9亿①。如此多人涌入城市,不论对农民、市民还是城市来说都会是一大挑战,面对如此多的现实障碍,因而在关注解决农民居住、居住环境等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的道德转换问题,只有实行合理转换才能帮助农民实现市民化。
著名学者高兆明把道德界定为人的一种应然性的存在方式,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应然存在方式,它为人之所是,即所谓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②。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农民市民化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以期达到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商业和服务业、农民向市民三重转变的一种经济社会过程。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历时态的概念,是全方位、整体性、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道德转换则是农民市民化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维度。农民市民化道德转换并不是单指主体身份的转换、场所的变更,其重要的是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思维方式的转换。
“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③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会慢慢形成与其相一致的道德观念。
(一)私德优先:传统小农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小农经济一直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农民实行的是自我管理制度。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在遵守自然规律基础之上,大都靠自身意愿,无需和他人协同作业。加之这种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此基础上是无法达到大规模积累和存储的。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相对较为自主,无需太多的依附于他人。生产的产品在解决完温饱问题还有余时,方进行交换。因而在这样长期的发展中,他们所奉行的思想观念是自食其力,关注自我发展,关心的是自身利益。如若遇上灾祸年时,如未能提前屯粮,就会面临饥荒的可能。这就需要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以氏族、地域、血缘为基础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救助,也就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我们所说的熟人社会。在这种不脱离土地为基础上的熟人社会,所进行的交往也就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个交往圈中,彼此都互相熟知和了解,信息的传播速度可媲美现今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这种情况下私德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这种模式下,农民的关注点是“仓廪”和“衣食”,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没解决,和其谈礼节、荣辱、道德就成了无稽之谈。因此,在这些前提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必然是最先考虑的是其自身的利益。优先关注私德是传统小农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公德建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区域性的市场开始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自然经济的非自足性经济形态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换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资本和劳动成为了商品交换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成为了实现增殖的资本,劳动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是作为有价值的事物而存在。人的劳动力也作为商品一样自由的出卖,其中出卖的基础是人对自身劳动力的绝对的掌控即人的劳动力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换,不再是依附于土地而存在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之下,整个社会追逐的是如何以最少资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力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显现出一种物化的关系。
随之交换范围的扩大、物化关系的显现,人际关系的交往也不再拘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脱离了地域、血缘、氏族的限制。“仓廪”和“衣食”不再是制约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剩余价值的获取则成为人关注的焦点。一切规范的制定都要在资本增殖的前提条件下,其中需要关注的层面也就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新的具有普适性的约束力量出现来协调,以此来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交往秩序,在这种情形下公德就凸显出来。
农民进入城市首先实现的是居住地的转换,其次是实现职业的转换,最后是行为主体道德的转换,只有三者进行合理的转换方可实现真正的农民市民化。
(一)生产模式的转型是实现道德转换的切入点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的小农经济,农民主要从事于农民生产,土地就是其生存的根本。而转为市民,进入现代的生产模式,其生存的基础是二、三产业。由于产业性质的不同,道德要求也各自不同。如何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转为现代的协同作业则成为了公私德转换的切入点。农民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好多农民除了种地外无其它的技艺,只能从事简单无技术含量的活,只有少数人拥有简单地技艺。因此,首先对于农民自身而言,其中针对无其它技艺的农民应集中进行技艺培训,使其在服务行业结合其自身优势实现转换;对于有技艺的农民,政府应在其就业和创业中在政策方面进行扶持或实行优先考虑,主要是指其起步阶段。此外农民自身要积极学习,自创环境改变自身的现状。其次,政府要在农民生产模式的转型上加强引导,让农民明确转型的方向和方法。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实行惠民政策,使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不只是发布下去,事后还需进行访查。最后,企业要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对农民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给予积极支持。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同时也要帮助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即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帮助其实现生产转换。农民在有了固定的经济基础前提下,后顾之忧就解决了一大半,这时再考虑道德教育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
(二)道德教育的加强是道德转换的关键点
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因此,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由于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好多农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民的认知中,是没有公德这个概念的,不公德行为在其看来也无所厚非,由于知识的缺失,诸多农民对于一个公民在公德范围内哪些该做和不该做,不是很清楚。因此,首先是进行道德认知的教育。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公德规范能够有清晰的认识。对有权威、有学识、有先进思想观念的人进行公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和模范示范作用,通过口口相传、效仿教育、刺激教育等方式认知公共道德。其次,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个人一旦形成某种道德情感,对其道德选择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农民转为市民,之前所形成的道德认知和现在所要求的道德认知在某些方面就会产生发生碰撞,这种情况下,农民就要改变那种抵触情绪,认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公德意识,这时的教育就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创设情境、以身作则,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公德情感。再次,锻炼坚毅的公德意志。当然农民在实现道德转换的道路上会遇到诸多障碍,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好良好意志。农民转为市民后,会遇到诸多的诱惑,这时若不加以教育,就会陷入歧途。通过切实可感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教育,同时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帮助去铸造坚强意志。最后,要培养道德行为习惯。长久以公德意识固定行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道德活动的实行是道德转换的落脚点
道德活动又称道德实践,区分为社会道德活动和个体道德活动。这里旨在说明个体自身的道德活动。个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而不习惯于评价自我。农民转为市民,首要的是要自知,即依照市民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盲目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不可取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比照中来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其次是要进行自我修养,自觉地把自我认知中所明确的道德责任自觉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只有明确其自觉转化的动机并加之自律方可达此目标。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更要增强义务观念,没有做到我为人人,如何能达到人人为我。农民转为市民,需要持有这种强烈的动机,并且每日自省吾身,这样才能把公德意识化为自我内在的组成部分。最后要关注个体行为。个体行为一旦被众人所效仿,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道德活动。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如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詹姆斯所说的那样:“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这也就是说社会根据个人习惯给每个人已经贴上了标签,农民转为市民,想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社会标签,就要向市民所要求的良好的习惯看齐。自身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社区组织各种文明户、文明邻里等评比活动,并给以及时的报道和宣传;社会发挥舆论的力量,宣传监督各种道德活动。只有农民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道德转化。
应然作为一种伦理期望,是我们的一种主观选择,而要真正达到实然,只有到社会运动中去吸取客观化的动力与支持条件,才能诉诸于现实。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市民所需要具备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实现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换。
[ 注 释 ]
①姬斌.望城兴镇兴村[N].《瞭望》新闻周刊,2013,11(11):44.
②高兆明.“道德”探幽[J].伦理学研究,2002(02):95-104.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姬斌.望城兴镇兴村[N].《瞭望》新闻周刊,2013,11(11):44.
[2]张建英.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兰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3]高兆明.“道德”探幽阴伦理学研究[J].2002(02):95-104.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