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祯 刘丽娜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探讨*
王圣祯 刘丽娜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生态文明反映了全人类的价值追求,这一思想的初步提出,充分体现了全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展理念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中去,把生态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这一举措表明了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中逐渐的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未来,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文明;建设;可持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此之外,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下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而是越来越为政府所实践,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演变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就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带头植树到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的提出,无论从制度建设、法律规范、机构设置还是从政策倾斜、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的投入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新制度,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期工业的齿轮飞速运转带动了GDP的逐年增长,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取得经济社会建设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环境污染问题方方面面: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危险废弃物排放呈逐年上涨趋势,工厂废水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不少地区的河流从清澈见底变成污水横流,沈阳作为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代表其母亲河——浑河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浑水”,污浊不堪、气味难闻;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污染严重、过渡放牧造成草原覆盖率下降、乱砍滥伐致使植被数量逐年减少,耕地、林地质量严重下降,自身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蓄水保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了农村环境不断恶化;随着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类逐渐开始发展海洋经济,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对于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中国共产单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行)》,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从法律上要求各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和资源的储备率,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83年明确提出要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到了第四代领导人江泽民执政时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到了胡锦涛执政时期又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政府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生态治理的理念越来越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发表讲话,他提出:“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总书记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大会中就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并将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对待,证明了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显示了生态建设工作重要地位,同时,总书记强调生态问题关乎民族未来,关乎整个世界的安全,将生态问题上升到了国际高度。在党的内部学习、研讨会中,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的意义,多次提出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与发展道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及每一位人民都要深刻认识到生态问题的关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生态建设、关心生态现状,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目标,加强思想教育使生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人加入到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文明是关键”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黑龙江代表团他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要做,造成严重污染的事不能做,破坏生态文明的事不敢做,要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逾越。他还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不能因为追求经济过快发展而忽略环境的承载力,最终导致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经济发展中用到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其他矿物质都是非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将无法复存,在生态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低碳经济、环保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不能欠子孙债,要为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美的美好家园。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不要急于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摘掉GDP倒数的帽子,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不顾环境恶化的结果,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一条符合东北经济规律与生态建设的新道路,逐步转变东北地区常年GDP落后的局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西方国家要先于我们国家几十年研究生态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套普世的方法,也没有彻底的改变全球的生态现状,因此,生态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国总体上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我们要在技术上、文化上、制度上都有所创新,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在未来的建设中,中国必将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我们国家朝着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向迈进,形成一条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前进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人类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不仅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物质上的金山银山,还要为其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道路就是国富民强的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进一步的保障全球的生态安全,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构想,对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选择中,在面对着西方国家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大潮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做出抉择?是坚持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走高度、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在多年的实践与建设经验中得出一条结论,我们必然要走一条既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们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在思想、制度、经济建设上严格遵循生态文明标准,转变价值观念,更加重视自然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生产、发展、保护、治理的措施,才可能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新目标。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的生态建设理论,走新型发展之路,逐步成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东方大国。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6-001X)。
D61;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