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模式在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的应用

2017-01-30 07:32
山西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暴力流动

陈 玥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个案工作模式在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的应用

陈 玥*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本文以流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当今社会现存的校园暴力现象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者的矫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

随着社会的转型,校园暴力现象发展态势愈发严峻。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不难发现流动青少年这一群体与这存在关联。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流动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校园中流动青少年的比例也明显增加。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不可回避,应当得到关注与解决。

一、概念

对于“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界定,本文综合“流动青少年”和“校园暴力”的两个概念,试图结合主体、对象、空间、方式等要素对“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进行定义。

(一)主体

施暴主体为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城市就学并保留原有户籍身份的青少年。他们不仅是校园里的新群体,而且是城市的新居民,在心理、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对象

受暴对象多为学生。这些受暴者的性格多内向、懦弱,受暴后大多选择逃避或顺受,既不会主动抗争,也不会寻求外力帮助。

(三)空间

场所为校园内教室、操场、厕所等,以及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如广场、街道、网吧、饭店等。

(四)方式

多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为主的热暴力及口头辱骂、语言威胁等冷暴力。通过这些方式,施暴者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一时快感,当然这是一种扭曲变态的满足。

综上,“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是流动青少年在校园及其附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同学施以暴力的一种危害性行为,本文研究的“流动青少年”为14至18周岁的低龄群体。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屡见不鲜。流动青少年,作为处于社会化过程的群体,他们的校园暴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今后的成长、对城市的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利用个案工作的三种模式进行介入。

(一)针对个体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由罗斯杰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掘潜能,从而进行自我实现。①本文希望以此模式为主针对流动青少年,发挥他们潜能,从而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校园暴力行为。

流动青少年除了需要正确自身定位,提高自信度,还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因为之前的生活环境,流动青少年带有不少不良社会习得,例如个人卫生管理方面、说话方式方面等。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只有通过提高流动青少年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新社会的融入能力,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得到融合,才能减少流动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的差距,减少流动青少年心中的“被歧视”感。

(二)针对家庭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是以成长为取向的一种治疗模式,在由父母、孩子组成的关系中提倡自尊,提倡家庭成员的沟通,通过由内向外的治疗达到个体成长健康,家庭和谐幸福。②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规则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因此,作为流动青少年的父母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规则对与流动青少年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规则的合理有利于家庭的建设与流动青少年的成长,科学、完整的家庭教育对流动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针对学校和社区的社会倡导模式

《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书中将社会工作倡导定义为:“在某个论谈上案主的专门代表或相互代表,旨在系统地影响不公平或不适宜体制里的决策。”社会工作倡导可以面向任何影响个案问题解决、需求满足、福祉获得的群体、组织、官僚机构等对象。③本文通过分析对流动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学校与社区的的责任不可推卸。本文希望对学校、社区的倡导,来改善流动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引导流动青少年茁壮成长。

1.学校:促进公平教育,发展健全人格

学校应该公平教育,将流动青少年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此外,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可以通过接受政府、社会各界的经济援助等方式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保证流动青少年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减少与本地青少年的学习差距。另外,在学校,流动青少年往往因为不自信,社交圈子特别小,并且因为心智的不成熟,社交对象选择上也存在问题,因此,学校对于流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应当给予关注,重视他们人格发展。从而,避免流动青少年误入歧途,帮助他们尽快实现新城市的融入。

2.社区:建立社区社会支持网络,营造和谐氛围

居住在社区中的流动青少年家庭,应当避免对他们的忽视与偏见。社区对流动人口的不闻不问,不仅会增加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难度,缺乏对新城市的责任感,更会滋长流动人口的犯罪心理,青少年的施暴心理。社区应当多组织青少年活动,鼓励社区居民的无差别参与,这样可以加快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减少与当地人的隔阂,实现居民的平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寻求各种社会资源,来帮助流动人口改善现状,施以关心,可以让流动青少年及其家庭感受到新城市的温暖,减少不平衡心理。

[ 注 释 ]

①周峥.社工新尝试:人本治疗模式[J].伤害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10.

②郭靓雯.联合家庭治疗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比较研究[J].成才之路,2015(24):94.

③罗伯特·施柰德.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M].上海:上海世纪格致出版社,2011.

[1]郭元凯.社会转型期“文化滞后”对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影响——基于对JH、WX两市的调查[J].青年搜索,2014(6).

[2]简平.阳光校园拒绝拒绝暴力[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6.

[3]李博翔,蒋岩波.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4(9).

[4]石长慧.城市更好: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J].中国农村观察,2010(3).

[5]史小花,阳德华.城市流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

[6]孙凌寒,朱静.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7]王雪莹.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9.

陈玥(1993-),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C

A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暴力流动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流动的光
“暴力”女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