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权洲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从经济的角度看武则天时期的社会流动
姚权洲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武则天时期是唐代社会流动变化较大的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寒门庶族的崛起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全文阐述了武则天时期科举因素和非科举因素对于士族和庶族社会流动变化,接着分析了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的情况。最后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分析了社会流动这一因素对于武周社会经济的影响。
武则天:社会流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是为士农工商划分社会的划分,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为标准的划分。而按照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理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以经济为尺度。考察的侧重于从经济方面考量,首先考察了科举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集中在庶族地主阶级和士族地主阶级如何在科举制度大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社会流动的问题。这也是当时社会流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次考察了非科举因素的作用。即农民阶级的流动问题。
科举因素的影响。武则天时期是科举制度完善的关键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社会流动变化的重要原因。武则天对于科举制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抬升进士科的地位。第二,重视武举。第三,创立殿试。这三个方面变化使得这一时期科举大为发展,表现为参加科举人数的增多以及生源来源的广泛。拓展了庶族地主阶级进入仕途的途径。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士族地主阶级地位的下降,是武则天时期社会流动的重要表现。可以说科举因素影响的是地主阶级。非科举因素制度的影响。非科举因素也为此时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大移民政策,其二是影响是最低层社会群体向上流动的流外入流政策和鼓励告密政策。
科举因素和非科举因素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对于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首先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政治影响远大于它的社会影响。武则天利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即士庶关系的剧烈变化。无疑在稳定政权,巩固武周政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社会学的理论,社会下层通过教育,或者其他方式流动到社会上层,会促进技术的变革,带来社会的创新。社会流动本身就蕴含着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
有学者认为武则天没有采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甚至倒退了经济的发展。有的则认为打击士族的措施不具有调整生产关系的意义,虽然实行“劝农桑”的措施,但并没有配套措施监督落实,反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有的则认为庶族的社会流动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生产关系来讲,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武则天时期的具体情况是庶族地主的大量崛起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在统治者“劝农桑”政策的有利支持下,经济的总量确确实实得到增长,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民阶级依然是被剥削的对象,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白白地、无偿地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生产关系的三点来看,庶族阶层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但是毋容置疑的是,庶族地主的兴起带来了土地兼并,带来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调整了生产关系,为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
生产力的三要素来看,武则天时期的社会流动没有带来应有的竞争机制,没有带来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没有在劳动资料方面得到改变和创新。“唐代科举在客观上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分裂”。[2]社会流动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在全时候形成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带来科技水平的变革,影响生产力。然而武则天时期的这种社会流动并没有在经济方面显示出这一优势,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所局限。“庸者下,能者上”这种理想的模式当然也不可能在武则天的时代实现。“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隋末农民大起义”[3]当然这同古代社会封闭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社会固有的封闭性是阻碍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是生产力关系当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商品货币关系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4]武则天时代的封建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代的农民和地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封建时期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半依附的状态”,农民拥有一半的人身自由,但苦于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劳动力出卖给地主,否则就会饿死。这种“半依附的人身关系”并没有因为庶族和士族的社会流动而改变。也可以说这一社会流动是建立在半人身依附关系未改变、不松动的基础之上的,必然决定了这个社会流动的局限性,是不彻底的和有所保留的。那么,社会流动本身所带来的优势就释放不出来,不能被社会所利用,就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究底的原因是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未改变,人身依附关系未改变。就必然地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流动不会像现今的社会流动一样,释放出竞争的活力和创新的源泉。
综上,武则天时期的社会流动由于社会的封闭性不能发挥出对经济的优势。此时的社会流动解释为一种政治现象来看更为合理。虽然对经济的贡献不大,但不能否认此时的社会经济在贞观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为开元所做的贡献。
[1]徐嫩棠.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J].史学月刊,1995(6).
[2]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J].宜宾学院学报,2002(7).
[3]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3(1).
[4]宁志新,朱绍华.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J].河北学刊,2002(5).
F
A
1006-0049-(2017)18-0233-01